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怒發衝冠
字數:4309 加入書籤
在南宋時期,金兵大舉南侵,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朝廷內部主和派與主戰派紛爭不斷。而在這動蕩不安的亂世之中,有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如同雷霆,震爍古今,他就是嶽飛。他的故事,便是 “怒發衝冠” 成語的最好詮釋。
一、亂世英雄初露鋒芒
靖康之恥,山河破碎
公元 1127 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史稱 “靖康之恥”。消息傳至抗金前線,年輕的嶽飛正在軍中操練兵馬。他身著簡樸的鎧甲,腰間佩劍,劍柄上刻著 “精忠報國” 四個字,那是他母親親手刺在背上,更是刻在他心中的信念。
“眾將士,金兵犯我中原,擄我二帝,此乃奇恥大辱。我等身為大宋男兒,當以死相報,收複失地,迎回二聖!” 嶽飛的聲音激昂而悲壯,回蕩在軍營上空。
眾將士齊聲高呼:“願隨將軍馬踏金兵,收複河山!”
投軍報國,初建功勳
嶽飛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靠鄰居周侗撫養長大。周侗見嶽飛天資聰穎,武藝出眾,便傾囊相授武藝兵法。嶽飛十九歲時,便投軍報國。
他初次上陣,便在河北一帶與金兵交戰。戰場上,嶽飛騎著心愛的戰馬 “閃電”,手持一杆丈八蛇矛,如入無人之境。他衝鋒在前,奮勇殺敵,斬殺金兵無數。他的英勇表現,引起了宗澤元帥的注意。
宗澤元帥將嶽飛召至帳中,見他雖衣著簡陋,卻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宗澤大喜,當即提拔嶽飛為下級軍官,並親自傳授兵法謀略。
在宗澤的悉心教導下,嶽飛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他屢立戰功,逐漸成為南宋抗金戰場上的新星。
二、風波迭起,忠心不改
主和派的排擠
隨著嶽飛在抗金戰場上的聲名鵲起,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勇敢得到了越來越多將士和百姓的讚譽。然而,這卻引起了南宋朝廷內部主和派官員的嫉妒與恐慌。他們隻求偏安江南,不思進取,對嶽飛等主戰派將領的屢建奇功心生不滿。
主和派的首領秦檜,更是對嶽飛恨得咬牙切齒。他擔心嶽飛的威望過高,會威脅到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權勢。於是,秦檜暗中勾結金國,企圖置嶽飛於死地。
嶽飛的困境
嶽飛在前線抗金,卻屢遭朝廷的掣肘。糧草不足,援軍不繼,朝廷甚至還多次下旨讓他班師回朝。但嶽飛心係百姓,心係失地,每次都以各種理由拖延,繼續與金兵作戰。
有一次,嶽飛率軍在朱仙鎮大敗金兵,收複了大片失地。正準備乘勝追擊,直搗黃龍府時,卻連收十二道朝廷的 “金字牌”,命他立即班師回朝。
嶽飛望著金兵敗退的方向,心中滿是不甘。他知道,這很可能是收複中原的絕佳機會,一旦錯過,不知何時才能再
怒發衝冠:忠魂不泯
在南宋的風雲變幻中,嶽飛,這位中華民族的英雄,以他的忠誠與熱血,書寫了一段“怒發衝冠”的千古傳奇。
一、風波亭前,忠魂不泯
公元 1142 年,寒冬臘月,杭州的天空陰沉壓抑。風波亭內,寒風凜冽,卻無法冷卻嶽飛心中的怒火。他身著囚服,挺立在亭中,望著遠方的天空,眼神中滿是憤懣與不甘。他怎會忘記,自己曾立下收複失地、迎回二聖的壯誌;怎會忘記,與金兵交戰時,自己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又怎會忘記,百姓們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神,期待著他帶領他們重歸故土。
而如今,自己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打入大牢,即將身首異處。這一切,隻因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與那不肯屈服的抗金意誌,觸碰了主和派的逆鱗,引來了秦檜等奸臣的忌憚與誣陷。
秦檜為了向金國獻媚,為了那苟且偷安的和平,不惜陷害忠良。他羅織罪名,威逼利誘,卻始終無法讓嶽飛屈服。在獄中,嶽飛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的身體被摧殘,但他的精神卻愈發堅韌。他怒發衝冠,對秦檜的行徑深惡痛絕。他大罵秦檜:“你這奸賊,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竟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我嶽飛雖死,也絕不放過你!”
最終,在秦檜的陰謀下,嶽飛父子及部將張憲被誣陷謀反,慘遭殺害。消息傳至民間,百姓們悲痛欲絕,紛紛前往風波亭祭奠英雄。而金國得知嶽飛被害的消息後,舉國歡慶,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南宋的一大損失。
二、抗金之路,壯誌未酬
靖康之恥,投軍報國
公元 1127 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這一年,嶽飛 19 歲。他目睹了金兵的殘暴,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抗金之火。他在母親的鼓勵下,毅然投軍,踏上了抗金救國的道路。
在軍中,嶽飛憑借著出色的武藝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快嶄露頭角。他多次立下戰功,被宗澤元帥賞識,並收為義子。在宗澤的悉心教導下,嶽飛的軍事謀略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帶領嶽家軍,在抗金戰場上屢建奇功,成為了金兵的噩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精忠報國,屢建奇功
嶽飛一生致力於收複失地,迎回二聖。他轉戰大江南北,與金兵進行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在鄂州,他抵禦了金兵的進攻,保衛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在朱仙鎮,他大敗金兵,收複了大片失地,距離汴京僅一步之遙。他的嶽家軍紀律嚴明,所向披靡,百姓們紛紛稱讚:“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然而,就在嶽飛即將收複中原的時候,南宋朝廷內部的主和派卻開始作祟。他們害怕嶽飛的勢力過於強大,害怕戰爭繼續下去會影響他們的利益。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向宋高宗進讒言,要求嶽飛班師回朝。
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
公元 1141 年,嶽飛在朱仙鎮大敗金兵,正準備乘勝追擊,一舉收複汴京。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宋高宗和秦檜卻連發十二道金牌,強令嶽飛班師回朝。嶽飛接到金牌,心中明白這是朝廷的命令,但他也知道,這一撤軍,很可能前功盡棄,中原百姓將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他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決定奉命回朝。在撤軍途中,他悲憤地寫下《滿江紅》,其中“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這幾句,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內心的憤怒與不甘。他的怒發衝冠,是對金兵的憤恨,是對朝廷的失望,更是對自己壯誌未酬的悲痛。
三、曆史評說,精神永存
嶽飛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他的“怒發衝冠”,是對國家危亡的憂慮,是對奸臣當道的憤慨,更是對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他的精神卻永遠不會消逝。
嶽飛的忠誠
嶽飛對國家的忠誠,是至死不渝的。他一生都在為南宋的存亡而戰,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安危。他的忠誠,不僅僅是對宋高宗的忠誠,更是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精忠報國”這四個字的深刻含義。
嶽飛的影響
嶽飛雖然被害,但他的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他的影響下,無數的仁人誌士投身於抗金救國的事業中。他的故事,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傳說,激勵著人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
嶽飛的評價
後世對嶽飛的評價,充滿了敬意和崇敬。他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的事跡被編入史書,他的詩詞被傳頌千古。他的“怒發衝冠”,成為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追求正義的象征。
“怒發衝冠”這個成語,通過嶽飛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在麵對國家危亡和民族恥辱時,所產生的強烈憤怒和悲痛。它提醒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要時刻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要敢於反抗壓迫和侵略。嶽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