第662章 工廠的產業優化

字數:4533   加入書籤

A+A-


    最開始選擇石安誌,是因為這個人,會讀書識字。
    就把石安誌,作為臨時廠長。
    後來轉正了,是真正的廠長。
    現在石安誌對朱允熥,那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但未來會不會繼續保持這一份忠心,誰也不知道,隻怕時間一長,也會形成派係。
    朱允熥想找幾個競爭對手,和石安誌相持,互相監督。
    不太可能讓石安誌,未來一家獨大,這樣對這個小鎮的發展沒有好處。
    等到石安誌去找姚廣孝,提起了這件事,姚廣孝自然會懂的。
    至於姚廣孝這個滿肚子壞水的和尚,朱允熥現在還是信任的,這個和尚確實很好用,但不會單純地用姚廣孝。
    到了將來,再慢慢分化姚廣孝現在能有的一切。
    這就是帝王用人之道,不能完全地信任一個人,但又不能沒有信任的人,需要認真地權衡利弊,把人用到應該用的地方。
    石安誌躬身道:“草民明白了。”
    他對這樣的安排,暫時沒有太多想法。
    他心裏所想的,這裏一切都是殿下的,那麽殿下想怎麽安排,就能怎麽安排。
    不需要想那麽多,聽從即可。
    朱允熥說道:“這裏已經形成規模,從短時間來看,一切都是正常,暫無問題,但時間一長,人越來越多,肯定會有麻煩,會有打架、盜竊等情況發生。”
    石安誌還不是很清楚,朱允熥為何要這樣說,還以為這裏是曾經的村子,目光較為短淺,道:“回殿下,誰敢做這種事情,草民一定把他捉起來,送去官府,我們整個村子,都不會同意這樣的人存在。”
    朱允熥聽著,便明白石安誌的想法,還是過於簡單。
    但想法如此,其實很正常。
    石安誌本就是個普通的人,對於未來沒有太多計劃。
    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
    他們認為這裏很多老兵,都是殺過人,從戰場上經曆過生死回來的,盡管殘疾,但也足夠應對那些小偷小摸的人。
    朱允熥說道:“不,不能這樣,你看這裏,快形成一個小鎮,治安單靠你們,是絕對不行的,一旦有了糾紛,也需要及時上公堂。”
    他停頓了一會,又道:“這裏就歸應天府尹衙門管,來人去把孟端找來。”
    不歸其他縣,直接歸應天府尹衙門。
    朱允熥想了解一些情況,也能方便很多。
    有了衙門介入,才算是一切正常。
    石安誌想著,恍然大悟,原來殿下說的是這個意思,他暗怪自己愚鈍,連這樣都想不到。
    朱允熥說道:“人多之後,一切都需要符合規矩,才能發展下去,否則你們自己內部,會首先亂起來。”
    “有了衙門,也就有了差役,會來巡邏。”
    “這樣就能震懾一些有壞心思的人,讓他們不敢在這裏亂來。”
    “同時又能給大家,提供安全感。”
    朱允熥的話,又讓石安誌感到愧疚。
    原來自己懂的,還是少了。
    什麽都不知道。
    還是殿下厲害!
    “殿下,李豐來了。”
    這個時候,楊大妞說道。
    過了沒一會,李豐就被帶了過來。
    李豐趕緊跪下行禮,朱允熥讓他起來,那麽多人看著,不必多禮。
    “我們醉仙樓的酒,你找一部分人過來這裏釀。”
    “石安誌,你找一批,想要釀酒的人。”
    “以後跟在李豐身邊,我們這裏,將來也需要釀酒。”
    “還是最好喝、最貴、最高端的酒。”
    “李豐你也不用擔心,會搶了醉仙樓的生意。”
    “這裏的酒,不在大明售賣,全部運輸到海外,賣給那些西方人。”
    這就是朱允熥,對這裏產業的調整。
    人多了,讓他們發展其他的東西。
    單是絲綢布帛那麽單調,真的不太行。
    朱允熥補充道:“數量不需要太多,物以稀為貴,隻要做得好喝,數量少一些,能賣得更貴,那些西方人,以後還會回來的。”
    酒這個東西,西方同樣也有。
    但更好、更醇香的酒,現在的西方,一定沒有。
    他們的葡萄酒,說不上有多好喝。
    醉仙樓的那些酒,還是當初朱允熥折騰出來的,他想怎麽利用,就能怎麽利用。
    李豐問道:“請問殿下,是要度數高的,還是度數低的?”
    朱允熥想了想道:“兩種都要,一種低度數的,先讓他們熟悉,再推出高度數的,讓他們追求極限。”
    李豐躬身道:“草民明白了。”
    石安誌附和道:“草民也明白了。”
    對於釀酒能不能賺錢這個問題,他們完全不懷疑,更不猶豫,相信殿下就夠了。
    朱允熥說道:“除了酒,我還有其他安排,李豐你先回去,把你的團隊帶來這裏。”
    李豐明白,接下來的內容,不是自己可以聽的,趕緊離開了。
    朱允熥來到了廣場的辦公室裏,往後招一招手。
    跟隨在身後的柳六,第一時間領會其意,從懷裏拿出一本小冊子。
    這就是朱允熥,讓石安誌做的第二件事。
    玻璃!
    當然除了玻璃,及其工藝品,還有一些琺琅的工藝品等。
    這本小冊子,是朱允熥用了幾天時間,寫出來的新的方向,專門交給石安誌他們研究。
    “如果有什麽不懂的地方,就去請教科學學堂。”
    “或者問一問老兵當中,有沒有來自景德鎮的人。”
    “隻要把這個做好了,在海外又絕對是供不應求。”
    “同時還能更好地,安排和調用,現在那麽多的人力。”
    “讓他們全部從事紡織,其實不算是最好的用人方法。”
    朱允熥解釋說道。
    再把這些,安排下去。
    至於能不能做出來,其實是看他們,想不想這樣做。
    石安誌接過小冊子,翻開看了好一會,有部分看懂了,但部分看不懂,也看得出來,是要做瓷器的。
    “草民明白了。”
    石安誌躬身行了一禮。
    殿下做了那麽多,還是為了他們老兵。
    朱允熥除了為老兵,也是為了給自己賺大錢,養海軍要錢,造船要錢,發展基建,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錢,這樣算下來,大明還是窮的。
    瓷器這些東西,在海外可以大量收割錢財。
    不割白不割。
    朱允熥很自信,他帶來的瓷器技術,肯定是其他地方都比不上的,但要看他們怎麽燒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