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阡陌新聲織錦圖 市井萬象煥韶光
字數:2457 加入書籤
656年8月13日午後,清河縣郡李家莊的稻田蒸騰著熱浪,金燦燦的稻穗低垂,空氣中浮動著成熟穀物的甜香。村口老槐樹下,十幾位老農圍著一台嶄新的蒸汽拖拉機,銅質煙囪噴出的白霧裹著機油氣息,在烈日下凝成細碎的彩虹。
“這鐵疙瘩看著威風,可俺們用不慣!”張大伯拄著棗木拐杖,渾濁的眼睛盯著拖拉機上複雜的墨家機關,“老骨頭使了一輩子鋤頭,突然讓鐵家夥翻地,心裏不踏實。”人群中響起附和聲,幾個老漢紛紛點頭,粗糙的手掌無意識摩挲著腰間的鐮刀。
“各位叔伯!”李書恒撥開人群,胸前的“農具推廣司”銅牌在陽光下晃出微光,“這‘金穗三號’拖拉機配了自動調節犁鏵,深淺寬窄都能調!”他轉動操作杆,金屬犁刀緩緩切入泥土,翻起的土壤如波浪般整齊排列,“昨日王家莊的趙嬸用它,不到半個時辰就耕完了兩畝地,比二十個壯勞力還快!”
老人們仍將信將疑,卻見李書恒從帆布包裏掏出一本《農耕指南》,泛黃的紙頁上畫著詳細的操作圖解:“每村都設了農機學堂,每日辰時開課,包教包會。學會了不僅能自家種地,還能幫鄰村幹活掙工分!”人群中泛起騷動,年輕後生們眼睛發亮,幾個膽大的已經湊到拖拉機旁,伸手觸碰發燙的金屬外殼。
與此同時,村頭新落成的驛站熱鬧非凡。青磚灰瓦的建築飛簷翹角,門楣上“大唐驛”三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驛站旁的商鋪貨架上,擺滿了搪瓷臉盆、鐵皮暖壺,最顯眼處陳列著巴掌大的傳聲筒——這是墨家改良的簡易通訊器,通過青銅喇叭與共鳴腔,能將聲音傳遞百米開外。
“掌櫃的,這傳聲筒咋賣?”獵戶張猛拿起一個端詳,粗糙的手指劃過筒身刻著的雲紋。店主擦著汗笑道:“二十文一個!您買回去掛在院牆上,招呼家人、喚狗攆野豬都方便!隔壁劉嬸昨兒用它,隔著三條街喊她男人回家吃飯!”
驛站外的土路上,兩輛塗著靛藍色漆的“大唐牌”公交車正緩緩駛來。車身繪著展翅鯤鵬,車頂的黃銅鈴鐺隨著顛簸叮當作響。司機戴著護目鏡,握著墨家機關打造的方向盤,熟練地避讓著路邊的羊群。“去縣城的鄉親們快上車!半個時辰準點發車!”售票員的吆喝聲響起,幾個挎著竹籃的婦人趕忙整理裙擺,踩著木梯登上車廂。
車廂內,帆布座椅整齊排列,車窗鑲嵌著磨砂琉璃。車壁上掛著大幅銅質掛曆,阿拉伯數字與二十四節氣對照排列,下方印著童浩林禦筆題寫的“時不我待,勤勉耕讀”。一位書生指著掛曆對同伴笑道:“以前總算不清時辰,現在有了這‘24小時製’,晨讀、耕作、休憩都有了準頭!”
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新豎立的電話亭引人注目。六邊形的木質亭身刷著朱漆,頂部安裝著接收信號的青銅天線。亭內牆上貼著使用說明:“搖動搖把三次,待聽筒響起蜂鳴,即可對話。”村學先生正帶著孩童們圍觀,手把手教他們辨認電話機上的數字按鍵。
“先生,這真能和縣城的人說話?”紮羊角辮的小女孩瞪大眼睛。先生笑著拿起聽筒,搖動搖把,片刻後,聽筒裏傳來沙沙的電流聲,緊接著響起縣城驛站工作人員的聲音:“這裏是清河縣總站,請問有何需求?”孩子們爆發出驚呼,笑聲驚飛了屋簷下的麻雀。
此時的長安,皇宮鍾樓敲響申時三刻的鍾聲。巨大的青銅鍾擺精準擺動,通過地下的齒輪傳動裝置,將時間信號傳遞到全城的報時鍾表。朱雀大街的商鋪前,百姓們抬頭查看牆上的掛鍾,與懷中的懷表對照時間。街角的茶館裏,新安裝的收音機突然發出嗡鳴,緊接著傳來清脆的報時聲:“這裏是大唐中央氣象台,現在為您播報天氣——明日長安晴,東南風三級,最高氣溫三十度……”
茶館內頓時安靜下來,茶客們屏息聆聽。“這玩意兒比觀天象還準!”一位老者嘖嘖稱奇,“前日說有暴雨,俺提前收了穀子,果然當晚就下了傾盆大雨!”眾人紛紛附和,掌櫃趁機吆喝:“想聽後續天氣預報,再續一碗碧螺春!”
夜幕降臨,清河縣的鄉間亮起星星點點的燈火。李家莊的農機學堂裏,煤油燈將牆麵照得暖黃,二十幾個村民圍坐在一起,跟著技師拆解拖拉機零件。張大伯戴著老花鏡,認真記錄著操作要點:“明兒俺就把自家那二畝地翻了,要是真比鋤頭強,過年就給孫子買個傳聲筒當玩具!”
與此同時,縣城的百貨公司燈火通明。貨架上,最新款的收音機正在播放長安歌舞團的演出實況,圍觀的顧客裏三層外三層。售貨員舉著話筒大聲介紹:“這款‘天籟二號’收音機,不僅能聽戲聽新聞,還能接收千裏外的西洋樂曲!”人群中,一位西域商人眼睛發亮,當場下了百台訂單:“此等神器帶回波斯,定會轟動整個阿拉伯世界!”
當最後一班公交車載著晚歸的村民駛回鄉村,清河縣的夜空被路燈連成璀璨星河。電話亭的燈光在夜色中明明滅滅,偶有村民打著哈欠前來查詢明日的集市時間;田間地頭,檢修完畢的拖拉機整齊排列,靜待黎明時分開啟新的耕作。這充滿煙火氣的夜晚,見證著大唐鄉村在科技浪潮中的蛻變,每一個新奇的物件、每一項便民的革新,都悄然重塑著百姓的生活,編織出一幅前所未有的盛世圖景。
喜歡縱橫古今南洋豪門的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縱橫古今南洋豪門的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