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流影的起源
字數:4705 加入書籤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犒京,周都的大殿。
兩夥人正在激烈地爭論,涇、河、洛三川同時地震,大家都在為此提出看法。
其中以叔帶為首的正臣言道:
“山崩川竭,猶如人之血脈斷絕,高而下落,此為不祥之兆。
況我大周發源於岐山,此乃王室基業,崩頹絕非小事。
大王及今應勤政恤民,廣納賢才輔佐,方能祛禍離凶。”
反對派以虢公石父為首,隻聽虢公言道:
“趙大夫之言繆也,我大周定都豐鎬,定能千秋萬代。岐山地狹民稀,於我朝如廢棄之鄙履,有何係哉?”
這叔帶就是趙叔帶,晉國趙氏的先祖,所以虢公稱他趙大夫。
堂上的周幽王好像很喜歡聽虢公這一方的話,最終的結果是不管三川地震的事,繼續要尋歡享樂去。
一旁形貌昳麗,氣宇軒昂的大夫,正欲向前一步規勸。可一邁步子,卻發現有一股力量在拉著自己。
低頭一看,發現一旁與自己關係要好的太史伯陽父正拽著他的衣袖。
他抬眼一望,發現太史的眼睛好像在說“不要去,去了會惹下大麻煩的。”
這位是他在朝中最好的朋友,所以他也就按耐住那顆一心想幫助主上的心,整個人退了回來。
幽王看沒有人說話,這才若有所失地宣布散朝了。
這位被拉住的大夫正是我們主人公的太爺爺,鄭國的得國君主,鄭桓公姬友。
不過此刻,他還是周朝的司徒大人。
一出朝堂,姬友就迫不及待地問向太史伯:
“太史大人,為何阻攔吾勸誡大王。”
“噓~回去再說。”
說著便使了個手勢,姬友立刻明白,二人便一前一後乘坐車輦來到太史府邸。
待坐好後,太史才言:
“君為厲王少子,久受曆王喜愛,吾聽父親說,當初曆王有立君為太子的打算。
但恐君年歲太小,等年長點兒再立。可後來曆王因遭受國人憤恨,被趕下王位,君這才痛失其位,”
“哦,這個吾知道,但這大周天下,隻要是吾姬家的血脈,誰坐不是坐?
吾等為人臣子,理當為主上分憂,君今日朝堂所為,是陷吾於不忠不義之地也。”
太史伯拜曰:“君德品高潔,但不知當今世道,已不似堯舜之道。
朝臣勾心鬥角,主上驕奢極欲,想做一名治世明臣,吾恐難於登天呀。
昔者宣王在時,英明果決的他,不也濫殺了杜伯、左儒二位賢大夫嗎?又何況吾等呢。”
太史伯可謂是一語中的,姬友一想,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君是說,大王想要借機屠戮大臣?”
“是,也不是。”
“喔?太史之言,吾怎地沒能聽懂?”
這時,太史伯才示意姬友靠近一點兒。
隻見姬友靠近,他才耳語。
“什麽?你是說…”
姬友還沒有說出幾句,就發現太史伯的手死死捂住了他的嘴,令他發不出半點聲音。
“小心,隔牆有耳!”
太史伯小心提醒道。
姬友也明白了,用眼神示意自己聽懂了,太史伯才放開他。
“咳咳…太史大人呀,您可太…”
看太史伯又示意,姬友便將聲音調低了幾度:
“君是說大王想殺吾?”
他對麵的太史伯點了點頭。
“不可能吧,吾是大王的親叔叔呀!”
姬友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很明顯,吃瓜吃到自己頭上,而且差一點就被當成西瓜砍了,他還是有點兒相信不了的。
“什麽不可能,君豈不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君為太宰一載,合集周民,周民皆悅,河洛之間,人遍思之。這豈非功過甚矣?
大王早已察覺,故而打壓君之行事。吾今於朝堂細細觀之,果見大王一直關注著君之動向。
吾大膽猜測,倘若君上前一言,大王必然震怒,輕則罷官囚禁,重則有性命之憂,此不得不防。”
姬友一想,果然如此,便詢問:
“既如此,周都萬不可待,接下來吾該去往何方呀?天下之大,可有吾鄭氏容身之地?”
說著,姬友不由惆悵。
隻見太史伯嘿嘿一笑,他既然是提出問題的,自然也有對策:
“吾細細觀之,當今天下,有五塊地方可用。”
“哪五塊?”
“東齊西秦,北晉南楚。
齊有魚鹽,秦有袤土,晉有沃野,楚有地利。此四地,將來可成霸。”
“區區成霸何足道哉,吾本為周氏正統,既然天子對吾不仁,吾已決心背棄,再不濟,吾也不能低於天子。”
太史聞言會心一笑:
“吾就知君之誌不在小,吾再說一地。
此地位於中原腹地,北有山川險河能守,南有崇山峻嶺可阻,西通伊洛,東下有良田萬頃。
況取天下,必先取其地。”
“君是說鄶與東虢?”
“是也,君不愧才思敏達也,佩服佩服。”
“哪裏,太史之言才令友今日茅塞頓開,若非太史提醒,吾今日恐怕要成一糊塗之鬼了。”
說著,二人哈哈笑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姬友才又說道:
“大周氣勢雖泄,但若要取天下,並非易事。”
“當然,君若有愚公之誌,大事必成。”
“善,吾當學愚公。但今日,君與吾能說這麽多,想必是很看好吾吧?”
“當然,君此言何意?”
姬友對太史伯拜了一拜道:
“單憑吾鄭氏一國,對抗整個天下未免難如登天,請先生教我。”
太史伯回拜道:“敢不如命?”
隨後,太史伯就對姬友提了很多建議,而他最重要的建議,就是要建立一支情報組織。
俗話說,現代戰爭打的就是情報,越往後,這情報就越重要。
這個時代的人,能想到這,也算是極超前了。
二人共同商議,將新成立的情報組織命名為“逆流”。
寓意逆時代潮流而上,也有與周之流相逆之意。
總之,他們今天的一次談話,讓一個組織,與鄭國綁定在一起,之後鄭的一統,也多賴其從旁協助。
這“逆流”分內外兩派,一派由太史伯陽父領導,另一派則由姬友直接統轄。
後來,姬友覺得不太方便,就叫了族內子弟,親自培養,將統轄權交於其手中。
而太史伯這邊,領袖則多是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弟子。他們這一派,也即是流影的起源。
喜歡穿越春秋,吾為最強昭公請大家收藏:()穿越春秋,吾為最強昭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