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步行去工部,當作飯後散步

字數:7968   加入書籤

A+A-


    李開祥並不愚鈍。
    僅憑今日戶部眾人的表現,他就明白胡仁彬絕非普通人。
    至少,絕不是他平時所描述的“應天府富商家族”出身。
    李開祥常與六部官員打交道,深知他們的脾性。
    所謂京官比地方官大的潛規則,正是他們製定的。
    在六部官員眼中,等級和職位毫無意義。
    隻要地方官需要求助六部,就絕不會有六部反過來向地方官請求的情況。
    這種天然的權力層級壓迫感,使即使是最小的六部官吏,在麵對地方官員時也趾高氣揚。
    即便調任自地方的官員,也會融入這種氛圍,因為他們已經是六部的一部分,維護六部的威嚴與地位便是維護自身的利益。
    李開祥對此了然於胸,他深知自己無法享受所謂的“例外”。
    因此,他規規矩矩地在戶部門外排隊等候。
    然而,他未曾想到,這位看似普通的富商之子卻帶來了如此大的震撼。
    走在回上元縣的路上,李開祥陷入沉思。
    他努力思索胡仁彬的真實身份。
    忽然,他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
    那位戶部小吏在聽到胡仁彬的名字後,特意詢問了他的籍貫。
    胡仁彬回答道:“祖籍淮西,隨父落戶定居應天府。
    ”這意味著,胡仁彬的父親很可能是淮西派係中的一員?
    不然的話,怎麽解釋祖籍淮西卻住在應天府呢?
    姓胡的人雖然很多,但李開祥第一個想到的是胡惟庸。
    不過,他毫不猶豫地排除了這個可能性。
    在他看來,如果胡仁彬真是胡惟庸的家人,怎麽可能隻是個縣尉?
    畢竟胡惟庸的地位不低,而胡仁彬所在的應天府也是其管轄範圍,消息應該比較靈通。
    李開祥清楚地知道,現在的胡府是皇親國戚,如果胡仁彬真是胡惟庸的家人,那麽太子妃豈不是他的堂妹?
    這樣的出身卻隻做縣尉,豈不是讓太子臉上無光?
    李開祥實在想不出胡仁彬這麽做的理由,於是果斷放棄了這個可能性。
    接著,他開始絞盡腦汁地思考,淮西派係中還有哪些姓胡的家族。
    經過一番努力,他依然沒能弄清楚胡仁彬的真實身份。
    這讓李開祥感到非常沮喪。
    要知道,自從他擔任上元縣令以來,一直在努力攀附權貴。
    可通常來說,關係哪能那麽容易建立?
    沒有足夠的淵源或利益關係,誰會接受官員的投靠?
    因此,盡管李開祥多年來奔波忙碌,卻始終形單影隻。
    直到此刻,他才明白為什麽自己無法攀上關係。
    原來,這重要的關係就近在眼前!
    真佛就在眼前卻不拜,反而去追尋遙不可及的假羅漢,難怪難以提升境界。
    原來是我的眼力不夠啊!
    想到這裏,李開祥眼睛一轉,滿臉笑意地問:
    “胡縣尉,這次去應天府辦事,看來是我的疏忽了。
    ”
    “我竟然忘記了您是本地人,應該回去探望一下雙親。
    ”
    “要不改天我陪您一起回去?”
    “順便我也去拜訪您的伯父和伯母,不知道是否方便?”
    聽到這話,胡仁彬差點笑出聲來。
    到我家?
    哼,別說你這個八品縣令了!
    過去有多少三品、四品的大官見到我父親時都會發抖呢?
    你這樣的小官去了,見到我家的老管家恐怕就已經害怕得不行了吧。
    作為胡惟庸的獨子,胡仁彬深知府上的老管家胡義在外結交了不少官員。
    即使打著父親的名號,也很管用。
    就算李開祥能讓老管家開口,事情一樣可以順利解決,根本不用自己出麵。
    不過,盡管知道上司是在試探自己,胡仁彬還是決定敷衍過去。
    畢竟,他怕父親責備。
    “多謝縣尊的好意!”
    “但家父最近身體不適,已經辭官回鄉休養了。
    ”
    “現在家中很少接待客人,恐怕不便招待縣尊。
    ”
    這是因為今天在戶部鬧出了不小動靜。
    胡仁彬也就沒有再提及自己是富商之子的身份。
    他依然隱瞞了一部分,隻說了九分實話。
    畢竟,父親因傷辭官閉門謝客的事情是真的。
    李開祥一聽這話,立刻警覺起來。
    好家夥,果然大有來頭。
    不過,他也懷疑胡縣尉話中的真實程度。
    他不信一個辭官歸鄉之人能讓人人都對他畢恭畢敬。
    這明顯說明胡仁斌背後有人撐腰。
    於是回到上元縣後,李開祥對胡仁斌格外客氣。
    兩人商量事情時,完全沒有官架子。
    縣衙上下都驚呆了。
    李開祥可是堂堂縣令啊!
    作為一縣之主,掌控全縣生殺大權,為何對縣尉如此客氣?
    李開祥為了轄區和自身前途努力之時,朱元璋和六部同樣忙碌。
    江南這次水患實在嚴重,毫無預兆就爆發了。
    波及範圍廣,影響深遠,導致蔓延,百姓流離失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官員雖然生活無憂,但朱元璋可不是好說話的主兒。
    一旦堤壩潰決,不管你是新官還是老官,不管是否是你負責修建的,出了事就是你的責任。
    不過朱元璋還算寬容,給官員一個機會。
    如果災民安置妥當,災後重建順利,或許不但能免罪,還能得到提拔重用。
    老朱出身農民、乞丐,卻無師自通學會了後世資本家的種種手段,打得一手好“打一巴掌給一顆糖”的功夫,簡直爐火純青。
    官員們又能怎麽辦呢?還不是乖乖就範!畢竟,這不同於後世可以隨意跳槽的時代。
    就算有人想效仿胡大人辭官,也得三思而後行。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胡大人那樣,辭官後依然逍遙自在,官場依舊暢通無阻。
    所以,他們隻能乖乖聽命,為朱皇帝賣力幹活。
    幸運的是,胡大人出手了。
    沒人想到他隨手發明的混凝土竟然如此有用。
    這段時間,工部幾乎所有工匠都被調去生產水泥了,各地的礦場也在全力開采石灰礦。
    水泥這種新問世的東西,很快就被送到洪澇最嚴重的地方。
    有熟悉業務的工部官員在,再加上朱元璋親自派來的錦衣衛和內侍監督,堤壩重建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那些地方官即使背後有人撐腰,麵對天子近臣也是畢恭畢敬。
    於是,在嚴格按照胡大人的指示和工部試驗結果操作的情況下,水泥展現出了驚人的威力。
    首先是加工便捷!過去修建堤壩需要巨大的石塊,采集、運輸、雕刻、擺放每一步都費時費力。
    而現在完全不同了。
    就在現場,隻需將水泥、河沙、水混合後倒入模具,簡單至極。
    無論多大的尺寸,隻要稍微調整模具即可。
    之後等其凝固,敲掉模具,一塊規整且堅固的“奠基石”就完成了。
    原本需要數年時間和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建成的堤壩,如今在工部官員的調度下,仿佛流水線作業般高效完成。
    目睹這一幕的百姓,無不感到如同見到奇跡。
    水泥的應用絕不僅限於堤壩建設,在遭受水患的城市中,它在城牆和房屋修繕上的表現尤為亮眼。
    不得不承認,每個時代都有善於思考的能工巧匠。
    盡管他們未必了解水泥生產的複雜過程或其中蘊含的知識,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實際應用中的迅速成長。
    從攪拌水泥到塗抹膩子,熟練的泥瓦匠很快被培養出來。
    這些人隨即被派往各地,以大師的身份指導工匠施工。
    有了他們的帶領,受災城市重建的速度極為驚人。
    工程進展幾乎完全取決於水泥供應的速度。
    水泥供應得快,修複工作自然迅速推進。
    無需考慮其他因素,親眼見證新城牆和新房屋拔地而起的過程,比任何言語都更具說服力。
    此外,用水泥建造的建築堅固性遠遠超過傳統木結構建築,這讓無數百姓對這種混凝土讚譽有加。
    同時,大家對朱元璋這位洪武皇帝以及大明王朝深感滿意。
    實際上,這其中還藏著胡大老爺的一個小計劃。
    無論是土豆還是水泥,最初都是由胡大老爺研發出來的。
    胡大老爺事先就跟朱元璋約定好,這功勞算他的,但對外卻不留名。
    他知道自己的名聲已經夠大,再添名聲對君王來說可能不利。
    朱元璋性格強硬,不會顧忌名聲,隻求徹底解決問題。
    因此,胡大老爺安心配合,將功勞歸於朝廷和朱元璋,而自己則隱於幕後。
    百姓感恩戴德,歌頌的全是朝廷和朱元璋,絲毫未提胡大老爺。
    然而,朱元璋內心清楚,這水泥帶來的巨大成效大部分源於胡大老爺的努力。
    他時常感慨,若所有臣子都能如此盡責,他定會非常欣慰。
    但想到其他官員常有懈怠,他又不免憂慮。
    水患結束後,朝中氣氛稍緩,但朱元璋依舊銘記胡大老爺的貢獻。
    水患之後,工部的工作絲毫沒有減輕。
    問題遠不止於修複潰堤部分那麽簡單,有些堤壩已瀕臨崩潰,隻是靠當地官府及時調配人力物力勉強頂住了洪峰。
    災後重建絕非短時間內能完成,目前所做的僅是最緊迫的任務,接下來工部還需麵對大量工作。
    此時,胡大老爺的存在格外紮眼。
    工部上下全員投入工作,有些人幹脆住在工部。
    大家忙得不可開交,而胡大老爺卻悠閑得很:摸魚、拖延、遲到、早退、曠工。
    若放在平時,他還不至於如此顯眼,但在如今這般辛苦忙碌的氛圍裏,他的行為就顯得特別突兀了。
    人性中對公平的敏感由此可見一斑。
    胡大老爺並非毫無察覺,他知道工部同僚的情緒。
    但他也有自己的委屈:難道他願意這樣嗎?與其在工部混日子,他寧願回家和家人打麻將。
    這段時間,家裏的麻將高手們技藝大增,對弈起來令人暢快無比。
    然而,他不能就此離職。
    朱元璋不允許他辭職,連換一個輕鬆崗位的要求都不準。
    他若是完全不去工部,也覺得不太好意思,畢竟他還掛著工部侍郎的名號呢。
    因此,他隻能晚來早走,每天在工部耗著。
    其實胡大人並非什麽都不做,畢竟他的職位關鍵,很多事情非他簽字不可,沒有他的批準就無法推進。
    盡管他不太情願,但還是每天板著臉到工部坐著,和同僚們互相煎熬。
    現在水患已基本解決,雖然工部事務仍繁雜,但不再緊迫,胡大人終於鬆了一口氣,似乎可以辭官了。
    這天吃完早餐後,他幹脆步行去工部,當作飯後散步。
    到達時,已經接近午時。
    工部尚書章善正有事找他,找了一上午都沒影兒。
    府上、衙門都找不到人,大家都快急瘋了。
    就在大家無計可施時,胡大人悠哉地出現在工部。
    喜歡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