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廢除丞相製度
字數:9153 加入書籤
實際上,皇帝在除軍權外的執政權與丞相職權多有重合,甚至某些丞相會覬覦軍權。
如此一來,名義上的皇帝是否還重要?
朱元璋深知這一點,因此決定廢除丞相製度。
他相信自己能夠壓製丞相,但他擔憂子孫後代能否抵擋那些曆經官場磨礪的老辣對手。
即便最終能夠獲勝,恐怕也免不了諸多紛爭,這豈不是還會拖累大明的發展?
不如趁早解決麻煩,索性撤銷丞相職位。
朱元璋的想法直白而強硬。
既然相權與皇權會有衝突,那麽將相權集中到皇帝手中,自然就無事了。
正因如此,他對李善長格外不滿。
偏偏今天李善長又自尋死路。
這下徹底堅定了朱元璋的決心!
盡管李善長是開國功臣,也是多年的舊臣,但為了皇權,朱元璋仍決意狠下心來。
當然,朱元璋明白,目前李善長並無過錯,他也無法直接處死對方。
不過,這沒什麽。
有些事,隻需稍加等待便會有變化。
當下,朱元璋表麵上接受李善長的建議,撤回了廢止禁海的政令,還稱讚李善長穩重成熟。
然而,在朝堂上,劉伯溫聽到朱元璋撤回政令後,頓時感到一陣不安。
他轉頭看向李善長,暗中為這位老對手默哀一聲。
劉伯溫瞥見李善長眉眼中掩飾不住的得意之色。
隨後又望向朱元璋,表麵雖笑,但眼中殺機畢露,根本藏不住。
劉伯溫輕歎一聲。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
這人既是梟雄也是明君,卻絕非仁君。
多疑、殘忍,這些詞都不算好。
可組合在一起,卻顯得格外不同。
劉伯溫深知,朱元璋一直努力壓抑著自己的衝動和暴烈。
朱元璋曆經戰火創立大業,內心偏好軍事中直接果斷的行事風格。
然而,身為皇帝,他深知不能一味如此,否則便會淪為暴君與昏君。
因此,他嚴格遵循師出有名、賞罰分明的原則,這是世人對他的期待,也是他自我的約束。
盡管如此,劉伯溫明白,某些事情如鯁在喉,一旦埋於心間,便難以徹底消散。
朱元璋內心深處始終存有這些未解之結,而劉伯溫便是其中之一。
當年在紅巾軍中運籌帷幄時,劉伯溫風光無限;然而明朝建立後,他卻變得極為謹慎。
原因在於,他已被朱元璋視為潛在威脅。
在他看來,像劉伯溫這樣的謀士,足以動搖整個王朝根基。
所以,劉伯溫必須留在自己掌控範圍內。
深知這一點,劉伯溫多年來低調隱忍。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對他心存戒備。
即便劉伯溫渴望歸隱,也始終未能如願。
他意識到,朱元璋一方麵畏懼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麵擔心自己的智慧傳承給他人,可能引發內亂。
然而,直接除掉他又缺乏正當理由,這讓局麵陷入尷尬境地。
最終,雙方都承受著這種微妙關係帶來的痛苦。
正是這段經曆,使劉伯溫看清了朱元璋的真實想法——皇權穩固與大明基業才是他的核心關切。
為此,朱元璋不惜背負罵名甚至曆史汙點。
胡惟庸在眾人中顯得格外獨特,他在高位上雖未遭遇朱元璋的打壓,反而輕鬆卸任。
如今他悠然於朝堂之外,似閑雲野鶴般與朝廷和皇室保持距離,卻依舊自在逍遙。
這種生活讓劉伯溫無比向往。
相比之下,大明官場上的其他人無不戰戰兢兢。
李善長本應憑借智慧逃脫厄運,畢竟他是比胡惟庸更為狡猾的政治家。
然而權力的讓他迷失了方向。
登上丞相之位後,他逐漸被權力迷惑,不再如從前那般清醒。
朱標在散朝後隨父親入禦書房,沉默許久後問道:“父皇,為何臨近之時,反而收回了政令?”
“兒臣覺得,李相稍加反對,您不會輕易收回決定吧。
”
“您是不是另有打算?”
確實,知子莫若父,反過來也是如此。
朱標對他的父皇還是比較了解的。
朱元璋是個非常固執的人,一旦認定的事,即便碰壁也不回頭。
但今天很有趣,李善長剛反對幾句,父皇就改變了主意。
這裏麵要是沒有別的謀劃,那才奇怪。
朱元璋嘴角微揚,顯然很滿意兒子對自己如此了解。
但他沒有直接回應,而是問了一個問題。
“標兒,你覺得李善長如何?”
朱標遲疑片刻答道:“大明功臣,擅長政務,但野心不小。
”
朱元璋點頭認可,臉上笑意更濃。
“你說得對,李善長就是這樣的人。
”
“那麽,你覺得,這樣的人還適合當丞相嗎?”
朱標沉思良久才答:“不適合。
”
“野心大的人,能力強反而更有害。
”
朱元璋笑了。
“哈哈,看來我們父子的想法一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
“我也是這麽想的。
”
“不過,我的考慮更深一些。
”
“能當丞相的,必定有能力。
”
“但如果有了野心,危害巨大;如果沒有野心,又擔心將來生出野心。
”
“那為什麽我不幹脆廢除丞相這個職位呢?”
朱標聽到這驚人之語,大吃一驚。
廢除丞相?
父親竟有這樣的想法?
千年以來,曆朝曆代都有丞相。
如今,父親一句話就要廢除丞相職位,這太突然了。
事情若成,後代子孫再難恢複,文臣們又如何接受?朱標深知父親行事出人意料,這次也不例外。
他不解地詢問父親的想法。
朱元璋笑著表示,這個念頭已存許久,最初是在胡惟庸任丞相時就考慮過。
“當年我們總覺得李善長的能力雖強,但有些事情總不合我們的意。
即便後來證明他說得沒錯,我們內心依然難以舒暢。
”
“畢竟,這天下終究是我們朱家的,對不對?”
朱元璋坦率地說道。
他向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麽完人。
朱標自然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隻是輕笑一聲便不再多言。
他本想聽父親繼續講述這件事。
“隨著李善長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穩固,一方麵我們感到欣慰,因為他確實是個得力助手;另一方麵,我們也擔憂,若他成為權臣,一旦我們不在了,你能應付得了嗎?”
正在這時,李善長因故辭去了丞相之職,由胡惟庸接任。
提到這裏,朱元璋的神情變得凝重。
“胡惟庸的任命,我們是順勢而為,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那群人的強烈要求。
”
“沒錯,你當時也看到了。
表麵上他們是推薦胡惟庸,實際上是在施壓。
”
“所以我們答應了,也是想驗證一下這個位置是否還能挽救。
”
說到這裏,朱元璋的表情更加嚴肅。
“結果呢?這就是他對我們的回報嗎?”
“他把朝廷當成了什麽?這天下難道姓李嗎?”
“看看吧,今天我臨時提出一項政策,李善長毫無準備就站了出來。
”
“結果如何?支持他的有幾人?這些人連我的真實意圖都不清楚,隻因為李善長站了出來,就跟著附和。
”
老朱深吸一口氣,目光落在胖兒子身上,語氣嚴厲地說道:“李善長因權欲而死,固然有罪。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一旦踏上這條路,對權力的追求是不可避免的。
”
“因此,隻要丞相之位存在,就必然會出現權臣。
我是開國皇帝,可以壓製像李善長那樣的權臣,但你能保證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做到嗎?”
“所以,我們必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廢除丞相製度,讓權力完全回歸皇室。
這樣一來,我們家族的地位將更加穩固。
”
朱標無奈地笑了笑,他已經猜到父親的想法。
廢除丞相職位後,相權將直接歸入皇權,這對皇族而言無疑是極大的權力提升。
作為未來的皇帝,朱標自然明白這一點。
盡管他比父親朱元璋更為溫和,但他同樣是一個渴望權力的人。
因此,廢除丞相製度這件事,最終被確定了下來。
至於處死李善長,隻是順帶的決定。
畢竟廢除丞相製度的影響遠超一個人。
見兒子終於理解了自己的意圖,老朱感到欣慰。
他並不在意其他人的意見,誰要是反對,他毫不畏懼地采取行動。
但讓他擔憂的是,兒子是否會站在對立麵。
現在兒子的態度讓他安心,於是他繼續說道:“其實我明白,理想的官員應該是像李善長這樣,懂得把握分寸,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不該做。
”
朱標聽完父親的話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顯然,父親這是設好了圈套,隻等李善長往裏跳。
一旦他跳入陷阱,那麽等待他的結局必然是家破人亡。
然而此刻的李善長,絲毫沒有察覺到危機正在逼近。
今心中滿是喜悅,畢竟朱元璋今日對他格外賞識。
誰不知道朱元璋的性格?固執倔強是出了名的。
可今日剛提出建議,對方就立刻改口,這無疑是對他的重視和信任。
嘖嘖,做了丞相果然不同凡響。
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卻輕易實現了。
特別是這種在聖旨已下後還能讓皇帝改變決定的情況。
簡直不可思議!
李善長心中暗自得意,覺得自己簡直是太幸運了。
)
朝堂上的紛爭往往會影響外界。
尤其是丞相帶頭挑戰皇權的舉動。
這樣的場景堪稱罕見。
更令人震驚的是,李善長竟然帶領群臣取得了勝利。
要知道,朱元璋一向強勢,這樣的結果實在出乎意料。
不僅敢於與皇帝抗衡,還成功逼退對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般情形,怎能不令人震驚?
韓國公府因朝堂上的表現,更加興旺。
每日從早至晚,府門前皆是來訪的官員絡繹不絕。
這些人並非指望一次拜訪就能攀附上李善長這丞相,但若不來,恐怕會被視為怠慢,反而得罪權貴。
起初,李善長對此仍存戒心。
畢竟他對朱元璋的性格再清楚不過。
然而,這些來訪者不僅帶著厚禮,言辭也極為恭維。
一個兩個也就罷了,偏偏人人如此。
眾人皆是飽學之士,怎會不知如何恰到好處地奉承?李善長並非首次被吹捧,即使未任丞相時,他也是位高權重之人。
可這般眾星捧月的場景,他從未經曆。
終究,他也隻是凡人,難以承受這番讚譽。
李善長並非心慈手軟,而是實在難以抵擋這美言。
韓國公府門前的熱鬧景象,在應天府已成奇觀。
大多數人羨慕不已,唯有朱元璋父子與劉伯溫冷眼旁觀。
劉伯溫更確信,李善長的命運已然注定。
這無疑是捧殺。
然而,明了的劉伯溫並未多言。
他深知自身處境,正因朱元璋的猜忌,他被牢牢束縛在朝堂之中,難求自保。
眼下這種局麵勉強還能應付,但若他再有什麽大動作,或者幹擾到朱元璋的計劃,朱元璋恐怕不會一次次容忍。
另一方麵,也有人看穿了李善長表麵風光背後的隱患。
可惜的是,胡大老爺聽到這個消息後,隻是在腦海裏一閃而過,便不再理會。
喜歡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