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忠魂依舊守遼東
字數:3243 加入書籤
北京,西市。
西市,就是現在北京的西四牌樓,明代殺人時的著名刑場。到了清代才逐漸把刑場從西四牌樓挪到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菜市口,此地殺了戊戌六君子,故而博得大名。
西市是明代處決官吏的專用刑場,西側用於殺頭,東側用於淩遲,各有分工。
明朝末年楊士聰撰寫的《甲申核真略》中記載:“西四牌樓者,乃曆朝行刑之地,所謂戮人於市者也。”
明天順元年正月,於謙被殺於西市,史載:“公被刑之日,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
明嘉靖二十五年,楊金英等十餘名少女被押至西市,被淩遲處死,梟首示眾。
所以,這裏從來都不缺冤魂厲鬼。
袁崇煥被送往西市那天,行刑官是刑部侍郎塗國鼎。曆史就是這麽有趣,如果沒有袁崇煥被淩遲處死,恐怕沒有人會記住,這個在刑場席棚下正襟危坐的官員,名字叫塗國鼎。
按照律例,被一小刀一小刀割肉的淩遲,應剮三千六百刀,死後也得身首異處。行刑之後,由大興縣領走屍身,宛平縣領走首級。
當然,在大興縣和宛平縣領走之前,還要把首級高高懸掛在一根木樁之上,這叫梟首示眾。
袁崇煥行刑那天,人聲鼎沸,觀刑群眾裏三層外三層,把刑場圍得水泄不通。當塗國鼎再一次宣諭之後,群情激憤,大家沒想到,原來袁崇煥居然是這麽一個人,吃裏扒外!
古斯塔夫·勒龐有一本書,叫《烏合之眾》,專門研究群體心理學。他說,群眾有低智化、容易被情緒渲染、易受暗示的基本特征,隻需要簡單化的斷言和重複,形象化的語言和符號,神化的領袖權威,就可以讓集體陷入無意識。
更何況,北京的百姓是親身經曆過已巳之變的,他們手中拿著爛菜葉和臭雞蛋,向袁崇煥撇去。
人群中,有兩人極其賣力,一個是崇禎帝,一個是曹化淳。
“看看這滿城的百姓,哪個不恨袁崇煥?”曹化淳邊從筐裏丟雞蛋邊道,“五爺,要知道是這個結局,當初就不該對他這麽好!”
“沒錯,是朕看走眼了!”說到“朕”時,崇禎帝壓低了聲音,幸好周圍沒人注意到他。
“一定要活剮了他!”崇禎帝這還是作為百姓,頭一次沉浸式地體驗殺人場景,所以憤怒中還帶點興奮。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高聲念完自己最後的絕命詩後,麵向紫禁城方向,磕了三個響頭,然後昂頭挺胸,等待行刑。
劊子手問他要不要喝酒?他拒絕了。
三千六百刀,每一刀下去,底下的崇禎帝都帶頭叫好,群眾也跟著一片歡呼。
《石匱書後集》記載下了袁崇煥被淩遲的過程: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儈子手爭取,生啖之。儈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花村談往》載:
“時畿輔百姓,初罹兵火,恨入骨髓,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腑之間,叫聲不絕,真所謂活剮者也。”
《明季北略》記:
“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所謂活剮者也。”
半日而止,言外之意,半日後袁崇煥便斷了氣。
慘不忍睹,雖然人死了,但還是活剮了三日,共計三千五百四十三刀。
老百姓為何要買袁崇煥的肉,難道真恨他到了這種程度嗎?
當然不是了。
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結核病,處決犯人時,有人會向劊子手買人肉用於治病,也有買蘸過人血的饅頭。
具體可參考魯迅的小說《藥》。
不光中國舊時迷信認為如此,國外也不例外,在查爾斯·麥基的《大癲狂: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中有一章《對聖物的盲目崇拜》:
“在處死殘暴的布瑞威爾夫人時,巴黎人也表現得同樣瘋狂……據說,她曾經毒死過7個人。她被判處在格瑞威廣場上燒死,並將她的骨灰撒在風中。讓人們驚訝的是,在她服刑那天,她還打扮得雍容華貴、美麗端莊。很快,人們便把對她咬牙切實的咒罵演變成了惋惜。接踵而至的是,人們的這種惋惜很快又演變成了崇拜。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她當天晚上就被奉為聖人。她的骨灰被人們一點一點地收集起來,就連燒焦的木頭也被哄搶。因為人們相信,她的骨灰能夠避邪、驅趕巫術……”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人心表現的往往都是最深層次的人性。
在這裏我本可以不舉查爾斯·麥基書中的例子,但我想傳遞一個信息,就是這本書是我讀過的、且認為非常值得一讀的書之一,希望讀者朋友們有空去深入閱讀一下。
在圍觀袁崇煥被淩遲的過程中,隻有一人,不像其他群眾一樣,集體陷入癲狂。
此人在人群中不住哭泣,用手掩麵,直到袁崇煥變成沒了頭的骨架。
看著高高懸掛在木樁之上的袁崇煥首級,此人暗下決心,一定不能讓袁崇煥的首級被宛平縣領首貯庫,大興縣領身投於漏澤園!
雖然《石匱書後集》說“止剩一首,傳視九邊”,但曆史終歸是有溫度的,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此人,正是袁崇煥的貼身仆人,佘義士。
喜歡山水行記請大家收藏:()山水行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