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地布金沙
字數:6176 加入書籤
霞色嬌妍。
大地生輝。
張碧柳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宛如把曆劫以來的煩惱包裹全都撇開了。
她感覺:
我觀大地,仿若地布金沙;
我觀樹木,恍若寶樹寶木;
我觀花草,一如天花仙草;
我觀虛空,有似天庭聖景;
我觀雲朵,恰似仙霧繚繞;
張碧柳感覺到身邊的萬事萬物,仿佛全都鍍了一層金,變得珍貴無比。
哪怕瓦礫荊棘,亦然如是。
見天地。
見眾生。
見自己。
她豁然開朗!
原來,世上千般物、萬般愛,猶如一陣風,飄來飄去俱無蹤。
她恍然大悟!
原來,塵世一根草、一朵花,宛若一團霧,如露如電鹹無影。
張碧柳拔腿直奔“淨泉寺院”的大雄寶殿而去。
今天,是莫如師父幫張碧柳剃度的日子。
金刀剃去娘生發,
除卻塵勞不淨身。
圓領方袍僧相現,
法王座下又添尊。
——剃度。
第一刀,願斷一切惡;
第二刀,願修一切善;
第三刀,願度一切眾。
終於,張碧柳第九十九次出家成功了。
遙想當年,張碧柳還很年輕的時候,很不懂事。
毫無信仰。
根本就不知世上竟然還有“修心”這麽享受的事。
年少時,張碧柳每次聽到別人談論“佛與菩薩”之類的事情,她總是嗤之以鼻。
認為那都是一些愚昧無知的人,信仰封建迷信的結果。
殊不知,真正愚昧無知的人是她自己。
領她進入有關淨土領域的是,紅荷師父。
紅荷師父曾給她講述,悅帝利女超拔墮入地獄中的母親亡魂的經文。
紅荷師父說,那經文,體現的是孝心,超拔的是眾生,憐憫的是自心,慈悲的是自我!
嗚呼,悲憫別人,就是悲憫自己。
糯養自己的慈悲心,長養自己的法身慧命。
於己有益。
如此有益於身心之舉,自己知道得太晚太晚。
當初,張碧柳隻是略略一看經文,便毫毛豎起,繼而涕淚橫流。
深深被經文中的原意震撼了!
張碧柳的四肢百骸,俱顫栗不已。
她覺得無始劫以來,她就是一個修心之人。
隻是輪回轉生到這一世,被“貪嗔癡”的欲望蒙蔽了心智。
張碧柳要修心!
她要回歸淨土!
她要找回自己的本來麵目!
於是,張碧柳決定出家。
遙想當年:
種種牽絆,種種變故,促使她不得不回到了俗世的家中,繼續讀書。
這之後,出家的願望始終圍繞著她。
乃至在睡夢中,張碧柳也還是記得她要出家!
可是,紅塵中,世事繁雜,應接不暇。
她一下心誌不堅,不知不覺就結婚了。
一地雞毛中,她又天真地繼續想道待自己離婚後,再去出家。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她把毫無感情的婚撇掉了。
本以為,這回她終於可是毫無掛礙地去出家修心了。
可正碰上物價上漲,那時她身無分文,怎麽去出家?
去遠離家鄉的寺院出家,總得有路費和以後的零用錢吧?
她就又投入了無限循環的無趣味的工作中。
她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待我賺點錢,存折上有一定的數目,再出家也不遲。
緊張而又機械地工作了好幾年,就像溺水掙紮想上岸的魚一樣,心裏暗道:這回自己可以輕輕鬆鬆地去出家了吧?
於是,第二次,她又跑到了另外一家寺院,打算出家。
可是,寺院與我所想象的情況,大不一樣。
寺院,也要勞作,甚至也要考慮賺取微薄收入的事。
比如,每天上午和下午,要去挖土種菜,要去田地割草,播種。
晚上,要做手工活計,幫寺裏增加一點白粥錢。
因為,不是個個寺院都香客穿梭、油錢滿箱。
有一些比較偏遠的寺院,是難得有香火錢的。
張碧柳脫離農村太久太久,已習慣了城裏的生活。
早已幹不了農活,渾身沒有一點勞作能力。
每日的出坡勞動,讓她懷疑自己想出家的初衷。
在她的不斷懷疑中,她又縮回了邁向聖道旅途的腳步。
於是,張碧柳想,自己就在家修心。倘若在家修得好,一樣可以找回自己的本來麵目,最終回歸淨土。
於是,她找了一位佛教界著名的導師,引導自己。
她一邊在家拚命參禪念佛、誦經聽經,一邊賺錢存錢。後來,張碧柳考取了佛學博士。
但,她內心還是想出家。
她不喜歡俗世。
她粗淺地認為,俗世,隻是漚滅心中聖念的髒河。
她心想,作為佛學博士的自己,現在出家應該能達成願望吧?
嚇,幾次自己去出家,又落空了!
三番五次,都不知道她起了多少次出家的念頭,離家出走多少次,到過多少寺院,拜過多少師父,全都無功而返。
年齡越來越大了,出家的念頭反而也越來越強烈。
她深深知道,此生,自己若不出家成功,怕是寢食難安。
不過,她感覺她所修心的功力,倒是進步不少。
比如,她沒有以前那麽愛生氣;
她沒有以前那麽執著;
她沒有以前那麽在乎異性對自己的態度;
她沒有以前那麽戀家;
她沒有以前那麽看重錢財。
等等。
終於有一天,張碧柳豁然發現,自己恍若就身處在淨土中,好像身旁的一切,全都是淨土的寶物。
而身旁的每一個人,則都跟佛菩薩一樣慈悲和藹。
她——頓悟!原來,隻要心中有淨土,又何須非得另外尋找淨土?
隻要把身邊每一個人看作佛菩薩,隻有自己實是凡夫,那麽,自己又何償不是時時身處在梵海?!
就這樣,張碧柳終於成功地出家了!
萬象皆淨。
萬物對她笑!
紅塵是個大染缸!
至於把自身染成何種顏色?
對世間能起到何作用?
這全靠自身的定力與智慧。
定力與智慧如何才能得到?
因戒而生定,這就得到了定力。
再由定而生慧,這就得到了智慧。
戒定慧具足,靈力大滿貫!
張碧柳為了達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從而修心至無憂無慮、無煩無惱的“無餘涅盤之境”,所以之前要住山修行。
奈何,塵事不斷、煩惱疊起,致使她邁向聖道旅途的腳步,每每縮了回來。
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各個寺院,一次又一次地決心出家,一次又一次地斬斷情緣,一次又一次地牽扯不斷……
在張張碧柳反反複複地徘徊於塵河與梵海之間時,她的修為漸漸增長。
她從沒有信仰,到信仰具足;
她從修心零基礎開始,到成為佛學博士。
縱使俗事疊如山,怎禁得起她奮力拋卻世事的梵心!
俗事終究隻是俗事,斷然比不上梵音的輕靈悅耳。
終於,在張碧柳的修心境界達到了一定的圓融時,她眼前豁然開朗,頓覺渾身全所未有的輕鬆!
原來,隻要心裏清淨無染,到哪都是無染之境。
斷然不存在有“紅塵染缸”一說。
而出家,隻是一種形式而已。
身在梵海,何須遊塵河而上岸?!
這正是:
天下大道萬千行,
唯有成佛是歸仁。
掃卻當途頑石子,
佛果原歸有德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