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筆墨紙麵

字數:4122   加入書籤

A+A-


    第86章 筆墨紙麵
    在新的土地政策實行後,鄭國國內,也悄悄的發生著科技改革。
    原先寫字的時候一般都是用絹布或者竹片,很不方便。
    姬忽在一開始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這時候他就在想,要是有後世的紙張就好了,又輕柔又方便書寫。
    於是他就在私底下琢磨造紙是怎樣的。
    隻記得是用,破布、麻、樹皮或者麥稈等,經過浸泡、脫漿、研磨,最後撈出來即可。
    時間的話,好像是要經過半個月吧。
    於是姬忽一開始便在府中實踐,不過理論雖好,可自己動手做過幾次後,竟發現沒有一次成功的。
    後來他覺得可能是將後世的東西,提前帶到現在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就停止了實踐,隻是將自己的這一想法給府中的下人講過。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造紙這件事情也就是這麽奇妙。
    姬忽府中有一個叫做倫的人,他一直在私底下研究紙。甚至在姬忽坐上了國君之後,他也沒有放棄這個研究。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成功造出了春秋史上的第一張紙。
    當他把紙拿給姬忽看時,姬忽都驚呆了,沒想到自己的想法,竟然真的在春秋時代實現了。
    驚喜之餘,他就問倫這紙是怎麽造出來的。
    倫告訴姬忽,說這是他花了四五十天才造出的。
    姬忽立馬明白,原來是自己當初用的時間少了,因此對自己急於求成的性子也是自責了一番。
    接著他就提拔倫做督造紙張的官員,並讓其成立一個造紙部門。
    這個部門裏邊的人,一半負責造紙,一半則是一些讀過書的人,讓他們一同研究如何改進這個造紙術。
    因為倫是許地人,姬忽便允許其稱氏,是為許倫,故這紙也被稱為許倫紙。
    你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紙張,它可是推動人類文明的一大幫手呀。
    雖然剛出來的紙很是粗糙,大家都拿它做廁紙用。
    因為以前的人如廁後沒有東西擦,一般都是用竹片,不是很衛生,也弄不幹淨。有錢的自然可以用水清洗,沒錢的甚至用手摳的都有。這極不文明,也很不方便。
    於是姬忽就率先用第一批紙擦屁股了。雖然很硬,但是卻比之前幹淨,而且也節約了時間。
    宮人看到後也學了回去,正巧當時的紙張因為工藝不是很繁瑣,價格還比較便宜。姬忽就免費贈與了眾人一批,這就讓大家將這個紙在鄭國推行了開來。
    沒過幾個月,造紙部門裏就造出了更加柔軟舒適的紙張。還有表麵更光滑,韌性更高的紙。
    因為有了之前的鋪墊,所以百姓很容易就接受了這兩種紙。
    第一種部分替換了之前的廁紙,第二種則被人們用來記錄生活中的一些事件。
    後來,這種紙張則替換了竹簡,成為了新的書寫工具,甚至連筆墨也發展出來了。
    而這筆墨呢,也是大有來曆的。
    一開始的墨汁用動物的鮮血做,所以很不方便。最後人們將炭粉加入油水中,造出了能在紙張上留下痕跡的東西。
    而筆在當時還沒有出來,人們用的多是禽類的毛。因為它們翅尖上有一排毛很硬,毛管十分粗大,正好可以通過沾取來吸墨,在紙上留下痕跡。
    這樣筆墨紙都有了,而硯台這個東西,自然也是隨之被發明出來了。
    但這幾個用的時間都不長,不多時間,人民的智慧就發揮了其特長,在眾多事物中紛紛找到了替代品。
    墨用鬆木取煙的方法做了改進,墨色看上去黝黑有光澤,比之前的炭好了數倍。
    筆則換成了用竹杆連接獸類的毛發,做成的毛筆。這毛筆使書寫變得十分方便,讓人愛不釋手。
    經過此等發展後,鄭國的科技水平早就領先了周邊數國,使得年年都有很多人到鄭國來學習。
    接下來姬忽還不滿足,他將原來的庠序擴大了規模,讓很多百姓的子女也有機會識字學習。
    有了紙張的加成,再加上官府用了姬忽指導的雕版印刷,很快就將文明播散至鄭國的各個角落。
    這一切的改革,都讓鄭國的國民素質有了極大的提升。
    祖先的經驗通過這種方法一代代的傳下去,這個社會的將來充滿了希望。
    可惜人的壽命不能長久,那一天姬忽估計是看不到了。
    不過他即使在現代也無非隻能看一個世紀,在這個古代也是同樣,他又有什麽遺憾的呢?
    起碼他此番做出了這麽多驚世駭俗的壯舉,他的後人也因此可以享受,他做出的這些改革帶來的好處。
    改革不僅隻局限在用的上麵,食物也有很大的改善。
    因為鄭國這麽多年的發展,糧食早就不再是每個家中稀缺的東西了。現在的大家,喜歡的是真金白銀,即錢。
    掙錢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經商,另一個是攢下土地,做個地主,招一幫佃戶給他務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後一個的法子不是已經沒有了嘛,於是人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別處。
    有一些人就將目標投向了食品的精加工。
    這裏不得誇讚一句人民的想象力與動手操作能力是無限大的。
    那個時候,人們的主糧主要是粟和菽,粟就是小米,菽則是豆類。
    先說小米,人們用小米磨成麵粉,然後製成了麵食食用。
    姬忽也嚐過幾次,雖然口味不佳,但是還是勉強可以說得過去的。
    身邊的眾人倒是覺得很新奇,嚐試過後,就愛上了那種味道,對此十分鍾愛。
    姬忽則讓人用小麥磨粉試試,結果你猜怎麽著?春秋的第一碗小麥麵條就這樣華麗麗地誕生了!
    姬忽便用此宴請大臣,著實使他們震驚地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
    南宮長萬炫了一碗又一碗,直到釜中的麵條撈盡,才意猶未盡地放下碗筷。
    這裏順帶提一嘴,自從姬忽穿越過來,就有意無意地改革這些生活用品,將其盡可能的簡單化。
    以前的箸被做得更加短小,正好可以拿手握著用來夾東西吃。而碗用的則是陶碗,輕便實用,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些粗笨之物了。
    這些他不需要給百姓推廣,隻需要在宮內使用上幾次,第二天就會傳到民間。
    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當真是成效顯著呀。
    怪不得古代社會的變遷,會隨著統治者意誌的轉移而變化。
    為君多年的姬忽,此刻早已是深諳此道。
    喜歡穿越春秋,吾為最強昭公請大家收藏:()穿越春秋,吾為最強昭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