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沃野金濤鑄糧囤 鐵壁銅關鎖洪瀾
字數:1841 加入書籤
657年7月23日,巴蜀大地蒸騰著熱浪,岷江沿岸的稻浪翻湧如金色海洋。童浩林手持千裏鏡,站在長安城頭眺望西南方向,仿佛能看見巴蜀十五座巨型糧倉的青銅穹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傳聲筒突然響起工部侍郎的匯報:“陛下!巴蜀今夏稻米畝產再創新高,十五座糧倉已啟用墨家最新儲糧機關!”
天工糧倉:墨術護佑萬石糧
在成都平原的“天府倉”前,巨型青銅門緩緩升起,露出內部縱橫交錯的儲糧廊道。墨家技師轉動刻滿卦象的輪盤,三十六架自動升降機應聲啟動,將剛收割的稻穀送入恒溫恒濕的倉儲區。這些由玄鐵框架與夜光石磚砌成的糧倉,內置“驅潮機關”——通過青銅管道循環流動的冷風,可將濕度精準控製在12以下;頂部的“防蟲弩”則會自動發射艾草煙霧,令鼠雀不敢靠近。
“此倉單座可儲糧百萬石!”糧倉主事王滿倉自豪地拍著青銅立柱,“去年用舊法儲糧,常有黴變損耗,如今用墨家的‘乾坤鎖’密封,稻米三年如新!”更神奇的是“計量玄盤”,隻需將糧袋置於盤上,刻度便會自動顯示重量,誤差不超過半兩。
水利豐碑:銅牆鐵壁鎮狂瀾
與此同時,在都江堰旁新落成的“伏龍江堤”上,太守李冰的後人李川正帶領百姓演練防洪。這座由墨家與水工世家聯合打造的巨型水壩,主體由玄鐵澆築的“龍脊堤”構成,表麵密布排水孔與泄洪閘。當傳聲筒傳來“模擬洪峰將至”的指令,堤身的三百六十個青銅水閘應聲開啟,洪水順著導流槽奔騰而下,卻無法撼動堤岸分毫。
“這堤比老祖宗的都江堰更厲害!”白發老農撫摸著刻有《治水要略》的堤壁,“以前洪水一來,我們隻能拜神;現在有了這鐵疙瘩,連龍王見了都得繞道!”堤頂的“觀潮樓”內,墨家研製的“水勢監測儀”實時顯示著水位、流速等數據,一旦超過警戒線,傳聲喇叭便會自動發出警報。
豐年盛景:金穗飄香話太平
巴蜀的豐收盛況通過“飛影傳書”傳遍大唐。長安街頭,百姓們圍著公告欄熱議:“聽說巴蜀的稻米白如霜、香似蜜,蒸出的飯能發光!”酒樓裏,大廚們爭相推出“巴蜀貢米宴”,晶瑩剔透的米粒搭配麻辣鮮香的川味菜肴,引得食客們讚不絕口。
在清河縣的鄉村,老農們看著自家的麥田,再想想巴蜀傳來的喜訊,幹勁更足了。“咱們雖比不上巴蜀,但有墨家的‘鐵牛’耕地,‘飛天機’播種,收成也差不到哪去!”張大伯笑著擦拭額頭的汗水,遠處的收割機正發出轟鳴,將金黃的麥穗吞入脫粒倉。
糧安天下:國本穩固萬民安
長安皇宮內,童浩林看著戶部呈遞的糧賦報表,龍顏大悅。武媚娘指著全息沙盤上閃爍的糧倉圖標:“陛下,巴蜀之糧不僅能賑濟災荒,更可作為通商重寶。”她輕點沙盤,一條從巴蜀到西域的“黃金糧道”浮現眼前,“以稻米換西域的汗血馬、波斯的香料,此乃以糧為刃,不戰而屈人之兵。”
童浩林提筆寫下詔書:“著令工部在全國推廣巴蜀糧倉經驗,凡新建糧倉者,賜墨家工匠十名;再撥銀百萬兩,加固黃河、長江沿岸堤壩。”當詔書傳至巴蜀,百姓們自發在糧倉前立起“頌德碑”,碑文中“墨術護糧安,鐵堤鎖洪瀾”的字句,在陽光下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夜幕降臨,巴蜀的糧倉亮起點點燈火,與岷江的波光交相輝映。巡邏的衛兵扛著墨家特製的“巡糧槍”,槍托處刻著“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古訓。而在千裏之外的長安,童浩林望著星空喃喃自語:“有此十五座糧倉,百萬頃良田,我大唐何愁不興?”此時的大唐,正以糧食為基,以水利為盾,構築起堅不可摧的盛世根基。
喜歡縱橫古今南洋豪門的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縱橫古今南洋豪門的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