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指點江山的堅實基礎

字數:7895   加入書籤

A+A-


    “這種好事,你怎麽不早說呢?”
    相處兩天後,朱標大概了解了夫人的性格,胡馨月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拘謹。
    小月兒立刻翻了個白眼,沒好氣地嗔怪道:
    “殿下這話是什麽意思!”
    “那時臣妾不過是個普通的胡家堂妹,能嫁入東宮全靠伯父的威望和祖宗庇佑!”
    “臣妾這樣的弱女子,怎敢帶廚子進宮,這不是瞧不起東宮的實力嗎?”
    得,被小月兒這麽一懟,朱標隻能苦笑摸鼻子。
    其實他知道胡馨月的意思。
    那時的胡馨月,還未成為胡府正式的一員,哪有資格對東宮的事務指手畫腳。
    即便如今她已成為東宮的女主人,也未曾特意安排什麽。
    她若開口,完全可以從胡府調一名廚子入宮,但她寧願時常懷念家中美食,也未輕易提出。
    這其中蘊含著她的考量,實在令人欽佩。
    夫妻二人並未再多談此事,因為他們之間還有許多事需要適應和磨合,彼此間的了解還不夠深入。
    如果是老夫老妻,早就無需這般客氣,直接交流即可。
    兩人嬉笑間來到皇宮,朱標剛坐下不久,就被朱元璋召去議事。
    朱元璋並非有他事,隻是像往常一樣,讓朱標一同處理政務。
    這對朱標來說既是教導,也是讓朱元璋自己輕鬆些。
    父子倆無需寒暄,朱標徑直坐下,拿起奏折開始查看。
    另一邊,朱元璋頭也不抬,隨意問起朱標今日陪胡馨月回門的事。
    朱標如實匯報了與胡大老爺相處的經曆及見聞,“父皇,那軍棋真的有趣,比圍棋有趣得多。
    ”他詳細描述軍棋的規則與樂趣,“簡單卻充滿策略,且貼近戰場實戰。
    ”聽兒子說得興致勃勃,朱元璋來了興趣,“既然如此有趣,為何不帶一副回來,我們也試試?”
    朱標聽老朱這麽一說,愣了一下,他舔了舔嘴唇,無奈地開口:“父皇,這事我真給忘了!”
    “但這不能賴我,”他接著說,“要怪就怪胡公府的飯菜太美味了,難怪太子妃總想家裏的飯呢。
    ”
    “今天我嚐了一口,才知道宮裏的那些山珍海味,原來都比不上人家做的家常菜。
    一道道菜,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父皇,你不知道,這第一道菜……”
    明明老朱是叫他來商議政務的,可朱標一說起胡府的美食,就停不下來了。
    什麽政務不政務的,都被拋到了腦後。
    老朱起初對美食並不怎麽在意,但被朱標描述得食指大動,差點流口水。
    可轉念一想,老朱的臉色立刻沉了下來。
    “好你個小子!”他瞪著朱標,“在外麵吃得開心,回來也不想著你爹。
    現在倒好,讓你爹也跟著嘴饞,這是什麽道理?平時還總說你孝順,照這樣看,你這孝心怕是變了質了吧!有這麽好的東西,竟然不給在宮裏的爹娘嚐嚐?標兒啊,你是不是得意忘形了?這事你做得不太地道啊!”
    老朱目光如炬地看著還在滔滔不絕的兒子,眼中滿是不滿。
    朱標吃得非常盡興,他平日裏從未嚐過如此美味的食物。
    並非這些食材有多珍稀,而是他覺得新奇。
    以往的佳肴,要麽極名貴,要麽極罕見,大多依賴食材本身的滋味。
    然而,據今日與胡大老爺交談所知,那些所謂的珍饈可能並未被妥善料理。
    僅憑胡大老爺描述的一些未製作完成的菜肴,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高明之處。
    宮中禦廚顯然不及格,唯有胡公才能勝任。
    對於胡惟庸胡大老爺而言,讓他親自下廚不過能做出幾道家常菜罷了,而且勉強算得上可口。
    畢竟烹飪是一種需要長期練習的技藝。
    他自幼便在外用餐,即便父母忙碌無暇準備飯菜,也隻是托付給親戚或幹脆給他錢讓他去小餐館甚至路邊攤解決。
    大學時期更是離不開食堂和餐館。
    畢業後進入職場,應酬不斷,即便有時留在公司或休假,又有誰願意早起做飯呢?外賣和餐館豈非更方便?
    所以,論起廚藝,胡大老爺僅能達到勉強應付的程度。
    但若論及品嚐過的、聽聞過的、見過的美食……胡大老爺堪稱無敵!沒辦法,過去工作的經曆讓他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客戶,幾乎嚐遍了所有類型的美食。
    有傳承、重創意、建品牌的……
    偏偏他這種人在陪客人用餐時,還得附和誇讚飯菜多麽。
    如此反複,他對烹飪之道了解得越來越多。
    等到胡大老爺來到這個時代後,
    這些積累便成了他指點江山的堅實基礎。
    當然,這也歸功於現代對許多技藝和經驗的公開分享。
    否則,胡大老爺不可能通過間接方式學到這麽多烹飪知識。
    總而言之,胡府的廚藝確實領先這個時代不止一個層次。
    技術與創意的雙重碾壓!
    時代的浪潮迎麵撲向朱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看著兒子興奮的模樣,朱元璋感到十分失落。
    自己的胖兒子怎麽變成這樣了?
    難道連基本的孝心都丟了?
    朱標及時止住了話頭。
    可當他看向父親時,卻發現父親正用幽怨的眼神盯著他。
    差點讓他一口茶噴出來。
    不過,他並非愚蠢之人,立刻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話多麽荒唐,連忙補救:
    “爹,我本想給您和母後帶些胡府的新菜。
    ”
    “但轉念一想,帶回來的菜可能不熱,也不一定合您的口味。
    ”
    “再說了,這是太子妃的娘家,我們隨太子妃回門還讓人額外準備菜肴,似乎不太合適。
    ”
    “所以,我已經讓胡公安排了一位廚子直接入宮。
    ”
    “畢竟太子妃喜歡家裏的味道,從她娘家請一位廚子進宮,理所當然!”
    “爹,這廚子暫時先留在您的禦廚裏,等教會了這邊的大廚,我再帶他回東宮,您覺得怎麽樣?”
    朱元璋聽完朱標的這番話,原本帶著幾分不滿的表情緩和了一些。
    其實他對兒子的做法感到很滿意。
    一頓飽和每頓飽的區別,他又怎麽會不清楚?與其隻帶回幾道菜,不如直接把廚子帶回來。
    至於食材?胡府有的東西,皇宮裏怎麽會沒有?而且剛才朱標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些普通的食材,若是連這些都沒有,那禦膳房的人確實該被問責了。
    最重要的是,這是朱家對兒媳的寵愛。
    太子妃不適應宮中的飲食,回門時就立刻安排廚子進宮。
    這樣的事情傳出去,誰不會羨慕太子妃?
    至於廚子多做一點活兒?那是應該的,難道宮裏隻有太子妃一個人吃飯嗎?多發一些俸祿即可。
    嗯,這小子還算記得他的父母,不錯!
    父子二人繼續處理政務的時候,大明周報社的新任主管李建林正在琢磨著下巴,看著手中的信紙。
    他準備給胡大老爺寫一封邀請函,邀請他到報社看看、巡視一下。
    公事上講,這報社是胡大老爺親手創立的,無論人員招聘還是規章製度,都由他決定。
    胡大老爺來看看,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解決,這樣有助於他將大明周報辦得更好。
    私心方麵,李建林非常渴望進步。
    他出身於普通家庭,一路走來沒有名師指導,全靠自己努力。
    要想有所發展,他需要一條捷徑。
    說到底,他既無背景,也無勢力。
    現在抓住這個機會,借著這份人情,要是能把胡大老爺拉攏過來,那他的靠山就有了。
    立刻想通這一點的李總編,提筆寫下一封誠意滿滿的邀請函。
    胡大老爺接過邀請函,無奈地搖了搖頭。
    巡視?
    不過是走個過場罷了。
    嗯,也好久沒去了,去瞧瞧也無妨。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上輩子跟著領導視察不少次了。
    這輩子,他是不是也該當個領導了?
    這個消息傳到大明周報社後,羅貫中和方孝孺都非常興奮。
    胡大老爺要來?
    作為新員工,他們入職時胡大老爺已經離開了。
    現在這是有了機會?
    其實羅貫中和方孝孺對胡大老爺有好感甚至充滿期待是很自然的。
    不過,兩人的內心還是有些不同。
    對羅貫中來說,胡大老爺幫助他的師父施耐庵出版了《水滸傳》。
    如今,《水滸傳》早已不再是當初積滿灰塵的手稿。
    雖然別的地方可能還不太普及。
    但在應天府,《水滸傳》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一切都源於胡大老爺最初的同意。
    在羅貫中看來,大多數文人都看不起話本這種東西。
    胡大老爺不僅給他的師父提供了出版的機會,還給了他一份正當的工作,這是莫大的恩情。
    更不用說,《水滸傳》隨著大明周報的不斷印刷和銷售,注定會在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過去沒有能力也沒途徑也就罷了,現在既然有能力了,本該好好感謝胡大老爺才是。
    可萬萬沒想到,這位大老爺竟然直接辭了職。
    這下想表達感激之情都沒機會了。
    雖然知道胡府的地址,但胡府可不是普通人家能隨便進的。
    別說像我這樣的小人物,就算那些在我眼中地位頗高的人,不也是得遞上帖子等待召見嗎?胡府大門緊閉不是鬧著玩的,是真的誰來了都不理會。
    尤其是自從成為皇親之後,胡府的門檻更高了。
    據說近段時間,除了太子帶著太子妃回門時開過一次門,再沒有接待過任何外客。
    我自然清楚,自己這種小人物絕不可能和太子受到同等對待。
    所以,胡大老爺巡視報社時,就是我最好的機會了。
    以後嘛,誰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呢。
    畢竟,胡大老爺不僅不待客,外出也很少。
    無論是文人雅集的詩會、文會,還是達官顯貴舉辦的晚宴、聚會,幾乎都看不到他的身影。
    偶爾他外出,十次倒有是直接乘車入宮。
    這般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作風,叫人怎麽敢輕易靠近?
    與羅貫中的期待不同,方孝儒更多的是好奇。
    他非常好奇!
    對於胡大老爺,他的看法相當複雜。
    畢竟,就是這位大老爺,讓自己之前滿懷信心的科舉之路屢屢受挫。
    即便現在科考結束,但一想到當年在貢院關著門看考卷的情景,他還是會從噩夢中驚醒。
    那種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感覺,實在太痛苦、太煎熬了。
    讓人又愛又恨,卻又不得不心服口服。
    而做出這種令人側目的事情的,正是胡大老爺這位前任。
    方孝儒雖然木訥了些,但並不傻。
    他十分清楚,胡大老爺此舉得罪了多少人!
    要知道,科舉並非隻關乎考生個人,它還涉及家庭、宗族、師門以及地方官員的利益。
    因此,曆來的主考官都是個美差,既能結交眾多新晉學子和官員,又能拉攏背後的各種勢力。
    喜歡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