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果然是世家出身的公子

字數:8593   加入書籤

A+A-


    上元縣的大小官員早已得到消息,在縣衙靜靜等待。
    胡仁彬準時到達,算是正常的工作時間。
    胡家少爺雖為縣尉,但看著前任縣令離開後,上元縣群龍無首的狀態,怎能按捺得住?
    此刻,上元縣正處於無人統領的局麵。
    “胡縣尉,恭喜你今日晉升!今後還請多多關照。
    ”
    當然,既然已經升職,還操心這個舊縣令的職位做什麽?
    前任縣令因功升遷,匆匆離去,甚至連交接手續都未完成。
    然而,這樣的事情在當地鄉紳和衙門官員看來,可是非同小可。
    今天,吏部官員將正式宣布新任縣令的任命。
    胡仁彬聽聞此消息,感到十分意外。
    “諸位為何這樣說?!”
    “縣令?”
    “我德才淺薄,怎敢擔當如此重任?!”
    “諸位莫要取笑於我!”
    胡仁彬連連否認,但他的誠懇表情在旁人聽來,卻成了謙遜之舉。
    這讓一眾官員更加熱情高漲。
    嘖嘖,果然是世家出身的公子,麵對縣長大位仍能如此從容。
    這豈不是表明這樣的人更值得信賴?
    自上次胡仁彬從戶部爭取到賑災款後,上元縣對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誰都知道,能在關鍵時刻從戶部順利獲取資金,沒有關係和背景是不可能的。
    因此,當縣令職位空缺時,眾人一致認為,這個位置非胡仁彬莫屬。
    因此,眾人才會如此諂媚。
    畢竟,雖然對方年紀輕,但改變不了他將成為自己上司的事實。
    這要是不搞好關係,以後怎麽在單位混下去?
    就在眾人熱鬧之際,吏部官員突然到訪。
    來者根本沒有寒暄,進門後直接宣讀了吏部對上元縣縣令職位的安排。
    任命書宣讀完畢並公示後,上元縣上下一片震驚。
    什麽?!
    怎麽會是縣丞接手?
    怎麽回事?
    不是說胡仁彬背景很強嗎?
    為什麽不是他接任?
    難道上次去戶部隻是巧合?
    瞎貓碰上死耗子?
    就在眾人暗中質疑胡仁彬的身份時,那宣讀完任命書的吏部郎中,完全無視剛升職的前任縣丞,徑直來到胡仁彬麵前,笑眯眯地說道:
    “仁彬,幾年不見了,還記得老夫嗎?”
    胡仁彬苦笑著拱了拱手:“張郎中,風采依舊,下官當然記得!”
    張守成聽後心中大喜!
    哈哈,少爺還記得我,這是大好事啊!
    不過,盡管心裏高興,他依然板著臉說道:
    “怎麽,幾年不見就疏遠我了?”
    “以前你可是叫我很親切的‘張叔’呢!”
    胡仁彬張了張嘴,看了看周圍一臉驚訝的眾人,最終還是苦笑著再次拱手,喊了聲“張叔”!
    聽到這聲“張叔”,張守成心滿意足。
    自己辛苦跑到上元縣,不就是為了這個稱呼嗎?
    哈哈,沒白跑一趟!
    “仁彬啊,說實話,縣令的任命書上原本寫的就是你的名字。
    ”
    結果被令尊攔下,改了!
    張叔怕你心裏不痛快,特意找來了這份差事,就是想讓你開心點。
    有什麽委屈盡管跟張叔說。
    看著這對完全不將旁人放在眼中的“叔侄”,整個上元縣的人都愣住了。
    這是怎麽回事?
    這胡縣尉究竟是什麽來頭?
    越來越看不懂了。
    關於胡仁彬的身份,上元縣內眾說紛紜。
    上元縣雖地處偏遠,但畢竟是應天府管轄下的縣份,與府衙及各大衙門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從胡仁彬到任的第一天起,關於他的背景就有無數猜測。
    起初人們以為他是胡大老爺府上的人,畢竟同姓。
    可後來發現胡仁彬行事低調,完全不符合胡家嫡子的身份。
    很快,大家就排除了這個可能性。
    無論眾人如何揣測,始終偏離事實甚遠。
    而胡仁彬對這些議論毫不在意,遊刃有餘地應對著。
    當年即便他有些紈絝習氣,也無法掩蓋他胡家大少爺的真實身份。
    那些年,他在胡府見過的世麵,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
    什麽樣的官場人物、什麽樣的場合,他沒見過?
    比起上元縣那些吏員和鄉紳的小聰明,當年能進入胡府的,哪一個不是精明過人?
    他們都是能在明朝開國朝堂站穩腳跟的厲害人物。
    即使隻是旁觀,經曆這麽多事,多少也能學到些東西。
    正因為胡仁彬行事滴水不漏又低調,讓大家始終摸不清他的底細。
    直到現在,大家依然在胡亂猜測。
    如今看來,倒有不少好處。
    至少少了不必要的麻煩,也不用擔心被人輕視,這種感覺相當不錯。
    而作為胡仁彬背後的“慈父”,一手促成胡仁彬現狀的胡大老爺,對他的成就毫不在意。
    在他看來,能為胡仁彬爭得一個官身就夠了!
    不再是白身,就不會再靠家世混日子。
    至於官職大小並不重要。
    甚至他希望胡仁彬一輩子隻做個小小官員。
    有他的威勢撐腰,沒人敢欺負他。
    做個閑官輕鬆自在,多好?
    要是可以,他都想和兒子換換身份了。
    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暫且不說胡家父子的安排。
    此時,應天城門口的守城士兵看到一輛明顯奢華的馬車緩緩駛來,立刻兩眼放光。
    嘖嘖,這絕對是送上門的大肥羊。
    別看守城是個辛苦活,但在普通士兵眼中,這是極好的差事。
    隨便找些借口,就能將好處揣進自己口袋。
    這位老練的守城士兵一眼就看出,來人必然是商人。
    而且還是外地的大商家。
    在守城人眼裏,這些人就像額頭上寫著“肥羊”二字一樣顯眼。
    結果,他還沒來得及開口攔住車夫說些什麽,對方已經從懷中掏出一枚銀光閃閃的銀果子,隨手扔到他身上。
    隨後,車夫根本不管他說什麽,瀟灑地甩動馬鞭,駕著馬車“噠噠噠”地進城去了。
    留下守門人站在原地,手裏拿著那枚銀果子,一臉懵懂。
    我的天!
    這是從哪裏冒出來的愣頭青?
    連話都不問一句,直接丟出這麽個銀果子!
    關鍵是,這銀果子是車夫自己丟下來的,完全不用經過主人同意。
    嘖嘖,守門人這時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幸好剛才沒攔住。
    光看車夫這架勢就知道,那位車主的身份肯定不簡單。
    雖然商人地位不高,但俗話說得好:
    錢財能通天!
    連天都能通,那這位氣派的富商,在應天府不知攀上了哪路?
    真要是一不小心得罪了,隨便哪個城裏權貴發句話,自己的皮恐怕都要被剝了。
    還好,還好!
    不得不說,守門人還算有點眼力勁兒。
    剛才那輛華麗馬車上的乘客,確實是一位遠道而來的豪商。
    而且,他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富商。
    他就是沈萬三!
    不過,守門人有一點猜錯了。
    沈萬三現在在應天府並沒有什麽人脈。
    他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結交關係。
    隻是,沈萬三的想法與眾不同。
    他想攀附的,是最頂級的關係。
    他想跟朱元璋搭上線!
    為此,他精心準備了一件寶物。
    就是為了在朱元璋麵前博取好感。
    畢竟,當年沈萬三和張士誠關係不錯。
    張士誠據守蘇州與朱元璋對抗時,主要依靠沈萬三提供糧餉支持。
    戰後,沈萬三主動犒勞軍隊、賠償損失,甚至資助朱元璋修築應天城。
    若非如此,沈萬三恐怕難以存活至今。
    憑借雄厚的財力,沈萬三在朝中左右逢源,名聲鵲起。
    然而,也正是因過於富有,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雖然金錢本身無妨,但像沈萬三這樣富可敵國,連應天城的修建費用都承擔得起,還能繼續揮金如土,確實令人警惕。
    多年來,盡管朱元璋表麵上對沈萬三不聞不問,但實際上錦衣衛始終嚴密監控他的動向。
    這種監視毫無掩飾地展現在沈萬三麵前,令他倍感壓抑。
    若僅限於此,沈萬三或許會選擇隱忍。
    然而,自李善長去世後,朱元璋重啟部分港口的海上貿易政策,這一消息讓沈萬三再也無法平靜。
    身為江南首富,他對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心知肚明。
    過去走私尚可容忍,如今官方開放,他當然渴望獲得合法經營權。
    誰願意繼續偷偷摸摸地賺錢?
    為了接近朱元璋,沈萬三精心挑選了一份珍稀禮物,希望能借此博得對方的好感。
    哪怕隻有一點點幫助,他也覺得值得。
    沈萬三的到來,在應天城的官場和貴族圈子裏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他擁有驚人的財富,這一點毋庸置疑。
    自古以來,範蠡和呂不韋便是商界先賢,他們的親身經曆為後人提供了榜樣。
    投資於人遠勝於投資其他。
    沈萬三能在元末至明朝建立期間成為巨商,顯然才智過人。
    他究竟幫助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默默接受了他的資助?這些都是曆史之謎。
    盡管官吏們不會因小利而冒險,但順水推舟給予便利或無損的小道消息並非難事。
    沈萬三剛入住他在應天府早已購置但未居住的宅邸時,便得知錦衣衛已將他的到來報告給了朱元璋。
    沈萬三大方地拿起一個沉甸甸的玉底金佛放入錦盒,贈予報信官員的隨從作為回禮。
    當然,他也不會忽視跑腿的隨從,畢竟“好過小鬼難纏”的道理他豈能不知。
    不過,這些瑣事自有隨從處理,他則更注重保持自己的身份。
    雖為商人,但他可是大明首富。
    “子榮,我們剛到,有些人事先並不知情。
    ”
    “你稍後出去送拜帖。
    ”
    “禮物按原計劃準備即可。
    ”
    被喚作子榮的是沈萬三的親信管家。
    聽到主人吩咐,他立刻恭敬地接過任務,從身旁的小箱子裏取出印章和文房四寶。
    給大人物的拜帖必須由沈萬三親自書寫。
    與此同時,朱元璋正皺眉閱讀毛驤緊急呈上的消息。
    “沈萬三到了?”
    “他為何而來?”
    “那負責監視沈萬三的錦衣衛是否已有消息?”
    朱元璋語氣急切。
    他對沈萬三的印象極差。
    從出身來看,作為貧農出身的朱元璋就瞧不起商人,尤其是像沈萬三這類的。
    當年朱元璋落魄時,確實被這些豪紳坑得家破人亡。
    即便登基後,他依然對商人抱有偏見。
    因為他眼睜睜看著商人們瘋狂斂財,卻收不上多少商稅。
    這種眼看著他人賺錢卻無能為力的情況,讓朱元璋十分痛心。
    並非朱元璋不了解商稅的價值。
    對於視金錢如命的人來說,哪怕是幾萬幾十萬兩銀子,他也絕不會放過。
    隻是商稅在明朝如此低,甚至許多地方根本收不上來。
    這都是元朝過度縱容商人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