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國祚之論
字數:3202 加入書籤
陳從進也知道了王猛擊敗盧弘的前因後果,以陳從進的眼光來看,這個張蟾雖然無恥了些,但是下毒的計謀,確實幫了王猛一個大忙。
當然了,這樣的大忙,王猛是不稀罕的,那天李豐誇讚了一把王猛,說他使的一手好計,結果王猛就生氣了,把李豐罵了一通,二人還弄的很不愉快。
而在歸途中,隨行的李籍跟在陳從進的身旁,二人隨意的聊著話,解悶。
對於李籍出使朱瑄,陳從進大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朱瑄遣使而來,聲言欲與武清郡王結成同盟,共討朱全忠。
在李籍出使後,朱瑄明確的投入到陳從進這一方的陣營中,朱溫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本想著逼迫朱瑄和陳從進反目,不曾想,在李籍的一番操作下,朱溫的想法直接泡湯了。
這便是語言的魅力,有時候,一個使者的一張嘴,真的能頂數萬大軍,增加一個盟友,和增加一個敵人,這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而其中,李籍答應在戰後將宣武交予朱瑄的條件,陳從進也是當庭應允,甚至在使者的麵前,寫了一封奏書,遞交長安,內容自然是請授朱瑄為天平,宣武二鎮節度使。
陳從進同意歸同意,也上書朝廷了,至於李克用會不會同意,那這就不是陳從進所能解決的。
至於說,朱瑄得了汴州後會不會變的更加強大,這事陳從進是壓根沒放在心上,第一,朱溫的名頭可比朱瑄響亮多了,其威脅性也更強。
第二,也就是最重要的,現在整個宣武鎮都不在陳從進手上,拿敵人的地盤,給自己增加盟友,這個生意,有什麽不能做的。
別說朱瑄隻想要宣武,在眼下這個節骨眼,朱瑄就是還有張全義的全部地盤,陳從進也是毫不遲疑的答應下來。
“子清(李籍字)以你之見,若是本王大舉南下,李克用可會出兵相助朱全忠?”
陳從進臥在廂車軟臥中,而李籍坐於下首,聽到陳從進的問話,李籍一臉恭敬的回道:“回大王,以屬下之見,大軍南征朱全忠之時,李克用必然出兵馳援。”
陳從進聞言,麵上露出一絲笑容,以陳從進這麽些年對李克用的了解,如果自己正式發兵進攻中原,那麽李克用肯定是會出兵。
不過,陳從進還是想聽聽,為何李籍也會如此篤定李克用會馳援朱溫。
李籍垂眸,語氣沉穩的說道:“大王明鑒,今河北,河東盡歸大王,天平泰寧亦為盟友,渤海,契丹,奚人皆俯首稱臣,大王之勢已成鼎足之最。若大王南征,朱全忠必敗無疑,李克用雄踞關中,又新奪川蜀,他豈容大王獨吞中原,坐大到無可撼動之步。”
陳從進隨口說道:“李嗣源也沒全據川蜀,聽說王建義子王宗侃救出王建家小,投奔了梓州刺史李師泰,哦,現在這個李師泰也自號東川節度使,川中之地尚未平息,本王想,李克用是否會先掃平後路?”
李籍聞言,搖搖頭,說道:“大王,屬下以為,李師泰,王宗侃二人,隻能算是眇眇之疾,並無關於大局,便如李紹興以水賊侵擾海疆,雖令人煩悶,但傷不到筋骨。”
說到這,李籍頓了一下,因為這時大王直起身子,主動給李籍倒了一杯茶。
李籍畢恭畢敬的接過來,口中道:“多謝大王。”
“喝口茶潤潤嗓子,你接著說。”
“是,大王,以屬下之見,李克用出兵,是為了製衡大王,若是大王全力進攻中原,那麽李克用很可能會經河中,試圖攻取河東。”
“李克用不會入中原,與朱全忠合兵一處嗎?”
李籍沉默片刻,隨後說道:“此,也有可能,李克用的行事風格,確實喜歡野戰,謀求一戰而定勝負,隻是,以籍之見,李克用麾下必有謀臣,他們不可能看不出,經河中攻打晉陽,那自然是會比進去中原鏖戰,要強的多。”
陳從進點點頭,讚道:“子清所言甚善。”
誇了一句後,陳從進突發奇想,問了一句讓李籍都啞口無言的事來:“子清頗有大才,若是前往長安,不知有無把握勸李克用按兵不動。”
李籍大驚,連忙回道:“這………大王,屬下縱是巧舌如簧,此舉怕也是難如登天啊!”
“哈哈哈,子清勿憂,本王適才相戲爾!”
閑談之餘,陳從進的心情都有些放鬆了,又聊了一陣後,忽然,陳從進似有所指的問道:“以子清之見,大唐國祚,尚有多久?”
李籍聞言,整個人都精神起來,大王能對自己說這個話,那說明什麽,說明是已經把自己當心腹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籍立刻就在腦中過了一遍問題,他要怎麽說,才能讓大王知道,自己是堅定的站在大王身邊的人。
於是,李籍故意在臉上露出一絲不屑的笑容:“大王,如今這天下,朝廷早已名存實亡,政令不出長安,所謂的朝廷旨意,不過是一紙空文罷了。”
說到這,李籍壓低了聲音,輕聲道:“待大王南征,討平朱全忠後,大唐國祚,隻在三五年矣!!!”
陳從進聽的,心中有些不得勁,他捫心自問,自己從起兵以來,是幹了一些出格的事,但是自己從沒明確表露過對聖人的不尊敬,怎麽現在是個人都看出自己有不臣之心。
可在實際中,陳從進哪有天天想著把皇帝拉下馬,自己黃袍加身的念頭,這一步一步的征討他鎮,那隻是在亂世之中,增強實力,保存己身的本能罷了。
“三五年?怕是少了些吧。”
李籍眼神一亮,口中接著說道:“不少了,如今,大王手握重兵,在討平朱溫後,河北,河東,中原盡在己手,在這等情況下,便是李克用全據關中,川蜀又有何懼。
況且,川蜀尚未安定,關中之地,又屢遭兵戈,可謂是十室九空,三五年,已是籍高估,若是一切順利,恐怕朱全忠覆滅兩年後,大唐國祚便可告終!”
(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