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天青歸航

字數:3264   加入書籤

A+A-


    迪拜皇宮的鎏金大門在晨光中緩緩開啟,阿卜杜勒親王快步穿過掛滿波斯壁毯的長廊。他看到播放bbc對迪拜農機展的報道。
    \"簡直荒謬!\"親王突然停下腳步,鑲嵌寶石的腰刀在絲綢長袍上擦出沙沙聲響。侍從們從未見過這位以儒雅著稱的親王如此動怒。
    農業大臣薩利赫小跑著跟上來:\"殿下,是我們的疏忽...沒有能及時疏散鬧劇。\"
    \"疏忽?\"親王猛地轉身,鷹隼般的眼睛盯著大臣,\"讓中國朋友在我們的地盤上受這種委屈?\"他指著屏幕上阮文雄的哭訴畫麵,\"這個越南人,把國際展會當成話劇舞台了!\"
    薩利赫的額頭滲出細密汗珠。他知道親王曾在北京大學留學,是個真正的\"中國通\"。
    \"立即準備禮物。\"親王的手指輕叩著鎏金窗欞,\"要配得上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更要配得上這些農業科學家的骨氣。\"
    三小時後,薩利赫帶著一隊文物專家匆匆趕來。
    當他們打開皇家珍寶庫的防彈玻璃櫃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一隻北宋汝窯天青釉碗,釉色如雨過初晴的天空,碗底還留著英軍當年用刺刀撬取時留下的細微劃痕。
    \"這是倫敦“不小心遺失的宋代珍品”,迪拜通過拍賣會拍回來的。\"首席文物顧問輕聲說,\"這隻碗是從圓明園搶走的...這是從他們的贓物館裏拍賣回來的,用來送給我們的朋友正好。\"
    親王的手指在碗沿輕輕摩挲:\"就它了。配個紫檀匣子,用絲綢襯裏。你親自送去。\"
    第二天。
    \"方教授!\"孫興華氣喘籲籲地跑來,\"迪拜...迪拜來人了!還帶著...帶著...\"
    方稷抬頭,看見一行身著白袍的阿拉伯人正穿過試驗田走來。為首的薩利赫手捧一個鎏金紫檀木匣,陽光下閃耀著古樸的光澤。
    \"尊敬的教授,\"薩利赫用流利的中文說道,\"會展中心發生的不愉快,我們深表歉意。\"他微微躬身,將木匣鄭重遞上,\"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方稷疑惑地接過木匣,掀開絲綢襯裏的刹那,他的手指突然顫抖起來,匣中靜靜躺著一隻天青釉瓷碗,釉色如雨過天晴,開片紋路似冰裂般精美。
    \"這是..這是....\"方稷的聲音哽住了。
    \"大英贓物館1973年流失的宋代汝窯珍品。\"親王輕聲道,\"我們通過合法途徑購得,現在讓它回家。\"
    現場一片寂靜,隻有風吹過稻田的沙沙聲。
    方稷深吸一口氣,更小心的抱好著裝著瓷碗的盒子,這隻瓷碗曆久旎新溫潤的釉麵還在熠熠生輝。八百年前的工匠或許想不到,這件作品會在異國他鄉漂泊百年,最終因一台農機的故事而重返故土。
    \"薩利赫先生,\"方稷的聲音有些哽咽,\"這份禮物太重了...這對我們意義非凡。\"
    薩利赫微笑著搖頭:\"不,是你們的故事打動了我們。一個珍視自己文化的民族,才懂得尊重其他文明。\"他指了指遠處的\"惠民一號\",\"這隻碗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而你們的農機,正在書寫新的輝煌。二者同樣珍貴。\"
    當晚的交接儀式上,國家文物局的專家捧著放大鏡的手都在發抖:\"真品!絕對是汝窯真品!\"瓷碗在專業燈光下流轉著夢幻般的天青色,仿佛在訴說它見證的曆史滄桑。
    方稷站在一旁,也是滿目淚光,他沒有想到,初衷隻是為了讓鄉親們別那麽勞累,減少一些慢性勞損,卻因緣際會中迎回了國寶,這讓方稷此時內心更加澎湃。
    \"教授,\"薩利赫走過來,\"我們有個不情之請。\"他指向窗外的試驗田,\"能否讓"惠民一號"也幫助中東的沙漠變綠洲?\"
    方稷望著瓷碗,又看看窗外的農機,忽然笑了:\"文化交流本該如此。你們送回我們的曆史,我們分享未來的技術。\"
    三個月後,在迪拜的沙漠農場裏,改良版的\"惠民一號\"播下了第一粒抗旱麥種。當地農民驚歎於它的精準高效,稱它為\"安拉的禮物\"。
    在故宮《國寶歸航》特展的開幕式上,那隻天青釉碗被安置在中央展櫃。柔和的燈光下,釉麵浮現出細密的開片紋路,仿佛在訴說它跨越千年的故事。
    而那件重回故土的汝窯珍品,如今陳列在國家博物館的特別展廳裏。
    展廳的玻璃櫃前,常有參觀者駐足良久。他們或許不知道,這隻瓷碗背後,有著怎樣一段關於尊嚴、智慧與文明對話的傳奇。
    窗外,春日的陽光正好。幾片花瓣隨風飄進展廳,輕輕落在展示櫃的玻璃頂上。恍惚間,那抹天青色似乎更明亮了,像是終於回到了它暌違已久的故鄉的天空。
    農業部的嘉獎令送到三亞那天,正趕上\"惠民二號\"樣機下線。方稷捧著燙金的獎金支票,數字後麵的零讓年輕人們發出陣陣驚呼。
    \"老師!\"孫興華興奮地推了推眼鏡,\"天啊!竟然有這麽多錢。\"
    方稷卻望著窗外出神。試驗田盡頭,幾株新栽的椰子樹在風中搖曳——那是去年台風過後補種的。他突然轉身:\"興華,幫我聯係甘肅林業局。\"
    三天後,一輛滿載樹苗的卡車駛進隴中幹旱山區。隨車抵達的還有一張10萬元的匯款單,備注欄工整地寫著:\"惠民一號團隊全體成員捐,用於固沙造林\"。
    \"這...\"當地林業局長捧著匯款單的手直發抖,趕快給方稷所在的三亞農業所打去電話,\"方教授,這是您的個人獎金啊!\"
    電話裏,方稷認真的回複:\"不是個人,是集體決定。\"他指著身後歡呼的年輕人們,\"這幫孩子說,農機是根,樹木也是根,都得護著。\"
    鏡頭切換到大西北。龜裂的黃土地上,第一批梭梭樹苗已經入土。
    老農王德貴蹲在地頭,用布滿老繭的手輕輕撫摸著樹苗:\"方教授,您放心。老漢我別的本事沒有,看護樹苗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