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這書絕對是一部奇作!

字數:8183   加入書籤

A+A-


    這時,朱元璋聽了有些尷尬,摸了摸胡子,若無其事地說道:
    “嗯,看來報社的人聽說了我們的評價,知錯就改了啊!”
    “你把最近沒看的報紙都拿過來,咱們得好好看看,這梅寫的到底是什麽東西。
    ”
    “在這深宮裏,居然這麽多人在議論這事,真是少見!”
    宋利聽完立刻行禮,轉身到偏殿取報紙去了。
    朱元璋近來並不太看報紙,但宋利不能因此就忽視這項工作。
    而且報紙會第一時間送到宮裏,宋利也不需要費力去取。
    即便朱元璋暫時沒看,宋利也能直接拿出一遝整齊堆放好的報紙。
    宋利抱著報紙來到朱元璋麵前。
    一開始朱元璋沒太注意,但翻到第五篇時,老臉突然漲紅。
    “這…這是什麽?”
    朱元璋身為皇帝,後宮佳麗無數,閱人無數,對於這類事並非完全陌生。
    他年輕時也曾見過一些圖之類的東西。
    但這種直白描述風月之事的文章,他還從未見過。
    而且寫得還挺有意思!
    朱元璋驚訝片刻後便沉默了,一旁的宋利忍不住開口了。
    作為朱元璋的近侍,宋利的主要職責是聽令辦事,如今朱元璋明顯有心事,他如果不問清楚,豈不是白做了這份差事?
    “陛下,若是報紙有問題,老奴這就去大明周報社一趟?”
    朱元璋愣了一下,擺手道:“不必了!”
    “我隻是突然看到這些風月之事覺得意外而已!”
    “第一次見有人如此直白地寫閨房之事,還寫得如此生動。
    ”
    “對了,這樣的書,那些酸儒怎的沒有痛罵?”
    “他們平日裏不是最愛口是心非嗎?”
    “這種事情他們做起來一向偷偷摸摸,如今竟被寫成書,公然登載在《大明周報》上,難道他們沒反對?”
    宋利嘴角微揚,隨後嚴肅說道:“起初確實引起了一些動,不過近來新晉探花解縉在青樓醉酒提及梅,反而為這本書正名了。
    ”
    “在他看來,此書雖嬉笑怒罵、酒色財氣俱全,實則是一本難得的警世之作!”
    “嗯?”
    朱元璋疑惑地哼了一聲,隨即麵色凝重,重新拿起剛擱下的報紙仔細閱讀。
    既然這句話能在士林中流傳開來並得到多數認可,那麽解縉的話應該很有道理。
    警世良言?
    再看看!
    朱元璋第二次拿起報紙,已不像先前那樣驚訝失措。
    他不再糾結於那些風月描寫,而是認真研讀故事、判詞及人物行為。
    越看臉色越不對勁。
    這寫的內容怎麽如此熟悉,像極了大明啊。
    作為一位勤勉治國且能力卓絕的開國皇帝,他對大明的情況了如指掌。
    這種了解不僅限於官場政務,更深入民間疾苦和朝堂弊端。
    正因為深知這一切,他對梅中的內容感到格外刺眼。
    該不會是借宋代故事警示世人,實際說的是咱們大明的事吧?
    不得不承認,這個念頭一旦浮現便揮之不去。
    雖然尚未完全確認,但他確信一點——
    這書絕對是一部奇作!
    )
    朱元璋始終認為,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他的出身、知識和經曆息息相關。
    即便他現在已成為特權階層的頂端,但他的貧農背景、經曆及軍旅生涯,使他對許多事務的看法與眾不同,與大多數“傳統”朝臣大相徑庭。
    在他眼中,一些被朝臣視為離經叛道的行為,其實毫無問題;而一些朝臣習以為常的事情,卻讓他深感刺痛。
    朱元璋自知出身卑微,如今身處高位,兩極的感受都很深刻,但中間的經曆卻相對空白。
    當他看到梅後時,最初隻注意到表麵的風月之事,但冷靜下來後,他的看法完全不同。
    此刻,朱元璋半眯著眼,臉上的笑意全無,目光中透出陣陣煞氣,仿佛實質般向外擴散。
    “西門大官人,嗬嗬,真是好一個西門大官人!”
    “一個商人,僅憑家裏的些微財富,就能勾結縣令、胥吏,甚至拉攏地痞、掮客!”
    “未經科舉,未得朝廷認可,竟也能為官!”
    “坑蒙拐騙,壞事做盡,反倒成了這城裏的頭麵人物!”
    “嗬嗬,好得很!好一個西門大官人!”
    朱元璋越看越怒,牙齒都咬得發癢。
    在他看來,這絕非宋朝之事。
    如今距離宋都多少年了?
    這些攀緣附會、東拉西扯的情節,根本寫不出來。
    所以,這西門大官人,其實是明朝的人。
    名字或許不同,或者這些事並非集中於一人身上。
    但這樣的事情,絕對存在。
    還有,這“蘭陵笑笑生”在書中暗含的那些諷刺和調侃,隻要稍微思考就能明白,讓朱元璋頭疼不已。
    書中的話,他不得不承認,句句切中要害。
    有的詼諧,有的委婉,有的粗俗,但無一不是警世良言。
    甚至有些內容竟然與他多年來的思考不謀而合,這讓他愈發感興趣。
    可以說,他越看就越把這本書當作“鄉間故事”來讀。
    沒錯,就是鄉間故事。
    那種由鄉間讀過書的老夫子,憑借自身見聞撰寫的箴言。
    借大宋之名,古今結合,實際說的是當朝之事。
    這類人通常是鄉間鬱鬱不得誌、連個官職都得不到的老夫子。
    他們多少有些才華,但更多能力恐怕是沒有的。
    不過,這種不上不下的文人,朱元璋並不缺,他缺少的是對大明現狀的深入了解。
    無論他如何攬權、勤政,錦衣衛也遍布天下,但他終究隻是困於皇城的一介凡人。
    因此,他對突然走紅的《梅》最關注的,是書中對大明底層社會的真實描繪。
    盡管文中反複提到的是大宋的故事,但朱元璋認定,這說的就是大明。
    書中所言,就是!
    想假都不可能!
    朱元璋對《梅》的解讀,雖然排除了胡大老爺作為幕後作者的可能性,但也間接放鬆了對《梅》的限製。
    實際上,大明周報社的鄭先生最近也是忐忑不安。
    眼看著書中關於風月的內容越來越吸引人,官場描寫也越來越尖銳,鄭先生一方麵期待報紙銷量能再創新高,另一方麵又擔心朱元璋會突然下令禁止這本書的傳播。
    朱元璋突發奇想的舉措,徹底解決了這本書的後顧之憂。
    不過,這個消息還沒有傳到鄭先生這裏,所以他並不知情。
    實際上,從曆史的真實情況看,明朝有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西遊記》。
    這些書中,《西遊記》因為諷刺意味過於明顯,曾一度被禁止傳播。
    若對此毫無反應,豈不是顯得朝廷無所作為?因此,《梅》能夠順利發行並獲得朱元璋的喜愛,並非什麽驚天動地之事。
    定下《梅》的規矩後,朱元璋重新拿起手中的報紙翻閱,這時的他隻是單純為了消遣。
    帶著這樣的心態,他無意間看到了一些令人不適的內容。
    老實說,即使沒有經過胡大老爺這樣的老手潤色,僅憑《梅》本身的內容,就足以讓朱元璋感到震驚了。
    特別是那些欲露還羞的描寫,讓他心潮澎湃。
    “這作者想必年輕時沒少在青樓勾留。
    ”
    一篇篇文章讀下來,竟讓朱元璋萌生了試驗的想法。
    幸好他內心堅定,意識到有些事終究不妥,於是克製住了衝動。
    他感慨道:“果然是奇書,什麽都教。
    ”
    隨後,他將報紙丟在一旁,決定不再去看,轉而處理奏章。
    不久,馬皇後帶著兩名宮女端著食盒款步走入謹身殿。
    她見朱元璋專心致誌,連她的到來都未察覺,便靜靜等待。
    朱元璋身旁散落著許多報紙,馬皇後默默幫忙整理收納。
    報紙攤開,剛好落在梅的那一版麵。
    馬皇後隨意一瞥,便愣住了。
    這般內容,竟公然刊登在報紙上?
    而且看情況,皇帝竟然同意了?
    難道他……動心了?
    想到這裏,馬皇後看向朱元璋的眼神變得犀利。
    “重八,你是不是年少輕狂了?”
    “什麽?”
    “後宮佳麗三千,你竟要到外麵作樂?”
    )
    朱元璋正在處理政務,突然聽到馬皇後一番責備,頓時迷糊了。
    我是誰?我在哪?發生了什麽?
    迷茫地抬頭,先看了馬皇後一眼,又環顧四周,才明白過來。
    “哦,你說這個啊!”
    “你這人,跟那些街邊女子一樣,酸溜溜的!”
    “我看的是世事艱辛,百姓疾苦,不是那些兒女情長!”
    馬皇後聽後一愣。
    她半信半疑地看著朱元璋,遲疑地說:
    “你這話,我不太相信。
    ”
    “你以前可是很看重那些畫的!”
    夫妻多年,這陳年往事一提就出來。
    即便朱元璋臉皮厚,也被說得很尷尬。
    幹脆摟過妻子,沒好氣地說:“你就這樣糟蹋我們的名聲?”
    馬皇後這時也想通了。
    朱元璋既然這麽說了,那就信他的吧。
    無論如何,總要給他幾分薄麵。
    瞬間,這皇宮裏最尊貴的一對夫婦笑容滿麵。
    梅的暢銷,帶來的不僅是朱元璋的關注,還直接影響了大明周報社。
    有了這樣一本廣受歡迎的好書,大明周報的銷量自然飛速增長。
    起初,鄭大人激動不已,但很快變得從容淡定,隻用了四期的時間。
    這不是他冷漠,而是現在的銷量已經超出了他的想象。
    舉個例子,自梅連載以來,現在已經到第五期了。
    然而,仍有外地商人帶著現金來到報社,要求購買第一期的梅開篇。
    他們一開口就是幾千甚至上萬份,仿佛不計成本。
    當然,鄭大人明白,這是因為大明周報社是官方機構。
    若是一般機構,恐怕早就有人私自複製發行了。
    畢竟,大明周報的價格並不高,買幾千份和自行印刷的成本相差無幾。
    否則,僅憑如此銷量,他們肯定會偷偷複製銷售。
    鄭大人日子越來越好,但也多了一份心事——每日向菩薩祈願蘭陵笑笑生平安。
    畢竟,一個能寫出如此佳作的人,說不定什麽時候又會送來新稿。
    不過,街坊間開始熱議一個問題:蘭陵笑笑生究竟是誰?
    落第秀才、鄉間賢士、隱居學者……
    各種猜測紛紛,卻無人能拿出確鑿的證據,也沒人敢公開承認。
    這份神秘感,無疑讓原本就備受關注的梅一書,更加增添了傳奇色彩。
    人們覺得,這樣的奇書似乎就該如此。
    而此刻,幕後策劃這一切的胡大老爺,正躺在自家府中,清點著梅一書帶來的豐厚報酬。
    “胡義,你是不是把本該給下人的報酬扣下了?”
    “否則,這筆錢未免也太多了吧!”
    胡義苦笑著拱了拱手:“老爺,您這話從何說起!”
    “您這麽慷慨,我怎麽敢攔著?”
    “賬目清清楚楚,柱子每次去報社領錢回來,都會帶著報社的回執報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