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兔死狗烹
字數:1610 加入書籤
在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後,屈服求和。越王勾踐身處困境,卻心懷複國之誌。此時,範蠡和文種等臣子輔佐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範蠡獻策讓勾踐忍辱負重,到吳國為奴三年,以麻痹吳王夫差。勾踐在吳國期間,卑身事吳,為夫差嚐糞問疾,最終獲得釋放,回到越國。
回到越國後,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而範蠡和文種更是全力輔佐。範蠡在經濟上采取一係列措施,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越國國力逐漸恢複;文種則在內政上進行改革,整頓吏治、加強軍事訓練,使越國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增強。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具備了滅吳的實力。
在範蠡的建議下,勾踐趁吳國發生饑荒、國內空虛之際,出兵伐吳。範蠡親自率軍,運用智謀,多次打敗吳軍。在關鍵的姑蘇之戰中,範蠡指揮越軍水陸並進,切斷吳軍的糧道和退路,將吳軍圍困在姑蘇城內。經過長時間的圍困,吳國都城被攻破,夫差自殺,越國滅吳,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在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後,舉行的一次盛大慶功宴上,群臣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勝利。勾踐在宴會上,開始對範蠡和文種等功臣心生忌憚。他看到範蠡在宴會上與群臣歡笑暢談,心中頗不是滋味。範蠡察覺到了勾踐的態度變化,次日便悄然離開越國,隻留下一襲外衣在太湖邊。眾人皆以為範蠡投湖自盡,唯有文種收到範蠡的一封信,信中寫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隻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子何不去?”文種看後,心中大驚,但仍有顧慮,便以生病為由,不再上朝。
此時,越王身邊的一些小人趁機向勾踐進讒言,說文種有謀反之心。勾踐聽信讒言,不加調查,便派人給文種送去一把寶劍。文種接過寶劍,恍然大悟,這正是勾踐要他自刎的信號。他仰天長歎:“我悔不該不聽範蠡的勸告,如今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言罷,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吳後,範蠡隱居齊國,改名換姓,潛心經商,憑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很快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當地知名的巨富。他樂善好施,將大量錢財用於救濟貧困百姓,深受人們愛戴。
後來,範蠡又來到陶地,再次改名換姓,開始了新的生活。他仍然從事商業活動,財富不斷增加。範蠡在陶地居住了十七年,生了多個兒子,他的二兒子因殺人被捕入獄。範蠡決定親自前往齊國,用錢財疏通關係,營救兒子。但他的小兒子卻執意要前往,範蠡不同意,父子倆爭執不下。最終,範蠡無奈同意小兒子前往,但叮囑他要小心行事。
小兒子來到齊國後,由於不熟悉情況,營救失敗,範蠡的二兒子也被處死。範蠡悲痛欲絕,但並不責怪小兒子,他知道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是自己選擇隱居生活必須承受的代價。
範蠡在隱居生活中,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道德底線,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財富幫助了許多人,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後世人們讚頌的佳話。
“兔死狗烹” 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原意是指兔子死了,獵狗就被烹食,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曾經出過大力的人卻被拋棄或殺掉。它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在利用他人取得成功後,往往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也提醒人們在功成名就之時要警惕潛在的危險,不可掉以輕心。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