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中原合縱連橫
字數:3010 加入書籤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瑋榮淒淒慘慘的踏上回返上京的道路,而幽州諸將卻是喜笑顏開。
還是大王厲害,那瑋榮在渤海國內,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結果,蹦的再高,大王一個巴掌下來,直接把他拍到地上去。
其實,陳從進一開始沒打算對渤海這麽苛刻,奈何這個瑋榮蹦躂的太厲害了,以己度人,陳從進是到現在還沒想明白這貨究竟是打的什麽主意。
要是隱忍,那就一忍到底,要是不想忍了,那就硬氣些,直接帶兵開戰,就是死,也不失為一英雄,結果這個瑋榮選的路子,那是慧眼識珠,挑了一個最壞的選擇。
而瑋榮帶著三萬渤海大軍,浩浩蕩蕩而來,走的時候,卻隻帶著五百餘騎護衛著他回返上京。
三萬渤海軍悉數被幽州軍收繳了兵械,陳從進命王猛,從這三萬渤海軍裏頭,遴選身材高大,勇壯之士,另立一軍。
瑋榮為了充麵子,帶來的渤海軍,裝備不錯,兵員素質也還可以,王猛粗略的逛了一圈後,回去告訴陳從進,王猛認為,這群渤海兵還可以,聽命令,一點都不跋扈,就是缺了些血氣。
渤海國的軍隊,為何戰力孱弱,其核心的根由就是缺少血氣,要是換作中原各地的藩鎮兵,老大投降了,對麵不發賞就算了,還敢收繳大家夥的武器,這是想幹什麽?
到時候隨便來個有點威望的軍官一鼓動,說不定數萬大軍直接暴動了,哪裏會像這群渤海兵,這麽的乖巧。
而這,其實也是以文禦武的弊端所在,渤海號稱海東盛國,文化昌盛,從上到下,皆以儒治國。
雖然這麽辦,統治階級比較穩固,但是官員對於軍伍之事,就沒那麽重視了,這是全方位的輕視,從裝備到軍中的夥食,錢糧待遇,社會地位,方方麵麵的不上心,係統性的問題,這也難怪軍隊戰力不強。
不過,這樣的兵,對陳從進而言,比起內地軍州的跋扈武夫,那已經是神仙一樣的兵了,這麽乖巧,隻要把家眷遷過來,再把士兵的待遇提高一點,當個二線兵種,還是綽綽有餘的。
此番北巡,耗時四個月,陳從進認為這一次北巡,作用還是很大的,穩固了奚,契丹,並強力敲打了渤海國,又加深了和新羅之間的聯係,對於後方的隱患,已經降到了最低。
在敲打完渤海國後,陳從進率眾班師回返幽州,今年應該是不會再大舉用兵,但是政治上的攻勢,卻不能停止。
隻要拿下成德王瑢,河北之地,就盡歸己手,王瑢處在自己的包圍圈中,王瑢固然是很恐懼,但是因為成德鎮的存在,陳從進不得不在義武,義昌,魏博,乃至昭義等地方部署軍隊,防備成德。
而在陳從進回返幽州的途中,中原之地,又傳來了最新的軍報,在六月初時,朱溫和徐州時溥,撕毀和約,再次交兵。
但這一次,並不是時溥主動挑起的戰事,在宿州刺史張友,兵敗渙水河後,退守宿州,朱溫兵圍宿州,一時間難以攻克。
因此,在時溥敬獻錢糧,甲具後,朱溫答應了時溥的求和,隨後退兵回返汴州。
而在其後,朱溫又驅逐了李罕之,奪下河陽,但由於河陽過於殘破,朱溫又表河南尹張全義為河陽節度使。
朱溫的戰略形勢,至此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朱瑄兩兄弟和時溥又結成了盟約,共抗朱溫。
朱溫決定要徹底覆滅朱瑄,朱瑾,隻是這個時候,陳從進又給朱瑄塞了近兩萬河陽,昭義降兵,極大的補充了朱瑄的軍力。
對朱瑄而言,軍兵吃人,軍紀不好,這些都不是問題,隻要能打,一切都好說,當然,剛剛接收降軍,朱瑄也知道,軍隊編製不全,士兵還沒適應。
因此,在這段時間裏,朱瑄一方麵籠絡降軍,一方麵加緊重整編製,所以,難得這個鐵頭娃沒有主動挑釁,反而是聽從了陳從進的建議,堅守城池,不和朱溫再打野戰。
而朱溫權衡利弊後,認為朱瑄短時間內無法攻滅,因此,他決定先攻時溥,不說滅了時溥,至少要將感化軍的實力,大大削弱,好讓自己進攻朱瑄時,時溥不會過來搗亂。
至於說,剛剛談好了和平協議,轉頭就撕毀,這事對朱溫而言,完全沒有心理壓力,朱溫的目標很明確,協議,隻是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遵守,沒有利益,那就是廢紙一張。
同時,朱溫又聯絡了孫儒,邀其共同出兵,孫儒從揚州出兵,進攻泗洲,濠州,而朱溫則從宋州出兵,沿汴水直攻徐州。
孫儒此時還是牛氣的很,在收到朱溫的書信後,十分得意的對左右言道:“朱三,一鄉野匹夫,借勢竊據中原,便自以為雄,今日竟也卑辭求我!”
不過,鄙視歸鄙視,孫儒把揚州禍禍了一通後,對於泗,濠二州,他還是很想要的,於是,孫儒答應了朱溫的請求,從揚州大舉出兵,出兵人數在四萬上下。
在龍紀元年,六月初,感化之地,大戰再起,時溥見兩麵強敵進攻,那是怒不可遏,他和孫儒簽過和約,也和朱溫簽過和約,結果這兩人皆是翻臉不認人的無恥之徒。
時溥距離上次兵敗,才幾個月的時間,實力哪這麽快恢複,況且孫儒和朱溫都不是善茬,時溥覺得自己可能要遭,於是急遣數路信使,為自己尋求盟友。
一路奔赴泰寧,求見朱瑾,請求出兵馳援,一路則去平盧求王敬武,也是請求出兵,另一路則奔赴幽州,請陳從進發兵南下中原,迫使朱溫回師。
正所謂,病急亂投醫,時溥還派人去關中,請求朝廷說和,讓朱溫退兵,同時,時溥還派了數隊人馬,潛入東南之地,聯絡楊行密,董昌等,趁孫儒出兵之際,攻取蘇,常,潤等軍州。
一時間,從北到南,各藩鎮之間,頗像春秋戰國時,使團四出合縱連橫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