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危險的使者
字數:3139 加入書籤
向元振接受夏彥博的投誠,但其實向元振知道,夏彥博此人,心性詭詐,收降他,倒像是有些與狼共舞的感覺。
在十月二十三日,向元振輕易奪取襄垣,城中守軍寥寥,馮霸將自己所能控製的軍隊,全部集中在上黨一帶。
而在馮霸的橫征暴斂下,襄垣一帶匪患嚴重,向元振在控製襄垣後,派出遊騎,遍告鄉鄰,刊木為榜,遍貼四郊。
大體意思是,襄垣新定,瘡痍未複,凡鄉鄰,因匪擾,苛政所迫,或避亂山澤,或失所流離者,速歸本裏,複業耕種,既往所犯,無論逋賦,避役,悉皆宥免,不究前罪。
然後向元振也給出優待,今年的租賦、徭役,一概免除,對於馮霸所設苛捐雜稅,盡行廢除。
而在下達命令後,向元振又遣快馬,送書信至陳從進,信中詳細的匯報了昭義混戰,民不聊生的情況,向元振言,欲安昭義,必先安民。
有句話說的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距離的遙遠,作為前線一個合格的統帥,必須要有臨機而決的權力。
事事打報告,等後方的決策,且不論這個決策的時效性,便是正確的決策,這時間上,一來一回,那黃花菜都涼了。
向元振的處置,效果是非常好,雖然還有零散的匪患,以及一些不信任官府的百姓,依然避入山林,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百姓,返鄉耕種,畢竟,在山林裏的日子也不好過。
而在上黨的馮霸,此時卻是坐立不安,他派人去夏彥博處的使者,他娘的又被砍了。
馮霸上回派去的使者被殺,當時他是氣的暴跳如雷,但隨後,夏彥博就給了馮霸一個天大驚喜,倒戈一擊,把孟方立直接給幹懵了。
所以,這回使者又被殺了,馮霸心中卻是在嘀咕著,這個夏彥博是不是又準備來一回,暗潛敵營,內外夾擊。
而就在馮霸心急如焚之際,一道消息的傳來,讓他展顏一笑。
馮霸放下書信,站起來,哈哈一笑,道:“李帥勇悍之將,今遣兵襄助,向元振一隊頭匹夫,怎可敵之!”
原來,在向元振大舉南下之時,馮霸就派人四處求援,不僅是夏彥博,連一直仇深似海的袁奉韜,馮霸都要來一句,昭義軍的事,隻能咱們昭義軍自己來。
意思就是希望和袁奉韜暫結同盟,共抗強敵,當然,袁奉韜收到信後,一句話都沒說,直接讓人割了使者的舌頭,這意思也很明顯,讓馮霸別放屁了。
俗話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在昭義軍中,也不知道幹嘛,使者的危險性怎麽這麽高。
對袁奉韜的拒絕,馮霸大罵此人,鼠目寸光,是塚中枯骨,遲早有一天,他要活剮了此人。
但馮霸沒料到,河陽的李罕之倒是給了自己一個驚喜,李罕之在信中說,他深惡陳從進,因此,決定出動馬步軍兩萬人,襄助馮帥。
而李罕之唯一的條件,僅僅是錢糧備足即可,這讓馮霸是喜出望外,至於府中錢糧不足的問題,怕什麽,直接派兵搜刮民間,再不行,便可以人為糧,反正李罕之的部下,吃人也吃習慣了。
李罕之在接到馮霸的求援後,當即帶兵從懷州河內出發,經太行徑,越過天井關,便可抵達潞州。
…………
太行徑內,大軍浩浩蕩蕩而行,石徑崎嶇,馬嘶人語相雜,旌旗迎風而動。
這支軍隊,觀其模樣,勇悍之氣,便可撲麵而來,可若是細看之下,幾乎所有人的麵上,都帶著些戾氣。
其中有一軍卒,名為楊師厚,正所謂,亂世之中,猛將起於軍伍,雖然楊師厚勇猛善戰,但在這個時候,他還僅僅是一個無名小卒。
在同伍之人中,任誰能想到,旁邊這個無名小卒,有朝一日,竟是後梁最能打的一個統帥,並高居鄴王之位,真是世間境遇,誰也說不準。
楊師厚心中自是有抱負的,他雖然還是個小兵,但在內心中,對李罕之此人的行為,卻認為其並不是能成大事之人。
大規模吃人,這就算了,半點民生經濟都不搞,這樣的模式,不用太久,最多兩年就得崩。不過,楊師厚此時,人微言輕,哪有資格提意見。
這時,一股狂風席卷而來,眾人被吹的有些睜不開眼,而楊師厚的耳邊竟又傳來厲喝聲:“速行莫停!”
而在另一邊,李罕之部將郭繆,有些疑慮的問道:“大帥,咱們千裏迢迢跑過去,難不成就吃他馮霸那點糧不成?”
李罕之聞言,嗤笑一聲,道:“馮霸?此無能之輩,一介蠢貨罷了。”
說到這,李罕之又瞥了郭繆一眼,笑問道:“怎麽,你對本帥的決策,有何高見?”
李罕之的笑容,讓郭繆忍不住打了個冷顫,其連忙陪笑道:“大帥高瞻遠矚,我哪有什麽高見。”
李罕之懶得理會此人,他出兵昭義,打的什麽主意,隻有他自己知道,雖然說,李罕之臣服朱溫,但在其內心中,未必沒有和朱溫一較高下的雄心。
河陽雖好,但此時他旁邊,一個是朱溫,一個是張全義,朱溫,李罕之自己還是清楚的,他現在肯定是打不過宣武軍的。
而張全義和自己是結義兄弟,當然結義兄弟就是個屁,主要問題是,張全義在東都洛陽每年都能給自己提供大量的錢糧來養軍。
現在要是和張全義翻臉了,那這筆大頭收入直接就沒了,李罕之是認為吃人能提高戰鬥力,但他也知道,一天三頓都吃人肯定是不成的,還是需要用糧米進行調劑一下。
(注,前麵有書友疑惑,昭義還有個澤州,在大部分時間裏,昭義是五州之地,但在唐武宗於會昌四年(844年討平劉稹後,根據犬牙交入,互相牽製的劃分,將昭義軍所屬之澤州劃歸河陽節度使管轄,這一變化,在曆史上要到唐昭宗天複元年(901年複隸昭義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