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攻堅克難
字數:3338 加入書籤
李春旭放下銼刀,擦了把汗:\"咱東北老廠子現在轉型困難,要是這播種機能用上咱們國產的軸承鋼......對所有人都是一件大好事,咱們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方稷眼前一亮:\"對!這樣既扶持了老工業基地,又能降低生產成本!兩位忙,我去想想還能不能改善設計。\"
改良版的播種機的樣品寄來時看起來煥然一新。鄭炫榮給關鍵部位加裝了緩衝墊,李春旭則做了防鏽處理。
鐵柱迫不及待地推著機器下田試驗。這一次,播種機行進平穩,秧苗間距整齊劃一,連最挑剔的鄭國棟都豎起了大拇指。
\"成功了!\"馮知微歡呼道。
鄭炫榮和李春旭卻搖搖頭:\"還差得遠,真正能夠投入生產前,最起碼還要磨合一個月,再看看磨合期出現的問題改善,咱們得多測試。\"她指著田壟盡頭,\"而且現在明顯的硬傷就是,泥水回流會堵塞送苗通道,得再加個自清潔設計。\"
李春旭看著機器:\"材料成本還能壓縮,如果用再生複合材料......\"
基地的車間依然燈火通明。鄭炫榮伏在繪圖板前,鉛筆在圖紙上沙沙作響。李春旭戴著護目鏡,正在操作台前調試新型複合材料。
\"老鄭,你看這個自清潔裝置。\"鄭炫榮招呼道,\"我在送苗通道加了個旋轉刮板,應該能解決泥水回流的問題。\"
李春旭放下手中的零件走過來:\"這個設計不錯,但旋轉部件會增加故障率。\"她拿起鉛筆,在圖紙上畫了個簡圖,\"不如改成固定刮片,利用機器前進時的自然震動來清潔。\"
鐵柱跟著方稷,手裏端著兩碗熱氣騰騰的麵條。
方稷拄著拐杖走進車間,說:\"兩位,先吃點東西吧。鐵柱煮的糊湯麵,使我們之前在河南他和當地老鄉學的,特別香。\"
鄭炫榮這才發現已經淩晨兩點了。她接過麵條:\"謝謝,謝謝。\"
李春旭邊吃邊和鐵柱方稷聊天詢問白天的測試情況:\"謝謝,今天白天的樣機測試有什麽問題嗎?\"
鐵柱回憶了一下白天的問題,總結說到:\"之前的送苗機構卡殼沒在出現,但是導向輪偏移3次......\"
暴雨如注,工棚的鐵皮屋頂被雨點砸得劈啪作響。
李春旭摘下眼鏡,疲憊地揉著太陽穴,鏡片上還沾著細小的金屬碎屑。
她望著窗外如注的雨水,眉頭緊鎖:\"南方的潮濕天氣對材料性能影響太大了。複合材料的韌性在濕度超過80時就會下降30。\"
鄭炫榮聞言立即放下碗筷,快步走到材料測試台前。
她拿起一塊已經出現輕微變形的樣品,在燈光下仔細觀察:\"確實,這種天氣下,咱們得重新考慮材料配方。\"她轉頭看向方稷,\"方老師,您之前提到的無電地區使用問題,我覺得必須設計兩個版本。\"
方稷拄著拐杖走到繪圖板前,雨水順著工棚的縫隙滴落,在他腳邊匯成小水窪。他拿起鉛筆,在圖紙上畫了個簡易分叉圖:\"一個是純機械版,適用於偏遠地區;另一個是電動輔助版,可以減輕勞動強度。\"
\"電動版的話,\"鐵柱突然插話,手裏還端著半碗麵條,\"我在泉州五金市場見過一種小型太陽能板,價格不貴,可以給電機供電。\"
李春旭眼睛一亮:\"這個主意好!太陽能是理想選擇。\"她快速在筆記本上計算起來,\"如果采用太陽能板,即使是偏遠山區的播種也能被解決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研發一個小的儲電配置。\"
鄭炫榮已經重新鋪開圖紙,鉛筆在紙上快速遊走:\"如果這樣調整傳動結構......\"她畫出一條優美的曲線,\"把直線傳動改為弧形傳動,不僅能減少摩擦損耗,還能更好地適應泥濘環境。\"
方稷湊近細看,忍不住讚歎:\"妙啊!這個設計既解決了卡殼問題,又降低了能耗。\"
鐵柱三兩口扒完麵條,抹了抹嘴:\"我明天就出發,去找合適的太陽能板樣品!\"
李春旭搖搖手說:“不用,我讓我們所裏的人去直接找廠家,這樣批量性的未來生產材料可以定製。”
曆經三個月的日夜奮戰,新一代\"惠民一號\"播種機終於迎來了最終測試。清晨的試驗田籠罩在薄霧中,露珠在秧苗葉尖上閃爍。方稷拄著拐杖站在田埂上,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素描本邊緣。
鄭炫榮和李春旭一左一右調試著最後的參數。鐵柱深吸一口氣,握住了播種機的把手:\"我開始了!\"
機器啟動的瞬間,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改良後的\"嗡嗡\"聲比原先更加沉穩有力,機身輕盈地滑行在泥水中。
隨著機器前進,一排排嫩綠的秧苗整齊地插入泥土,株距均勻得像用尺子量過。
\"轉向測試!\"鄭炫榮喊道。
鐵柱穩穩地調轉機器方向。就在這時,最令人驚喜的一幕出現了,刮片隨著轉向自動清除通道裏的淤泥,沒有出現任何卡頓。李春旭激動地拍手:\"自清潔係統起作用了!\"
\"成功了!\"鐵柱鬆開把手,興奮地揮舞著雙臂,泥點濺了一身也毫不在意。
鄭國棟立即蹲進田裏,手指仔細丈量著苗距:\"太完美了!每株間距誤差不超過1厘米!\"他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
馮知微飛快地在記錄本上寫著:\"重量基於原來減輕了15,故障率目前沒有發現......\"她的鋼筆尖幾乎要把紙麵劃破,\"電動輔助模式下,工作效率提升每畝田從最開始的純人力版到現在太陽能,時間縮短了65!\"
方稷靜靜地看著這一切,鏡片後的眼睛微微發亮。他想起半年前病榻上的靈光一現,想起無數個在圖紙前熬過的深夜,想起團隊每個人的付出......如今,這顆種子終於長成了參天大樹。
\"方老師!\"鐵柱渾身是泥地跑過來,一把抱住他,\"我們做到了!真的做到了!\"
鄭炫榮和李春旭相視一笑。兩位女科學家沾滿油汙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她們知道,這台凝聚著眾人心血的播種機,將會改變千千萬萬農民的勞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