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怒不可揭

字數:1786   加入書籤

A+A-


    在唐朝時期,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朝堂之上,權臣之間的爭鬥激烈。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國泰民安,賢臣輩出,然而在其晚年,一些奸臣開始嶄露頭角,試圖擾亂朝綱。
    其中,權臣李林甫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外表謙和,實則心狠手辣,擅長阿諛奉承,深得唐太宗的寵信。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經常在朝堂之上誣陷忠良,排擠異己,導致不少賢臣被貶甚至被殺。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位名叫張巡的忠臣。張巡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且為人正直,不畏強權。他被任命為某地的地方官後,致力於當地的治理,推行一係列利民政策,使得當地的百姓安居樂業,深得民心。
    然而,張巡的政績引起了李林甫的嫉妒。李林甫擔心張巡的聲名遠揚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開始密謀陷害張巡。
    李林甫先是指使心腹在民間散布謠言,詆毀張巡的政績,稱他在任期間貪汙受賄,導致百姓疾苦。隨後,他又偽造了一份奏折,假托張巡的名義,妄稱當地百姓準備造反,企圖以此引起唐太宗的懷疑。
    唐太宗見到這份奏折後,心中起了疑竇。他決定派人前往張巡的任職之地進行調查。李林甫趁機推薦自己的親信前往調查,企圖借此機會徹底構陷張巡。
    當調查人員到達張巡所在的州縣後,他們並未進行公正的調查,而是按照李林甫的指示,羅織罪名,將張巡逮捕入獄。在獄中,張巡遭受了嚴刑拷打,但他始終拒不認罪,堅稱自己的清白。
    李林甫見張巡不肯屈服,便親自前往獄中審問。他坐在審判席上,冷笑著對張巡說:“張巡,你如今罪證確鑿,還不快快認罪,說不定還能留下一條命。” 張巡怒目圓睜,大聲斥責道:“李林甫,你這個奸佞小人,我張巡一生正直,怎會做出貪汙受賄之事?你為了陷害我,不擇手段,簡直喪盡天良!”
    李林甫聽後大怒,他下令對張巡施加更嚴厲的酷刑。張巡在獄中受盡折磨,但他依然沒有屈服,反而對李林甫的惡行更加憤慨。
    與此同時,張巡的下屬和當地百姓得知張巡被陷害的消息後,紛紛聯名上書,請求唐太宗重新審查此案。唐太宗看到百姓們的聯名上書後,開始對張巡一案產生了懷疑。他決定親自過問此事,派遣了一位公正的大臣前往調查。
    這位大臣深入民間,仔細調查,發現了李林甫偽造證據、陷害張巡的事實。他將調查結果如實上報給唐太宗,唐太宗得知真相後,龍顏大怒,對李林甫的行為感到震驚和憤怒。
    唐太宗立即下詔,將李林甫及其黨羽全部逮捕入獄,嚴加審訊。在審訊過程中,李林甫的罪行被一一揭露,他的奸佞麵目暴露無遺。最終,李林甫被判處極刑,他的權勢和地位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張巡則被唐太宗親自下令釋放,並被恢複了官職。張巡出獄後,深感皇恩浩蕩,同時也對李林甫等奸臣的行徑感到憤慨不已。他在朝堂之上,當眾揭露李林甫的罪行,呼籲唐太宗加強朝綱管理,防止奸臣當道。
    經過這次事件,唐太宗深刻認識到了奸佞小人的危害,開始更加注重選拔和任用忠良之士。他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朝政逐漸清明,國力得以進一步增強。
    “怒不可揭” 這個成語便源於張巡在獄中對李林甫的憤怒斥責。它比喻憤怒到了極點,無法抑製。這個成語提醒著我們,在麵對不公和邪惡時,憤怒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反應,但我們也需要保持理智,運用正確的方式去揭露真相和伸張正義。
    喜歡成語故事科普請大家收藏:()成語故事科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