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含章殿·玉璽之爭

字數:2419   加入書籤

A+A-


    含章殿的銅獸燈在風中明滅,九十九盞“玄武銜珠”燈台結著蛛網,將殿內“傳國玉璽”的空案,映得如懸在霧中的冰鑒。宇文淵的寒鐵戟尖挑開三尺厚的蛛絲,忽聞殿頂傳來節杖頓地聲——元嵩的玄色衣袂,正與殿頂玄武紋重合,手中“白虎節杖”的虎首眼瞳,竟嵌著柔然狼首的碎骨。
    “宇文將軍來得巧,”他的聲音混著殿角漏風,節杖劃出的弧光,恰在空案上,拚出“玉璽已失”的光影,“胡氏昨夜以‘血河舟’載璽北去,換柔然十萬鐵騎南下。”
    寒鐵戟的戟風驟然一滯,宇文淵望著節杖上的“大魏忠臣”刻痕,想起元嵩曾在孝明帝靈前,偷偷換上“護民”香燭:“你守在此處,是要阻我,還是——”
    “阻你?”元嵩忽然慘笑,節杖頓地,震落燈台蛛網,露出底下太武帝時期的“護璽磚”,每塊磚心都刻著“胡漢同璽”,“我若阻你,便不會在節杖暗格,藏著‘血河舟’的航線圖。”
    宇文淵的戟穗纏住節杖,借力躍上殿頂,見元嵩的袖口,繡著與崔秀寧相同的梧桐紋——原來他早與梧桐苑暗通。節杖虎首突然張開,露出半幅羊皮地圖,墨線間的“河陰渡”三字,正被血色浸透:“胡氏以為送璽能換太平,卻不知柔然大汗要的,是大魏的胡漢分治。”
    “所以你幫我。”宇文淵的戟尖輕點地圖上的“玄武七宿”位,含章殿的磚紋應聲轉動,露出密道入口,“不是為胡氏,是為大魏的胡漢百姓。”
    元嵩的節杖忽然橫在密道前,虎首眼瞳的狼骨碎,竟與寒鐵戟的螭紋相斥:“將軍可知,傳國玉璽上的‘受命於天’,早被胡氏磨去,刻了‘胡漢分治’?”他忽然解下節杖上的“護民”玉佩,“太武帝鑄此節杖時,便說‘玉璽非皇權之憑,是護民之印’。”
    殿外忽有蒼狼騎的嘶鳴,馮妙晴的銀箭破窗而入,箭頭係著崔秀寧臨終前的梧桐葉——葉上用鮮血,畫著玉璽上的新刻。宇文淵的瞳孔驟縮,想起顯陽殿廢墟中,崔秀寧用血浸透的璿璣錦囊:“胡氏想借玉璽,坐實胡漢分裂的‘天命’。”
    “正是。”元嵩的節杖重重頓在“護璽磚”上,磚心的“同璽”二字,與他玉佩的寒梧紋,發出共鳴,“但她忘了,太武帝與柔然可汗的‘白登之盟’,早將‘胡漢同璽’刻入陰山岩畫。”他忽然退開密道,“將軍若要追璽,便從這玄武密道走,我替你擋住鳳羽衛。”
    宇文淵的戟尖忽然挑起元嵩的衣袂,見其裏衣繡著與自己相同的“護民”刺青——那是太武帝為護民義士所留的印記。他忽然輕笑,戟穗纏住對方手腕,將其拉入密道:“元大人可知,寒梧盟的杏黃旗,早就在玄武七宿位,布下‘胡漢同輝’陣?”
    密道深處傳來機括輕響,元嵩的節杖忽然發出蜂鳴,與寒鐵戟的龍吟,合著《水經注》的韻律,竟在石壁上,顯形出太武帝的鑄璽手澤:“玉璽者,鑄萬民之願,刻護民之心。”
    “原來如此。”宇文淵望著石壁上的鑄璽圖,見太武帝左手握戟,右手捧璽,腳下是胡漢百姓共耕的良田,“胡氏刻‘胡漢分治’,不過是在護民之印上,劃了道血痕。”
    元嵩的節杖忽然指向密道盡頭,那裏有冷光閃爍——正是胡氏遺落的“血河舟”殘片,舟身刻著“天命在胡”的狂言,卻被太武帝的“護民”磚紋,震得裂痕縱橫。他忽然取出白虎節杖的虎首,露出內裏的寒梧紋:“將軍,追璽事大,元某願為前驅。”
    更鼓三聲,含章殿的銅獸燈忽然齊明,將兩人身影投在“護璽磚”上,寒鐵戟與白虎節杖,竟在光影中,融成“胡漢同璽”的紋章。宇文淵忽然望向元嵩,見他眼中倒映的,不是玉璽的光芒,而是河陰渡百姓的笑臉——那是他們去年在互市時,共同種下的胡漢同心柳。
    “走!”他的戟尖挑起“血河舟”殘片,殘片上的“天命”二字,在戟身古篆的金光中,顯形出“護民”真意,“待追回玉璽,便在上麵補刻‘胡漢共榮’,讓天下人知道,真正的天命,不在玉璽的金石,在百姓的心頭。”
    元嵩的節杖忽然發出清越鳴響,與寒鐵戟共振,聲震含章殿。他忽然輕笑,聲如破冰:“將軍可知,太武帝臨終前,曾將玉璽埋入胡漢百姓的五穀堆?”他的指尖劃過密道磚紋,“因為他知道,護民者的玉璽,永遠在百姓的炊煙裏。”
    是夜,含章殿的玄武密道,迎來了兩位護民者——一位持戟,一位握節,虎首與狼首的合紋,在密道的冷光中,織成護民的天羅。胡氏的“血河舟”航線圖,終將成為追璽的線索,而元嵩的白虎節杖,也將與寒鐵戟一道,在河陰渡的戰場上,證明:玉璽之爭,爭的從來不是皇權的象征,而是胡漢百姓的未來——當護民之心不死,傳國玉璽,便永遠在護民者的手中,在天下百姓的心中。
    含章殿的銅獸燈,終於在黎明前熄滅,卻有兩簇火光,順著玄武密道,向河陰渡方向蔓延。那是宇文淵的寒鐵戟光,元嵩的節杖火光,更是太武帝留下的護民星火,在胡漢大地的深處,永遠燃燒,永不熄滅。
    喜歡寒戟照塵寰請大家收藏:()寒戟照塵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