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真英雄也
字數:5094 加入書籤
呂鮪故意,和馮寶東拉西扯了一會兒。然後,看到馮寶實在急不可耐了,這才邀請馮寶入席。
要說馮寶在來到馮異的大營之前,一直是山大王,
什麽好吃的沒有吃過?
什麽好喝的沒有喝過?
什麽好玩的沒有玩過?
可事實恰恰相反,
作為山大王的馮寶,還真沒有吃過什麽好吃的,也沒有喝過好喝的,更沒有玩過什麽好玩的。
為什麽?條件不允許啊。
一個山大王,
手下有上千號人要養活,
他就是想吃好吃的,也沒有那條件。
最多就是偶爾打打牙祭,如此而已。
要是每天山珍海味,那就是天方夜譚。
打家劫舍之徒,隻顧的住溫飽而已,想要高質量的生活,富貴如諸侯,帝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再者說了,
即便他能弄來好吃的,好喝的,又該好到哪裏去呢?
與富甲天下的關中豪強地主,呂氏家族相比,他在吃喝玩樂方麵,隻能是,
井底之蛙,
小兒科。
馮寶入席,完全失去了英雄的風範,筷子都不知道夾什麽菜好了。
“英雄,請用餐。”
不待呂鮪邀請,客氣,馮寶已經大快朵頤起來。
“英雄,喝杯美酒。”
呂鮪把酒杯端了起來。
“哦,哦,好,好,好。”
馮寶已經不知道幹什麽好了。
“這樣喝不過癮,還是拿碗來。”
馮寶難得遇到美食美酒,味蕾大開。
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來來來,弟兄們碰一杯,
來來來,弟兄們幹一個,
來來來,弟兄們來一碗。”
馮寶的豪放,完全是山賊土匪的作風,
呂氏子弟無不嗤之以鼻。
馮寶才不把他們當一回事兒,
你們吃不吃,喝不喝,我隻管盡興而已。
不需多時,
馮寶已經舌頭打顫,說話都不利索了。
“英雄,你說你是一獅,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呂鮪趁機套取馮寶的底細。
“一獅,就是,就是我,我,我就是一獅。”
“你知道什麽是一獅嗎?獅子,獅子啊,最厲害的。”
“還有二虎,三,三,三豹,四狼,我們弟兄十幾個,都是厲害的,狠,狠,狠角色。”
…………
“哦,真英雄也!”
馮寶講著故事,
呂鮪恭維著,
講完賀蘭山大戰的故事,
呂鮪又問:”英雄,現在馮異將軍手下有多少人,又有多少糧草啊?”
“馮異大將軍手下人馬很多,糧草很多,而且在哪裏駐紮,糧草在哪裏屯著,是誰在看管,我都知道。”
馮寶徹底沒有把門的了,把他所了解到的情況一五一十,竹筒倒豆子,全倒光了。
馮寶說著說著,頭一歪,趴在飯桌上睡著了。
“綁了。讓他醒醒酒。”
呂鮪站起來,
露出了猙獰的麵容。
“狗膽包天,你一個區區侍衛,都敢竄來竄去的,而且還獨闖我們呂家堡來挑釁,真是不把我們呂家,當成一回事兒了啊。”
呂鮪憤怒不已。
“我們要討回這口惡氣。來呀,呂氏子弟聽令。”
呂氏子弟趕緊,恭恭敬敬地站成一排,恭聽呂鮪的安排。
“馮異,決心要與我們呂家為敵,我們呂家就與他血拚到底!”
呂鮪頓了頓,
“不過,延岑剛剛敗逃南陽,馮異又有南陽趙匡的軍援,現在我們獨木難支。與馮異針鋒相對,一定討不到便宜。
當下,隻有把馮寶作為人質,帶上他一起西逃,到了天水。有了天水王隗囂的支持,我們再殺回來,報仇雪恨。”
“對,留得青山在,不怕愁沒柴燒!”
“大當家的英明,我們聽從大當家的安排。”
馮寶沉睡不醒,
呂鮪利用這個機會,把逃跑的計劃,詳細地向呂氏子弟敘述一番。
“就按照大當家的計劃去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呂珪、呂梁、呂安等呂氏主要成員,高度讚同呂鮪的主意,馬上安排人馬,收拾細軟連夜出逃。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就在這個時候,探子一路狂奔而至,
“報告家主,大事不好了。”
“快講。”
“漢軍包圍了我們呂家堡。”
“啊!”
呂鮪神情一滯,
“怎麽這麽快?啟動第二套方案。”
呂鮪一聲吩咐,呂氏家族慌作一團。
“大家不要慌亂,啟動第二套方案,按照第二套方案去做,確保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呂珪這個時候頭腦是清醒的。
立即大喊一聲,呂氏家族畢竟是大家族,又久經戰亂,
這些定力還是有的。
呂珪、呂梁代表呂氏家族,準備打開城堡,迎接馮異的軍隊,
呂安、呂橋、呂虎等人護衛著呂鮪,悄悄地順著暗道,向城堡外奔逃而去。
第二套方案已經啟動,誰也顧不得一獅馮寶了,任憑他呼呼大睡。
“現在家主已經逃出呂家堡了,我們不能輕易向馮異投降,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我們死得壯烈一些。”
呂珪突然間改變了主意,他不投降了。
嗬嗬嗬嗬嗬,真是怪事兒。
“不投降,誓死不投降。”
呂梁也跟著附和。
這兩個變色龍一般的家夥,
挨打的滋味兒還沒有受夠!
“兩位當家的,我們這樣做合適嗎?”
“是啊,兩位當家的,漢軍十分強大,我們不如投降算了。這樣還能夠保存實力。”
“當家的,與其拚命,不如順從。”
“你們都給我住嘴,誰再胡說八道,他就是榜樣!”
呂珪突然氣呼呼地來到,鼾聲如雷的馮寶麵前,
抽出大刀,
哢嚓一聲,
一顆血淋淋的頭顱滾落在地
“噗——”
鮮血噴湧,又是一片萬朵桃花開。
血腥味兒,一下子彌漫了整個大廳,
誰也不敢再多囉嗦一句。
“整合人馬,打開城門,迎接征西大將軍入城!”
喜歡大樹將軍馮異請大家收藏:()大樹將軍馮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