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無子

字數:9909   加入書籤

A+A-


    句句看似勸誡,卻字字戳心。
    藍玉雙眼赤紅,當場就要拚命。
    無子一事,正是他此生最大的痛。
    他為何收那麽多義子?
    就是為了死後香火不斷。
    可李景隆偏往他痛處戳,藍玉如何不怒?
    二人一鬧,便鬧得天翻地覆。
    別看李景隆被戲稱為“大明戰神初代目”,戰績一塌糊塗。
    可話說回來,能成“紙上談兵”的典型,自然有其道理。
    平心而論,隻要不是真正統兵打仗……
    論兵書兵法、沙盤推演,乃至單打獨鬥,李景隆還真沒服過誰。
    他確實有幾分本事。
    這不,藍玉一動手,雖說是沙場老將……
    可幾番交手下來,竟與李景隆打了個不相上下。
    李景隆正值壯年,身強體壯自然占了優勢。
    李文忠自幼對李景隆管教甚嚴,棍棒之下逼著他習武練功,筋骨打熬得極為紮實。
    二人交手便打出了火氣。
    眼看僵持不下,不知誰先喊的親兵助陣。
    一方動了手,另一方自然不甘示弱。
    場麵頓時亂作一團。
    傅友德起初還想勸阻。
    見此情形幹脆退到一旁冷眼旁觀。
    他知道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已經無法收場。
    這事遲早要傳到朱元璋耳中。
    到時候看這兩個混賬如何交代。
    消息傳到朱元璋父子那裏,老朱勃然大怒。
    "兩個混賬東西!"
    "都是朕欽點的主帥,敵人都沒見著,在應天城裏自己人先打起來了?"
    "這就是他們當主帥的本事?"
    "標兒,你去一趟!"
    "好好教訓教訓他們!"
    "告訴他們,朕手下不缺能領兵打仗的!"
    "想鬧就留在應天城鬧一輩子!"
    朱標沉著臉點頭,撣了撣衣袖大步離去。
    看他陰沉的麵色,這位太子殿下顯然心情極差。
    這些將領原本都是為朱標準備的。
    誰知第一次正式擔任主帥,統率區區幾千人馬就鬧出這等醜事。
    這不僅是打朱元璋的臉,更是在打朱標的臉。
    他怎能不怒?
    更讓朱標窩火的是,父皇那代的文臣武將個個出色。
    到了自己這裏,好不容易冒出兩個人才,卻是這般表現。
    簡直天壤之別,實在丟人現眼。
    懷著滿腔怒火趕到五軍都督府,見眾人還在混戰,朱標再也按捺不住。
    砰!
    平日溫文爾雅的太子大步上前,當胸一腳將李景隆踹開。
    轉身又一腳踢在藍玉屁股上。
    "哪個敢偷襲你藍爺爺!"
    藍玉怒不可遏地轉身,卻對上一張陰沉的圓臉。
    看清來人,頓時渾身一顫,擠出一絲諂笑。
    "原來是太子殿下駕到!"
    李景隆與藍玉身上的傷痛,遠不及朱標此刻心頭之沉重。
    眾人見兩位將軍收了手,便也紛紛停住動作。
    朱標陰沉著臉不發一語,徑直坐到廳堂正中的太師椅上。
    他振袖拂衣,雙腿交疊而置。
    身子斜倚在扶手旁,
    指間摩挲著溫潤的玉扳指,
    半闔眼眸掃視階下眾人。
    "怎麽停了?
    接著打啊!
    本宮見過戰場廝殺,
    也見過市井鬥毆,
    唯獨沒見過兩位將軍領著親兵大打出手。
    今日倒要開開眼界!
    放心打,
    就算也無妨。
    本宮既負監國之責,
    調兵遣將不過一道口諭的事。
    打完再說其他。"
    此言一出,
    藍玉與李景隆頓時氣焰全消。
    方才還打得鼻青臉腫的親兵們,
    此刻也都噤若寒蟬。
    尋常皇子將領怕是壓不住這場麵,
    但朱標豈是等閑?
    這位自少年時代便隨朱元璋理政的太子,
    更是屢次從盛怒的皇帝手中救人的東宮之主。
    在眾人心中,
    這位太子爺與皇帝陛下往往別無二致。
    此刻太子震怒,
    誰還敢造次?
    "史上最穩太子"絕非虛言。
    這是朱元璋耗費無數心血培養的結果。
    朱標亦不負厚望。
    自內閣設立,
    朱元璋逐步放權以來,
    太子已實際執掌朝政。
    若非皇帝仍在朝會露麵,
    朱批偶爾出現,
    眾人怕是要將他視作真正的君王。
    朱標借此良機,
    在朝堂軍中廣布威勢。
    正是這般雷霆手段,
    令藍玉二人徹底臣服。
    他們心知肚明,
    今日若敢違逆,
    太子真能讓他們永不翻身。
    此次出征本非無人可用,
    徐達等老將統兵十萬亦不在話下。
    不過是朱元璋覺得殺雞焉用牛刀,
    才未遣這些宿將出馬罷了。
    不過若是選出的人不爭氣,非要鬧出些亂子來。
    嗬,朱元璋和朱標父子自然不會吝嗇動用雷霆手段。
    隻要藍玉和李景隆安分下來,事情便好辦多了。
    調集兵馬、籌措糧草、打造兵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本就是駕輕就熟的事,如今有傅友德先前帶回的巨大收獲作為底氣,再加上太子朱標在後坐鎮,各項事務推進得異常順利。
    一切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無阻。
    朱標負責盯著出征事宜,朱元璋則轉頭開始“關照”胡大老爺。
    在他眼中,整個大明能在海貿和航海之事上出謀劃策的,唯有胡大老爺。
    而胡大老爺近來閑著也是閑著。
    若真要他正經當差辦事,他定然不情願。
    但像現在這樣,朱元璋找他閑聊扯淡,順便問問建議,他倒是樂意奉陪。
    吹唄!
    誰還不會吹牛了?
    前世和好友在路邊攤就著燒烤啤酒都能吹得麵紅耳赤,不就是為了顯擺?
    如今更妙,在洪武皇帝麵前裝模作樣,隻需動動嘴皮子,何樂而不為?
    於是,胡大老爺將腦子裏關於殖民航海的那點東西全倒了出來。
    不過,他嘴上雖天花亂墜,卻始終牢記一點——但凡涉及兵權之事,哪怕朱元璋主動提起,他也充耳不聞。
    逼急了,幹脆一句“不知”搪塞過去。
    久而久之,朱元璋對胡大老爺愈發信任倚重。
    畢竟,這麽好用又懂分寸的人可不多見。
    就在這般日子裏,轉眼便到了三支大軍出征之日。
    這次,朱元璋親自到碼頭送行,祈願大軍一帆風順。
    無他,此次三支兵馬皆奔海外未知之地而去。
    他們所有的依據,僅是胡大老爺的那份地圖。
    可胡大老爺早說過,地圖僅供參考,畢竟他未曾實地考察,具體如何行事還得靠主帥們自行決斷。
    隨著大軍啟程,分三路進發,三位主帥之間的較量也隨之展開。
    傅友德自不必說,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最為豐富。
    加之已有一次出海經曆,雖稱不上駕輕就熟,但遠比另兩位生手強得多。
    單是行軍途中便能看出,傅友德所部在速度、方向等方麵最為穩健。
    即便在航行中,他也依照先前經驗,令將士每日操練,並鼓勵眾人垂釣消遣。
    既能打發船上枯燥時光,又能補充糧草儲備。
    藍玉所部的作風截然不同。
    他是三支隊伍中行動最迅猛的。
    遇上順風時,他真敢揚起全帆疾馳。
    這股狠勁簡直不要命!
    他手下的士兵同樣悍不畏死,風格更是獨樹一幟。
    軍紀鬆散、喧嘩吵鬧,活脫脫一群兵痞。
    可看著他們刀不離手,遇到船隻不論大小都要攔截搜查的架勢,藍玉對他們的戰力毫不懷疑。
    他帶兵向來如此,不是大捷就是慘敗,永遠衝鋒在前。
    在他看來,要讓士兵賣命,就得給足好處。
    好處從哪來?當然得從敵人身上搶!
    比起傅友德的穩健和藍玉的激進,落在最後的李景隆顯得相形見絀。
    海上遠征與陸地行軍大不相同。
    即便陸地作戰,李景隆也是最缺乏經驗的。
    原本心高氣傲的他,出海不到五天就亂了陣腳。
    簡直顧此失彼,狼狽不堪。
    幸虧眼下無需對敵,不必擔心遭遇突襲。
    雖然磕磕絆絆,但李景隆部總算沒掉隊。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在不斷磨練中逐漸成長。
    可偏偏這時,目的地到了。
    按原計劃,三位主帥本該先質問番邦國王,待對方拒絕後再開戰。
    但就連最穩重的傅友德,此刻也"忘記"了質問環節。
    打!
    直接開打!
    沒有戰鬥哪來軍功?
    選好登陸點後,憋了半月的大明將士頓時化作武裝到牙齒的惡狼,蜂擁上岸。
    這些地方小國何曾見過如此凶悍的正規軍?
    轉眼間哀嚎四起,攻勢如潮!
    說實話,這些番邦小國遇上明軍真是倒了大黴。
    他們幾百年來經曆的戰爭,與明軍的打法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就拿三路大軍中最弱的李景隆來說。
    雖然比起另外兩位主帥差得離譜。
    眼高手低、生搬硬套的毛病暴露無遺。
    但李景隆再差,好歹是"科班出身"!
    他正經學過行軍布陣、攻城守寨、安營紮寨
    這些軍事要領,他掌握的可都是最精華的正統兵法。
    經過海上這段行軍旅程,李九江漸漸意識到自身能力與預期存在差距。
    抵達戰場後,這位將領變得格外謹慎。
    他嚴格按照兵法典籍行事,每個戰術動作都規規矩矩。
    結果……竟將敵軍打得落花流水。
    原來這些異邦小國的作戰方式仍停留在"呐喊衝鋒"的原始階段。
    在他們眼中,戰爭就是衝上去砍殺對手。
    但明軍,特別是李景隆這類受過正規訓練的將領,做法截然不同。
    前鋒派出刀盾手,一手持刀一手執盾,穩步推進戰線為後續部隊開辟空間;
    接著投入長矛兵,身著輕甲手持長槍,在刀盾手掩護下精準刺擊;
    中軍主力披掛重甲,手持橫刀,擅長結陣作戰,一個小型梅花陣就能抵禦數十人圍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最後方是從遠方調來的精銳輕騎兵。
    這些騎士看似輕裝,實則穿著鐵片編織的鎧甲。
    弓馬嫻熟的他們,對付從未見過正規騎兵的異邦武裝簡直易如反掌。
    李九江這種刻板套用兵法的戰術,居然在敵軍統帥注視下逐步將其擊潰。
    沒有迂回包抄,沒有陣型變換,就是組成攻守兼備的方陣一路碾壓。
    這場景著實令人震驚。
    李九江尚且如此,更遑論藍玉與傅友德這兩位名將。
    對付不懂戰術的烏合之眾,他們若不輕鬆取勝簡直無顏見人。
    短短五日內,三路大軍各自占據有利據點。
    接下來就該隨船文官、胥吏和工匠們大顯身手了。
    選址築城、修建官署、建造碼頭……
    這些對明朝官員來說輕車熟路。
    完全照搬國內製度即可。
    什麽當地特色?蠻夷小國也配在明朝麵前談特色?
    築城所需的勞力自然要從當地"征調"。
    畢竟不是所有異邦人都敢對抗天朝大軍。
    總有些順從的百姓願意幹活。
    雖然需要士兵持刀監督,但能做事就是好樣的。
    海外戰事進展順利,暫時還影響不到中原腹地。
    閑居在家的胡大老爺又回到府中享清福。
    至於那個異邦外交司郎中的官職,既然事務已移交道衍和尚打理,自然不算他的差事。
    自覺已是無業遊民的胡大老爺,在家閑居數日後,轉身就鑽進了外宅別院。
    這處小院原本分別屬於如詩和宛如,如今卻被稀裏糊塗地打通了,胡大老爺在這裏顯得格外自在。
    其實,隻要不必處理公務、不必煩心勞神,胡大老爺總能輕易放鬆下來。
    在外室小院逍遙兩日後,胡大老爺覺得有些乏味,瞧著眼前這對佳人,咂了咂嘴,忽然冒出個新點子。
    喜歡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我在洪武當鹹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