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錢究竟去哪了?

字數:9610   加入書籤

A+A-


    “錢究竟去哪了?”
    “答案是落入了這一階層的囊中。
    ”
    “這個階層的形式多樣,唐代時,他們便是世家大族,所謂五姓七望。
    ”
    “他們擁有最富饒的土地,最堅固的城池,掌握著最先進的學問。
    ”
    “對他們而言,皇室也不過是稍遜一籌罷了。
    ”
    “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想為太子李承乾迎娶五姓七望之女,卻遭冷遇。
    ”
    “在那些人眼中,身份懸殊,瞧不上李世民的出身。
    ”
    此言一出,滿座皇族子弟無不震驚。
    他們完全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從來沒人告訴過他們!
    對於五姓七望,他們隻是有所耳聞。
    但他們從未意識到五姓七望曾經如此囂張。
    那可是李世民啊!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
    竟然是為了自己的太子求婚!
    即便如此,還能被人輕視!
    那麽,他們這些皇家旁支子弟,在這些人眼裏豈不是更無足輕重?
    胡大老爺看到眾人反應,沒有再深入談論唐代的事情,而是繼續講述後麵的內容。
    “自宋代起,讀書人的崛起和國家實力的增強,讓士大夫階層逐漸壯大。
    ”
    “他們成為了曆代最龐大的獲利群體!”
    “而你們之前提到的錢,就是被他們獲取的!”
    “士大夫?”
    “那些士子?”
    “他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怎麽可能?”
    所有人都難以置信!
    朱雄英也感到疑惑。
    他總覺得其中可能隱藏著什麽秘密。
    否則,他怎麽會從未聽說過這種事?
    這實在太令人驚訝了。
    不管這些人如何質疑,胡大老爺始終麵帶微笑。
    他任由他們發泄內心的不安。
    的確!
    在胡大老爺看來,這就是不安!
    雖然出身皇族,注定榮華富貴,但如今卻被告知,他們不過沾了些許餘蔭而已。
    真正大口吃肉的,反而是平時不被他們放在眼裏的士子?
    胡大老爺依然帶著笑意。
    當看到眾人情緒逐漸平複時,他緩緩開口:
    “你們啊,太低估士大夫的力量了!”
    “首先,皇室與勳貴依靠的是血脈傳承。
    ”
    “這意味著,隻有子嗣興旺,他們才能延續下去。
    ”
    “並且,皇室與勳貴要興盛,需要國家更強大的國力以及戰爭中的功績。
    ”
    “但士大夫呢?”
    “他們的傳承不僅依賴血脈,還有另一種方式——師生關係。
    ”
    “一個讀書人,即便最少,也能輕易培養出幾十名。
    ”
    “而這些,未來還能有自己的!”
    “這樣累積下來,短短幾十年,就能形成一個緊密的同門團體!”
    “加上同鄉、同年等關係,這網絡有多龐大?”
    胡大老爺看著震驚的小輩們,直言道:
    “最可怕的是,皇室和勳貴無法無限增強實力,因戰爭機會有限,國力也無法持續增長。
    ”
    “然而,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卻從未停止!”
    “所以,你們想想,士大夫的勢力會不會不斷擴張?”
    眾人即使心中不願,也隻能點頭。
    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事實。
    見到他們接受了,胡大老爺又吃了塊點心,笑著繼續說:
    “一旦官場被士大夫掌控,接下來就是他們謀取私利了。
    ”
    “誰不想為家裏爭取些好處呢?”
    “在老家那邊,不管父母官是同門還是同年,聯係起來都不難。
    ”
    “稍微打個招呼,就能為家裏謀到幾千畝地,這太容易了。
    ”
    “對這些官員而言,這樣的事情根本不費勁。
    ”
    “你在我老家做官,幫我一把,我自然也會去找你老家的官員,互相幫忙而已。
    ”
    “不過是些人情往來,這好處就落下了。
    ”
    “關鍵是,這些人都是官場老手,除非皇帝派人專門調查,否則根本發現不了當地出了什麽事。
    ”
    “表麵上看,一切都風平浪靜,毫無破綻。
    ”
    朱雄英聽後,握緊的小拳頭幾乎要冒煙了。
    整個人緊繃著,小臉上的怒火清晰可見。
    然而胡大老爺卻似乎沒有察覺,依然悠閑地說著。
    “接著,這些人霸占田地、少交或幹脆不交賦稅後,就把目標轉向了皇室和貴族。
    ”
    “畢竟,隻欺負百姓總會有極限的。
    ”
    “而且,壓製住皇室和貴族後,他們能更方便地獲取利益。
    ”
    “恰巧的是,朝堂上九成的人都來自士大夫階層。
    ”
    “他們控製輿論,不斷指責武官如何如何,說他們窮兵黷武,不是好東西。
    ”
    “同時,大力宣傳輕徭薄賦、皇帝無為而治等主張。
    ”
    “結果怎麽樣?”
    “文官安逸,武官無力,皇帝對天下實際狀況一無所知。
    ”
    “最終,讓這群毫無底線的士大夫貪得無厭,弄得民怨沸騰、餓殍遍野。
    ”
    “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會後悔嗎?”
    “絕不可能,他們會勸諫皇上頒布罪己詔,減免賦稅,發放救濟!”
    “一旦這樣做了,皇上的名聲算是毀了,但減免的稅款和救濟的錢糧,卻進了他們的腰包。
    ”
    “到最後,就算改朝換代,他們依然能繼續做官。
    ”
    “自古以來,無不如此。
    ”
    “看看如今朝堂裏,還有不少元朝舊臣,文人圈子裏也有人懷念元朝的好。
    ”
    “這是為何?”
    “因為在元朝時,他們活得比現在舒服得多,他們怎會不懷念元朝?”
    朱雄英聽至此處,再也按捺不住,站起身板起小臉問。
    “胡公,難道我大明也是這樣?”
    “若是如此,那豈不是意味著,長此以往,我大明也會步入後塵?”
    這句話如驚雷般震撼,平日裏這樣的言論在家都不敢說,更別說在皇宮了。
    然而這對話的兩人,一個是朱元璋最鍾愛的長孫,另一個是他兒女的親家、生死之交。
    所以胡大人毫不避諱地回答:
    “確實如此,表麵上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大明終究會走上這條路。
    ”
    “這是不可避免的。
    ”
    “理由剛才我已經講了,三年一次的科舉,總不能廢除吧?”
    “你皇爺爺給讀書人免了稅,那些田產根本不用交稅!”
    “如此一來,朝廷的財政必然出現問題。
    ”
    “再加上這些官員與地方官勾結,橫征暴斂、欺上瞞下,這不是曆朝曆代的老路嗎?”
    胡大人的這番話讓朱雄英陷入深深的迷茫。
    大明剛建國,就已踏上之路了嗎?
    剛建國不久,大明就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嗎?
    真的是這樣嗎?
    即便是最熟悉政務、政治敏感度最高的朱雄英,此刻也感到迷茫。
    “胡公,大明真的麵臨這麽嚴重的危機了嗎?”
    “哈哈,被嚇到了?”
    看著朱雄英緊張的模樣,胡大老爺笑了起來。
    這也難怪他會緊張。
    畢竟,他可是未來要繼承皇位的人。
    如果大明出現問題,豈不是意味著他的事業也會受挫。
    不緊張才奇怪吧!
    胡大老爺安撫道:“別急!我還沒說完呢!”
    “你以為大明的問題就隻有一個嗎?”
    “啊?!!”
    朱雄英震驚不已。
    原來,剛剛讓他驚恐萬分的士大夫階層導致國家混亂的事情,隻是眾多問題中的一個?
    胡大老爺依然笑著繼續解釋。
    “文人亂政的問題,其實主要是因為你祖父製定的那個免稅政策引起的。
    ”
    “畢竟,隻要獲得舉人功名就能免稅,雖然規定是百畝,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
    胡大老爺明白這些年輕人未必了解其中的複雜性。
    於是他直接闡明了。
    “要知道,縣令大多也是讀書人出身。
    ”
    “查得嚴時,自然按照規定執行,但若放鬆,就容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大家都是讀書人,互相幫助又有何妨?”
    “再者,即使現在檢查嚴格,許多舉人的實際田產不足百畝,還是有漏洞可以利用。
    ”
    “比如,現在的田稅是四成,有人就把田產掛到舉人名下,隻給他們三成,這樣豈不是多了一成的收獲?”
    “而那些舉人,原本沒有田產,一旦考取功名,就能輕鬆獲得百畝田產三成的收益!”
    “這不是很好嗎?”
    “百姓沒損失,舉人也沒吃虧,不過就是朝廷少收百畝地的稅罷了!”
    “但如果舉人的田產越來越多呢?”
    “要是全國有功名的人越來越多呢?”
    “你們想想,會有什麽後果?!”
    朱雄英聽到這話,立刻渾身顫抖,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旁邊的皇子們看他這副模樣,疑惑地拍拍他的肩:“雄英,你怎麽了?”
    朱雄英勉強擠出一絲笑意,看了一眼眾人,然後幹巴巴地說:
    “若一直這樣下去,我大明的稅收就會完全沒了!”
    “怎麽會?還有很多地呢!”
    在一旁的皇子們一時還想不到其中的複雜之處,還在質疑。
    朱雄英苦笑地看著胡大老爺,又轉向年歲相仿的叔叔說道:
    “皇叔,天下的田地是有限的!”
    “幾年內或許看不出來,但長此以往,這些田地都會被轉讓,那朝廷到哪裏去收稅?”
    “啊?!!”
    被問的皇子也愣住了!
    原來如此,現在雖然沒問題,但將來必定會有隱患吧?
    胡大老爺拍了拍手,認可了朱雄英的洞察力。
    “雄英說得沒錯,這就是我皇祖父為何直接製定政策的原因!”
    “即便嚴格實行舉人百畝、進士兩百畝的規定。
    ”
    “但科舉每三年一次,還不算額外增加的恩科!”
    “每次上榜的進士有百人,加上每年考中的舉人,數量更加龐大。
    ”
    “兩者相加,至少一年就會有一萬畝地從征稅轉為免稅,不多吧!”
    “那麽十年、二十年後,又會有多少?”
    “請注意,這還是沒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情況,所有人都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沒有一畝地多算的!”
    這時,不僅是朱雄英,所有的皇子們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傻子都明白,一旦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甚至枯竭,將會麵臨什麽樣的困境。
    可是今天胡大老爺來“爆料”,怎麽會隻說一半?
    看到眾皇子和皇孫們憤怒地指責那些讀書人,抱怨朱家給予讀書人的待遇太好時,胡大老爺微笑著看著他們,開口說道:
    “別急,大明的政策,可不止士子免稅這一條,還有另外一條呢!”
    “啊?!!還有?!!”
    眾皇子皇孫們頓時慌了神。
    建國才多久啊!
    怎麽在胡大老爺口中,大明似乎已經注定要了。
    這些政策一條接一條。
    但他們又不敢當麵反駁。
    因為胡大老爺所說的內容確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