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論功行賞

字數:4115   加入書籤

A+A-


    四十歲的曹操終於名正言順的坐上了兗州牧的位置,真正成為了東漢末年的一方諸侯。
    這是曹操人生道路中第三個裏程碑
    從第一個裏程碑,二十歲初入官場,手持五色棒整頓雒陽北,立誌匡扶漢室;
    到第二個裏程碑,三十六歲初創公司,斬蛇起兵,誓要掃平寰宇;
    曹操的理念在不斷地升華,手中的硬實力也在不斷提升。
    如今的曹操,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有了傲視天下的雄心,相比之前更多了一份老成與穩重。
    既然大獲全勝,自然需要大封群臣。
    不然他們拚死拚活跟著你曹操幹啥,難不成因為愛?
    顯然不是!
    經曆過先前一次安排全州官員的經驗,這一次曹操不再手忙腳亂。
    他也沒有再委托給荀彧辦理,而是親自操刀。
    因為他心中早已有了定數。
    兗州各地的門閥士族讓曹操徹底失望,前一次他千方百計地好生安撫,門閥士族倒好,背後捅刀子,起兵造反。
    對你們的客氣,你們卻當做福氣。
    既然這麽不願意合作,那就烏鴉哥掀桌子,不要合作了!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年末,曹操將自己的想法說與荀彧聽。
    荀彧聽著曹操大方豪邁的意思,心中暗暗敬佩。
    兗州之戰是曹操創業至今經曆的最危險,也是最艱難的戰役。
    最終初創公司這艘小船能在東漢末年狂風暴雨的兗州大海中生存下來,絕不是僅靠曹操這個掌舵人一人能完成的,都是靠的舵手、槳夫等等共同努力。
    當前雖然兗州依舊很艱難,但曹操是一個大方的老板,出手闊綽,絕不含糊。
    不像是很多老板,項目結束了發獎金,摳摳搜搜的發了幾千塊錢,還自認為是在培養員工,曆練員工,實際就是把小氣說出花來。
    曹操不是這樣的人。
    他把原先安排給兗州門閥士族的各郡縣官員位置,大部分拿出來交給在兗州之戰中立功的將士。
    例如很關鍵的兩個郡,陳留郡和濟陰郡,交給了夏侯惇,除了讓他任兩郡太守之外,還加封為建武將軍、高安鄉侯。
    對陳留郡和濟陰郡的重視,也能側麵看出下一步曹操的戰略重點在哪個方向。
    再例如,糧食產量最為豐富的東平國和山陽郡,分別交給了程昱和劉洪。
    劉洪是為數不多,在呂布入侵兗州之時能保持中立,並在戰後積極向曹操靠攏的太守。
    曹操保留了他的官位,也順道向世人展示,隻要不對他曹操做出叛逆之事,至少能保住在官場的位置。
    程昱自然不必說,若是按照論功行賞的原則,其在兗州之戰中做出的貢獻可排第一。隻是因為犧牲了他自己的名聲,曹操才不得已隻給了他東平國相的位置。
    否則就算是給個治中也不為過。
    這也是曹操內心糾結之處,他跟荀彧說,是否對不住仲德。
    荀彧搖了搖頭:“仲德願為主公承擔罵名,豈會在乎這一官一職?”
    “那你呢?”
    曹操忽然問荀彧。
    荀彧意識到曹操話裏有話,鎮定地回道:“臣也一樣。”
    曹操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文若,記住,你是我的張良,我的蕭何。”
    先抑後揚的道理,荀彧一清二楚。
    曹操這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便是你功勞很大,但沒有具體的封賞,隻有誇獎。
    果然,曹操並沒有提升荀彧的職位,依舊是侍中、尚書令。
    但確實,這個位置沒有人比荀彧更合適。
    其他將士,都一並封賞。
    於禁被封為平虜校尉,樂進被提拔為討寇校尉,曹洪在兗州之戰中負責糧草接應和先鋒作戰,戰後被任命為鷹揚校尉。
    至於第一軍師戲誌才,曹操早就想好了他的位置。
    可封賞還沒有送到戲誌才手上,曹操卻先收到了戲誌才的噩耗。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初,戲誌才因長期勞累,不治身亡。
    戲誌才是曹操早期極為倚重的謀士,很多戰事都依賴其智謀,也是戲誌才讓曹操嚐到了行軍打仗有軍師的甜處。
    戲誌才的逝去對曹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直接造成了曹操戰略決策的短期真空,其悲痛與焦慮差點誘發曹操的頭痛病。
    曹操在後期給荀彧的信中直言 “自誌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表達了對戲誌才的高度認可及失去後的孤獨感。
    他急於尋找替代者,甚至主動向荀彧施壓:“誰可以繼之?”
    曹操也在這件事上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直接影響了曹操對人才的態度。
    若說兗州之戰改變了曹操對門閥士族的姿態,使曹操逐漸傾向於寒門誌才。
    那戲誌才的去世讓曹操徹底明白人才庫的重要性,使曹操更加重視人才積累,間接推進了求賢令的發布。
    說到建安元年,必須提一嘴這個年號的意義。
    漢獻帝在董承、楊奉等人保護下一路跑到陝縣準備北渡黃河,已經是興平二年年末。
    當時的環境相當惡劣,朝廷幾乎處於停擺狀態,有事也隻能在荊棘房裏討論。
    所以當漢獻帝擺脫李郭的追擊,平穩地踏上返回雒陽的道路之時,心裏就有一個念頭。
    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未來都是光明的道路。
    恰好公元196年來臨,漢獻帝便將希望寄托在新的一年,改年號為建安。
    建,意為建立、開創,暗含對新一年新的朝廷充滿期待;
    安,指安定、和平,劉協希望能通過東歸雒陽,重樹朝廷來結束這個戰亂的時代。
    興平三年也就改為了建安元年。
    這便是建安,漢室命運的轉折點,也是曹操命運的拐點。
    風雲縹緲的朝廷似乎迎來了一絲微光,而曹操,這位在亂世中幾經沉浮的梟雄,終於熬過了他人生中最晦暗的歲月。
    漢獻帝東歸洛陽,天下無主,而曹操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遇,"奉天子以令不臣",從此奠定了曹氏基業。
    "建安"二字,冥冥之中仿佛專為曹操而設。它不僅是一個年號,更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征——"建安風骨"的慷慨悲涼,"建安七子"的文采風流,皆源於此。
    而巧合的是,曹操最疼愛的神童曹衝,也在這充滿希望的一年降生。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