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漢國第四位謀主
字數:4837 加入書籤
陳慶之自盡的當日夜裏,義陽城外漢軍大營燈火通明。
劉璟站在高處,望著漢軍士兵們正在淮水河畔忙碌地放置羊皮筏子。這些由整張羊皮製成的渡具在河麵上連成一道浮橋,接引剩餘的五萬梁軍士兵到三裏外的臨時營地安置。
\"大王,所有降卒都已安置妥當。\"軍師劉亮前來稟報,\"隻是降卒營中已有瘟疫跡象,若處理不當,恐殃及我軍。\"
劉璟眉頭緊鎖:\"傳令所有軍醫入營診治,若有需要,可調用義陽城內藥材。\"
這時,一個年輕醫官匆匆走來,不及行禮便急切道:\"大王,學生有一策可防瘟疫蔓延!\"
劉璟打量這個約莫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你是?\"
\"學生徐之才,家傳醫術。\"年輕人雖衣衫沾滿血汙,眼神卻清亮有神,\"瘟疫之起,多因屍腐氣穢。學生建議立即用艾草熏燒營帳,生石灰撒地消毒,病患衣物一律焚毀。\"
劉亮質疑道:\"艾草煙熏尚可理解,生石灰豈不傷及兵士?\"
徐之才不卑不亢:\"生石灰遇水發熱,可殺穢氣。隻需令兵士暫避半個時辰,待熱散去即可入內。此法在徐州瘟疫時已驗有效。\"
劉璟眼中閃過讚賞之色:\"就依徐醫官之法。劉亮,你親自督辦,所需物資盡數調配。\"
徐之才驚喜交加,沒想到漢王如此果斷采納建議,連忙躬身:\"學生定不負大王所托!\"
望著徐之才匆匆離去的背影,劉璟對劉亮道:\"此子雖年輕,卻見識非凡。回長安後,當重用之。\"
接下來的七日內——————
第一日,義陽城外白幡招展。
劉璟親自為陳慶之主持葬禮。他站在臨時搭建的祭台上,麵對五萬梁軍降卒,朗聲誦讀親自撰寫的祭文:
\"公起寒微,仗劍從龍。白袍所向,北國震惶指北魏),鍾離雨血,睢陽弓張。一生忠義,天地同傷...\"
台下梁軍士卒無不哽咽。他們親眼見到漢王為敵國將領舉行如此隆重葬禮,心中悲憤漸漸化為感慨。
劉璟繼續道:\"慶之生前曾言,未嚐見隴西之雪,深以為憾。今特遣親將劉桃枝護送靈柩回隴西安葬,以償其願。\"
梁軍陣中傳來壓抑的哭聲。胡僧佑抹去眼角淚水,對身旁黃法氍低語:\"漢王如此厚待陳將軍,我等...\"
黃法氍重重點頭,心中已有決斷。
葬禮結束後,劉璟召來劉桃枝:\"你帶三百精騎護送靈柩,沿途不可有絲毫怠慢。至隴西後,選一高處向陽之地安葬,立碑刻"梁征北將軍陳慶之之墓"。\"
劉桃枝跪地領命:\"末將必不負大王所托!\"
——————
第三日,漢軍大帳內,劉璟開始逐一召見被俘梁將。
首先進來的是胡龍牙和柳仲禮。兩人傷勢未愈,相互攙扶著行禮。
劉璟溫言道:\"二位將軍傷勢如何?軍醫可曾每日診視?\"
胡龍牙苦笑:\"多謝漢王關懷,醫官照料甚好。隻是...我等家眷皆在江南,實在...\"
\"不必多言。\"劉璟抬手製止,\"本王明白。二位安心養傷,待傷勢好轉,本王自會修書梁主,請其贖回二位。\"
柳仲禮驚訝抬頭:\"漢王願放我等歸梁?\"
劉璟笑道:\"強留無益。況且二位思念家小,乃人之常情。\"他頓了頓,意味深長道,\"隻盼他日戰場相見,二位能記得今日情分。\"
柳仲禮撲通跪下:\"漢王仁德!他日若在戰場再見,仲禮必退避三舍以報今日之恩!\"
接下來是蘭欽。這位老將獨自走進大帳,雖衣衫破損,脊梁卻挺得筆直。
劉璟沉默片刻,開口道:\"蘭將軍可還恨我?\"
蘭欽嘴唇顫動,最終化作一聲長歎:\"各為其主,有何可恨。隻怪我...用兵不如人。\"
劉璟注意到蘭欽眼中深藏的憂慮,了然道:\"將軍可是擔心公子蘭京?\"
蘭欽猛地抬頭,眼中閃過急切之色。
\"將軍放心。\"劉璟道,\"令郎在高歡處很安全。\"
他起身走到蘭欽麵前:\"待將軍身體無恙,就派人送將軍回梁。隻勸將軍保重身體,來日方長。\"
蘭欽怔怔望著這個擊敗自己的敵人,百感交集。最終他深深一躬,一言不發地退出大帳。
最後進來的是胡僧佑和黃法氍。兩人一進帳便跪地行禮:\"末將願遵陳將軍遺命,歸順漢王!\"
劉璟大喜,親自扶起二人:\"得二位將軍,如得萬人之師!隻是漢軍製度森嚴,需從校尉做起,待立功後再行封賞。\"
\"末將不敢!\"黃法氍激動道,\"能追隨漢王已是萬幸,豈敢奢求高位!\"
胡僧佑道:\"末將隻求一事——請允我等護送陳將軍靈柩至隴西,以盡最後心意。\"
劉璟感慨道:\"陳將軍有如此部下,死而無憾矣。準!\"
二人離去後,劉璟對劉亮歎道:\"此二人皆忠義之士,是子雲兄留給我的至寶啊。\"
帳中隻剩陸法和一人時,氣氛陡然變得微妙。
劉璟細細打量這個號稱能呼風喚雨的梁軍軍師。隻見他約莫二十多歲,麵容俊朗,眼神深邃如潭。
\"陸先生真願歸順?\"劉璟緩緩開口。
陸法和淡然一笑:\"陳將軍既有遺願,法和自當遵從。\"
劉璟突然問道:\"聽聞先生能呼風喚雨,可是真的?\"
陸法和搖頭:\"天文地理,皆有規律。法和不過善觀天象,推演氣象變化而已。若真能呼風喚雨,梁軍豈會敗於水攻?\"
劉璟心中暗鬆一口氣——若此人真通妖法,必不能留。接著又問:\"先生如何能屢次推算出我軍動向?\"
陸法和從袖中取出一卷筆記:\"法和研究大王用兵之道多年。從懷朔起兵到平定關中,每戰皆有推演。\"他翻開一頁,\"比如當年平葛榮渤海之戰,大王滴水成冰之法,確實精妙。\"
劉璟接過筆記,越看越驚。上麵詳細記錄了他曆年戰例,甚至標注了用兵習慣和思維特點。
最後劉璟問出最關鍵的問題:\"既然先生如此神機妙算,為何未料到我軍會改道淮水反淹梁營?\"
陸法和微微一笑:\"天意如此,不可強求。\"
劉璟對這個故作高深的回答感到好笑,但也放下心來。沉吟片刻後,他正色道:\"我漢國謀士雖少,卻皆國士之才。孤麾下有長孫儉、蘇綽、劉亮三位謀主,請先生出任第四位謀主,任左軍師一職,如何?\"。\"
陸法和躬身下拜:\"法和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勞!\"
劉璟扶起他大笑:\"孤得法和,如魚得水也!\"
——————
第七日,劉璟接到襄州刺史夏侯夔的效忠書時,正在與劉亮、陸法和商議軍政。
\"好個夏侯夔,\"劉璟將書信遞給劉亮,\"戰前故作忠臣,如今勢窮來投。\"
劉亮看後冷笑:\"此等小人,留之無益。\"
新任左軍師陸法則道:\"夏侯夔雖無節操,卻掌控襄州。若拒之,恐生變亂。\"
劉璟點頭:\"法和所言有理。隻是此人反複無常,不可委以重任。\"
劉亮獻策:\"不如明升暗降,調其入關中任職。另派心腹大將鎮守襄州。\"
劉璟沉思片刻:\"傳令:封夏侯夔為大荔縣侯,任陝州刺史。即日赴任。\"
又對劉亮道:\"調玉壁守將韋孝寬為襄州刺史,許募兵三萬鎮守襄樊。孝寬鎮守玉壁多年,高歡的百保現代尚不能破,守襄州必萬無一失。\"
陸法和補充道:\"還可將部分降卒編入新軍,既安降卒之心,又增襄州守備。\"
劉璟撫掌笑道:\"善!就依二位軍師之策。\"
三人相視而笑。帳外陽光正好,照在剛剛經曆過血雨腥風的義陽城頭。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