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公益與回饋
字數:2861 加入書籤
暖春的風裹挾著蒲公英,掠過憶仙居慈善基金會的落地玻璃窗。林小溪站在捐贈儀式的台前,身後的屏幕上播放著山區兒童捧著熱飯的畫麵。她身著素色旗袍,胸前別著一枚山胡椒葉形狀的胸針——那是李秀蘭用慈善拍賣所得的善款定製的,每賣出一枚,就會為山區孩子提供一周的午餐。
"謝謝大家與我們一起,讓灶台的溫暖傳遞到更遠的地方。"林小溪的聲音透過話筒響起,台下掌聲雷動。蘇小小坐在第一排,手裏攥著剛設計的"公益餐盒"模型,盒蓋上的刺繡圖案是青牛村的灶台與鬆針,她說這是"把鄉愁裝進飯盒"。
李秀蘭作為嘉賓代表上台,展示她最新的刺繡作品《灶台春秋》。這幅耗時半年的作品描繪了不同朝代的烹飪場景,最終以八百萬高價拍出。"曾經我以為針尖隻能繡出花鳥,"她的目光掠過林小溪,"後來才知道,還能繡出人間煙火,繡出孩子們的笑臉。"
王媒婆拄著拐杖走上台,身後跟著幾個穿著圍裙的鄉村婦女。"這是咱們村的巧婦團,"她笑著介紹,"現在個個都是星級廚師,能做出二十種山野菜花樣。"台下爆發出驚歎,林小溪想起這些婦女曾是王媒婆的"八卦團",如今卻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心中滿是感慨。
劉鐵柱的生態農場展區圍滿了人,他正在演示如何用傳統方法醃製野味。"這些壇子都是陳老伯留下的手藝,"他拍了拍古樸的陶壇,"現在我們用環保材料包裝,收益的30都會捐給山區孩子。"春桃在一旁補充:"我們還教山裏孩子認食材,讓他們知道每口飯都來之不易。"
趙秀才帶著學生們展示古籍中的公益食譜,《救荒本草》裏的野菜做法被製成互動課件。"知識不該束之高閣,"他推了推眼鏡,"就像林姑娘說的,灶台是最好的課堂。"學生們捧著自己製作的簡易灶台模型,眼中閃爍著對傳統美食的好奇。
捐贈儀式的高潮是"千人灶台"活動。全球各地的憶仙居分店同步擺出露天灶台,顧客可以親手製作傳統麵食,所得收入全部匯入基金會。林小溪在主會場指導孩子們包餃子,念溪和念牛穿梭其中,教大家用鬆針汁染綠麵皮,用野莓汁染紅餡料。
"林阿姨,這個餃子像春天的顏色!"一個山區女孩舉著彩色餃子,臉上沾著麵粉。林小溪幫她擦去臉頰的麵粉,忽然想起自己初到古代時,蘇小小幫她洗去臉上汙垢的場景。"對,這就是春天的味道,"她輕聲說,"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溫暖。"
夜幕降臨時,基金會收到了一筆匿名巨額捐款,附帶的紙條上寫著:"感謝當年的一碗熱湯。"林小溪看著字跡,心中浮現出神秘老者的身影——那個曾在夢境中指引她的人,似乎從未真正離開,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守護著這份溫暖。
在青牛村的舊址,一座"溪林山居"公益廚房正式落成。蘇小小設計的廚房外牆上,鑲嵌著村民們捐贈的老灶台磚,每塊磚上都刻著捐贈者的名字。王媒婆摸著一塊刻有"陳"字的磚,哽咽著說:"陳老哥要是看到,得多高興。"
李秀蘭發起的"一針一線暖童心"項目啟動,她帶著繡娘們為山區孩子縫製書包,每個書包裏都藏著一張美食卡片,上麵有林小溪親自錄製的烹飪小視頻。趙秀才則開始整理陳老伯的筆記,準備出版《山林食經》,讓更多人了解食材與自然的聯結。
劉鐵柱的獵屋改造成了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孩子們可以在這裏學習辨認食材、搭建簡易灶台。他時常坐在門檻上,給孩子們講陳老伯的故事,講到激動處,便掏出林小溪送的銀哨吹上一段,哨聲掠過山林,驚起一片飛鳥。
林小溪和王大牛則踏上了全球公益之旅,每到一處,他們都會用當地食材製作傳統美食,與貧困地區的人們分享烹飪的快樂。在非洲的難民營,王大牛用簡易灶台煮出了家鄉的野菌湯,孩子們圍坐在篝火旁,眼中映著跳動的火光,就像當年青牛村的星空。
"知道嗎?"林小溪對王大牛說,"陳老伯曾說,獵人最大的成就不是打到多少獵物,而是讓山林永遠生機盎然。"王大牛握住她的手,看著遠處孩子們捧著飯碗的笑臉,忽然明白——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灶台的溫暖,更是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善意。
故事的最後,憶仙居的公益版圖遍布全球,每個分店都設有"愛心窗口",為流浪者提供免費餐食。林小溪的孩子們在基金會裏忙碌,念溪設計的公益餐具獲得國際大獎,念牛則發起了"百城灶台計劃",讓城市裏的孩子也能體驗傳統烹飪。
而林小溪,每當夜深人靜時,總會翻開陳老伯的筆記本,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仿佛能聽見老人的聲音:"丫頭,記住,灶台的火要旺,人心要暖。"她知道,這份溫暖會隨著公益的腳步,永遠燃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裏,有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蘇小小的率真、李秀蘭的蛻變、王媒婆的熱忱、劉鐵柱的堅守,還有林小溪對灶台的熱愛。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詮釋著公益的意義——不是施舍,而是讓每個生命都能感受到被溫暖包裹的力量。
當蒲公英再次盛開時,憶仙居的公益廚房已經教會了十萬個孩子做飯。林小溪站在基金會的露台上,看著遠處的山巒和近處的炊煙,忽然明白——圓滿的真諦,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讓曾經照亮自己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就像陳老伯留下的獵弓,不是為了征服自然,而是為了守護生命的延續。
這一晚,林小溪在日記中寫下:"公益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傳承的開始。當我們把灶台的溫暖分給別人,便會收獲更多溫暖。願每個灶台前都有笑臉,每個笑臉背後都有故事,每個故事都能傳遞希望。"
星光灑在基金會的屋頂,那裏有一個巨大的灶台雕塑,火苗永遠向上跳動。那是蘇小小的設計,她說這象征著"隻要有人需要,火就不會熄滅"。而林小溪知道,在無數個看不見的角落,正有無數灶台被點燃,無數雙手正在傳遞這份跨越時空的溫暖——這,就是她所追求的圓滿歸宿。
喜歡重生之團寵小廚娘請大家收藏:()重生之團寵小廚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