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冰火兩域沐唐澤 冷暖人間繪新篇

字數:1712   加入書籤

A+A-


    656年11月6日,凜冽的寒風如狼嚎般掠過安東都護府的城牆,城樓上的“唐”字大旗被吹得獵獵作響,旗杆上結滿的冰棱折射著冷冽的光。城外的鬆花江已結上薄冰,江麵上傳來冰裂的細微聲響,而城內卻是另一番景象——墨家工匠們正踩著積雪,挨家挨戶調試新安裝的“玄火”鑄鐵火爐。
    “張大娘,這節氣閥往左擰是調小火,往右是加大火力。”年輕的技師哈著白氣,呼出的白霧在睫毛上凝成霜花,“爐膛裏燒的是特製的蜂窩煤,一塊能頂普通木炭燒三個時辰。”張大娘布滿皺紋的手輕輕撫摸著爐身精鑄的玄武紋,眼眶泛紅:“去年這時候,我家小孫子凍得直咳嗽,今年有了這寶貝……”話音未落,裏屋傳來孩童清脆的笑聲,八歲的鐵柱正趴在熱乎乎的炕上,用炭筆在羊皮紙上畫著大唐的日月旗。
    與此同時,數千公裏外的嶺南韶州,烈日依舊炙烤著大地。“吱呀——”一聲,李員外家的雕花木門打開,撲麵而來的不是熱風,而是沁人心脾的涼氣。大堂內,兩台“青鸞”立式空調正嗡嗡運轉,青銅扇葉吹出的風裹挾著薄荷香,將室內溫度牢牢控製在宜人的二十三度。李員外身著單薄的紗衣,愜意地靠在湘妃竹椅上,麵前的紫檀木案上,冰鎮的荔枝在琉璃碗中泛著水珠。“把這月的賬本呈上來。”他輕搖象牙折扇,“如此酷暑,有此神器,倒能安心算賬了。”
    江南水鄉蘇州,蜿蜒的河道上,畫舫緩緩駛過。船篷內,富商們觥籌交錯,卻無一人揮汗。墨家特製的“水雲”壁掛式空調藏於雕花隔板後,通過竹筒管道將涼意輸送至每個角落。“聽聞揚州鹽商新購的‘冰魄’空調,能在室內造出雲霧?”一位頭戴玉冠的公子放下酒杯,眼中滿是好奇。身旁的友人笑道:“那是工部新研製的,據說用了西域的冷凝石,吹出來的風堪比天山融雪。”
    長安皇宮內,童浩林盯著各地傳來的加急文書。輿圖上,安東都護府用朱筆標注著“火爐普及進度”,嶺南與江南則畫滿代表空調的青色雲紋。“陛下,安東已發放十萬台火爐,百姓們自發組織‘護爐隊’防止火災。”戶部尚書展開羊皮卷,“嶺南和江南的空調工坊日夜趕工,仍供不應求。”蘇婉婷指著另一份奏章補充:“墨家提議在長江流域修建‘冷氣運河’,用管道輸送冰水調節氣候。”
    皇帝起身走向窗邊,望著紛飛的雪花與萬裏晴空交織的幻象,沉聲道:“傳令下去,安東都護府的火爐工坊轉為國營,務必讓每個百姓都能過冬;嶺南與江南的空調生產引入民間資本,同時嚴查哄抬物價者。”他頓了頓,目光落在案頭的《大唐風物誌》:“再命禮部編撰《冷暖民生錄》,記錄這冰火兩重天的盛世奇景。”
    暮色漸濃,安東的木屋亮起暖黃色的燈光,火爐裏的火苗將百姓的臉龐映得通紅,孩子們圍爐聽老人講述薛仁貴寒江關的故事;嶺南的夜市燈火通明,小販們推著裝有空調的移動冰飲車叫賣;江南的秦淮河畔,歌女們的吳儂軟語伴著空調的微風,飄向更遠的地方。
    而在長安的工部衙門,墨家首席技師正對著巨大的青銅沙盤沉思。沙盤上,蜿蜒的“冷氣運河”模型貫穿江南,安東的“地熱供暖”係統藍圖徐徐展開。“大人,”學徒捧著新改良的空調圖紙上前,“這‘四季匣’可根據節氣自動切換冷熱風,是否……”技師抬手打斷,目光堅定:“呈給陛下。大唐的子民,理當歲歲安享春秋。”
    當夜,童浩林收到新奏疏時,案頭的宮燈正將他的影子投在輿圖上。他提筆批注的墨跡未幹,窗外的月光已悄然爬上了刻著“冷暖同源,天下大同”的青銅匾額——這八個字,恰似大唐用智慧與仁政,在廣袤疆土上書寫的壯麗詩篇。
    喜歡縱橫古今南洋豪門的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縱橫古今南洋豪門的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