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高王索要泰州

字數:3076   加入書籤

A+A-


    三月下旬,寒風如刀割般刮過張嶽的臉龐,他緊了緊身上的狐裘大氅,抬頭望向遠處若隱若現的長安城輪廓。作為高歡派往關中的使者,他本該一心想著如何完成索要泰州的使命,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卻是臨行前在鄴城郊外看到的慘狀——鮮卑騎兵縱馬踏過麥田,將哭嚎的農婦拖入草叢,而高歡隻是在高崗上撫須大笑。
    \"參軍大人,前麵就是長安了。\"隨從的聲音將張嶽拉回現實。
    張嶽點點頭,目光複雜。他字文山,出身寒門,因擅長書法和六鎮語言被高歡征為參軍。這些年來,他親眼目睹高歡縱容鮮卑將領劫掠漢人百姓,心中早已鬱結難解。此次出使,除了公事,他更想親眼看看那個傳聞中善待百姓的漢王劉璟究竟是何等人物。
    長安城門近在眼前,守城士兵檢查過文書後恭敬放行。一入城,張嶽便怔住了——街道雖不如鄴城繁華,卻處處透著生機。小販吆喝聲此起彼伏,孩童在街邊嬉戲,甚至有老婦端著熱湯送給巡邏的士兵。這與鄴城百姓見到軍士就瑟瑟發抖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這位軍爺,新蒸的胡餅,嚐嚐?\"一個滿臉皺紋的老漢攔住張嶽隨從。
    隨從下意識要拔刀,張嶽連忙按住他的手,掏出一枚銅錢:\"多謝老丈。\"
    老漢笑嗬嗬地遞上胡餅:\"看幾位麵生,是外地來的吧?咱們長安雖不比東邊富庶,但有漢王在,日子踏實!\"
    張嶽咬了口胡餅,麥香在口中化開,心中卻五味雜陳。他想起臨行前軍師孫騰的叮囑:\"泰州乃戰略要地,務必討回。若劉璟小兒推脫,高王必揮師南下。\"可眼前這祥和景象,真要因一紙文書而毀於戰火嗎?
    未央宮前,張嶽整了整衣冠。宮門漆色斑駁,石階縫隙間冒出幾叢青草,與鄴城金碧輝煌的丞相府形成強烈反差。引路的小宦官見他駐足,自豪道:\"漢王常說,民脂民膏不可輕耗,修宮室不如修水利。\"
    殿內,一個身著素白深衣的年輕人正在批閱竹簡。聽到腳步聲,他抬起頭來——劍眉下是一雙清澈如秋水的眼睛,嘴角自然上揚,仿佛隨時準備展露笑容。
    \"文山來了?\"年輕人放下毛筆,快步走來。
    張嶽心頭一震。他不過是個小小參軍,漢王竟知他的表字?正要行大禮,雙臂已被穩穩托住。
    \"不必多禮。\"劉璟的手溫暖幹燥,\"趕路辛苦,先用些茶點。\"
    侍從端上熱茶和糕點。張嶽注意到劉璟的衣袖口有磨損的痕跡,案幾上的硯台也是普通石料所製。這與高歡鑲金嵌玉的排場截然不同。
    \"兄長派你來,是為泰州之事吧?\"劉璟開門見山。
    張嶽放下茶盞,正色道:\"正是。高丞相欲取道泰州南下討伐逆賊宇文泰,望漢王成全。\"
    殿內突然安靜。劉璟眉頭微蹙,修長的手指輕輕敲擊案幾。張嶽注意到他指甲修剪得整齊幹淨,指節處卻有常年握劍留下的繭子。
    這時,一位身著青色官服的中年文士從屏風後轉出,拱手道:\"在下長孫儉。張參軍有所不知,非是我家漢王不願歸還泰州,實在是百姓苦苦挽留啊。\"
    長孫儉從袖中取出一冊竹簡,嘩啦一聲展開。張嶽接過一看,上麵密密麻麻寫滿名字,墨跡尚新。他心中了然——這分明是十幾個人連夜趕製的\"萬民書\"。但奇怪的是,他並不想拆穿這個拙劣的謊言。
    \"高丞相若知此事...\"張嶽故意欲言又止。
    劉璟突然抬頭,目光如炬:\"文山但說無妨。\"
    張嶽深吸一口氣,壓低聲音:\"高歡必遣侯景、庫狄幹率六鎮精兵強取。此二人凶殘嗜殺,還望漢王早做準備。\"話一出口,他自己都吃了一驚——這已是通敵之語。
    劉璟眼中精光一閃而逝。他起身走到張嶽身旁,親手為他斟茶:\"文山心懷蒼生,璟欽佩之至。\"
    茶香氤氳中,張嶽突然鼻子一酸。在高歡帳下多年,何曾有人稱讚過他\"心懷蒼生\"?那些鮮卑將領常笑他是\"酸儒\",連孫騰也說他\"迂闊\"。
    \"漢王...\"張嶽喉頭發緊,\"高歡在晉陽屯兵十萬,皆是六鎮悍卒。若南下,必先取河東…”
    劉璟突然握住他的手:\"如今天下板蕩,百姓流離。文山既有濟世之誌,何不留下來與我共謀大業?\"
    張嶽渾身一顫。他想起老家被鮮卑騎兵焚毀的宅院,想起懸梁自盡的堂兄一家,想起斛律羌舉說\"漢兒不過犬羊\"時的獰笑。一滴熱淚砸在兩人交握的手上。
    \"蒙漢王不棄...\"張嶽猛地單膝跪地,\"嶽願效犬馬之勞!\"
    劉璟連忙攙扶,張嶽卻固執地跪著:\"請容我返回河北,為漢王聯絡誌士,傳遞消息。嶽官職雖卑,在冀州尚有幾位至交。\"
    劉璟麵露\"掙紮\",最終\"無奈\"歎道:\"文山忠義,我不忍拒。但務必珍重,若有危險即刻撤回。\"說著解下腰間一枚白玉佩:\"見此佩如見我,有此信物,可調動河北各地繡衣使者…”
    當夜,張嶽在驛館輾轉難眠。月光透過窗欞,在地上畫出道道銀痕。他摩挲著白玉佩,上麵刻著\"民心\"二字。突然,遠處傳來打更聲,他猛然坐起——自己竟真的背叛了高歡?但轉念想到長安街頭的笑臉,又堅定起來。
    翌日清晨,張嶽啟程返鄴。劉璟親自送到十裏長亭,臨別時突然問道:\"文山可知我為何信你?\"
    張嶽搖頭。
    \"因你入城時,下馬扶起了一個跌倒的孩童。\"劉璟笑道,\"能憐幼弱之人,必懷仁心。\"
    張嶽眼眶發熱,長揖到地。當他騎馬轉過山道,最後回望時,隻見劉璟仍立在長亭中,白衣飄飄,如謫仙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