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畝產三千五百斤!
字數:5624 加入書籤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督察院、刑部、大理寺半個月審理完漢奸案,其所有罪行也在布告及報紙上大肆公布。
所有漢奸誅九族淩遲三千刀,那些九族在兩年多前就已被朝廷斬殺,部分人家眷尚在沈陽城,就讓其多活一段時日吧。
李弘濟叛亂案所涉文武放在同一天處置,主要成員誅三族判處淩遲,僅比孔有德一眾漢奸少挨了一兩千刀。
處置漢奸叛賊大快人心,行刑五天造成京師萬人空巷。
不少人分食漢奸肉塊帶回家喂狗,尤其從遼東流亡到京師的平民百姓。
李弘濟、李祖述父子成了開國以來同時遭三千刀的勳貴,孔有德、李率泰一幹假建奴灰飛煙滅,一切都罪有應得。
進入九月下旬。
從遼東回來的將領重歸前線,第一次沒回來成的周遇吉、黃得功、尤世威、劉肇基、虎大威等人受到天子接見。
高級將領不能全數不在崗,得分期分批來朝。
崇禎少不了勉勵與賜食,這是屬於他們的榮譽,皇帝自然通通予以滿足。
九月二十七。
崇禎帶著在京數百文武,浩浩蕩蕩前往西苑官地。
當下土豆收獲已進入尾聲,正處於番薯收獲季,兩種作物大豐收,在七月份便已安排好觀摩一事,得讓朝臣見識見識。
“臣等拜見陛下!”
“陛下來了,陛下來了!”
“草民拜見陛下”
“”
剛進入西苑官地邊緣,科學院農業所官吏及成千上萬百姓夾道歡迎。
天子幾個月沒來了,自知曉皇帝會帶百官參觀豐收起,西苑早早就作出準備。
現如今官地百姓有吃有穿,臉上那份菜色早已不存,人人喜氣洋洋手舞足蹈。
“陛下,現土豆尚剩百餘畝晚熟未收,番薯收獲在即,為公平計,請陛下選定地塊!”
宋應星拱手作揖,向崇禎請示。
“走,先去看看再說!”
“臣遵旨!”
越過人群,崇禎放眼望去。
一馬平川的官地溝壑縱橫,一直延伸到山腳,水渠星羅棋布。
大麵積紅薯藤尚未割掉,看樣子長勢不錯,有的溝壑上麵偶爾還有高粱或玉米留下的根部。
多種農作物混種一前一後采收,土地利用被發揮到極致。
“不知今年高粱、玉米二物畝產幾何?”
崇禎知曉當時的產量,如此一問便是借宋應星之口告訴廣大臣子,種地需要科學,不能夠完全寄望於靠天吃飯。
“回陛下,今歲小麥收割後,60萬畝土地中播種約30萬畝高粱、101novel.com萬畝玉米,其餘栽種蔬菜、果木之類。
由於官地大量飼養家禽,肥料較為充足,西苑收獲高粱3600萬斤,玉米近3000萬斤!
二者畝產均超過一石,玉米比高粱略高,宛平、大興等官地亦是如此!”
“哦?”
崇禎故意露出驚訝,二人之間對話被皇家事務司禮官傳唱,臣子們聽得連連點頭。
按以往北方產出,正常年月高粱玉米畝產不過六七鬥,也就相當於後世一百二三十斤,這下高出五六成,可謂曠絕古今!
“朕見這土地整理成溝壑狀,不知其好處在哪裏?”
得虧前世在農村呆過,這種耕作法其實還是崇禎提出的,宋應星隨即答道
“回陛下,去歲初冬播種小麥前便已翻挖成溝壑,今歲不待小麥成熟便栽入高粱及玉米苗。
待抽穗左右栽植番薯,溝壑可確保農作物不旱不澇,且利於施肥收割。
高粱玉米收獲後剩下番薯茁壯成長,土地一次成型多次利用,此方法妙不可言!”
“如此不但節約翻地用工,還可讓土地始終保持肥力!”
“正是!”
“那你打算紅薯采收後栽植何物?”
“回陛下,臣於前方山腳下育有數十畝白菜、蘿卜等菜苗,準備一分為三。
一部栽植入冬蔬菜,一部培育春土豆,另一部播種麥糧!”
“如此循環使其土地毫無空閑,果腹之糧便源源不斷?”
“正是!”
崇禎很滿意,宋應星按照他的提示充分利用起了土地。
華夏人民本就勤勞聰慧勇於創新,隻不過外圍環境常常令其不能安心從事某一行。
現在社會環境大好,隻需稍加引導,便可爆發出空前生產力。
“甚好,那不知愛卿以為,番薯土豆產出會達到幾何?”
“回陛下,上月初早熟土豆畝產2700餘斤,晚熟土豆預計勝出一籌,臣不敢妄言,番薯保守估計可畝產3500斤!”
“什麽?”
“嘖嘖嘖”
“”
文武們發出驚歎,以往北方有百姓種過土豆,可惜官府征糧並不收,也就形不成規模。
聽說那些荒山僻壤之地不外乎畝產幾百斤,一下子冒出2700斤,這還了得啊。
而番薯更是驚人,3500斤什麽概念?宋侍郎信誓旦旦說保守,豈不是遍地紅疙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臣子們好奇心被勾到最巔峰,一個個翹首以盼。
如若放在後世,這兩樣東西輕輕鬆鬆便能畝產五六千六七千,高產田甚至過萬。
宋應星說的是明斤,已略微超出曆史上清朝時期平均產量。
氣氛營造得差不多了,崇禎抿嘴一笑,說道
“聞名不如親眼所見,走,到土裏挖糧去!”
“臣遵旨!”
隊伍來到大片番薯土豆地麵前,宋應星吆喝起了官地百姓。
為體現絕非作秀,宋應星請旨,請求推舉出十五名官員,隨機指定十塊番薯地,五塊土豆地。
還讓另外派出六十人,專門監督收獲過程及登記造冊。
文武百官躍躍欲試,不多時便舉薦出代表,於方圓兩三裏範圍劃出開挖地。
一兩千莊戶掄起了鐮刀鋤頭,另外千餘人抬出一副副籮筐扁擔,準備隨時收物入筐。
一波波流水作業下,鐮刀割斷藤蔓,接著鋤頭開挖,再清理土屑放入筐中。
“這番薯真大啊一串便是三四個,某大開眼見矣!”
“你看那土豆也不小,實在稀奇!”
“對對對,比上次大明樓的大多了,陛下說當時還未成熟,那麽小就吃掉,我等罪過矣。”
“若非陛下提前讓我等品嚐,我等又何以知曉這世間竟有此等美妙之物!”
“那是那是。”
官員們議論紛紛,被挖出來的東西深深震撼。
宋應星肯定沒有也不敢說謊,這產量恐怕隻多不少。
“老鄉,本官也來揮兩鋤”
“使不得,萬萬使不得”
“這有何妨,年少耕讀之時常常下地幫助家人,好多年未務農了,本官試一試。”
“好,草民罪過,大人小心”
“無礙。”
“老鄉,把上麵的土粒弄幹淨一點。”
“是,大人。”
為獲取最真實產量,不少官員可謂事無巨細,把監督工作發揮到極致。
也有原本底層平民出身的文官興致勃勃,撓起衣袖重溫多年前的耕作時光。
漸漸地,很多文武參與其中。
不論刻意想在皇帝麵前表現,還是真心勞動出力,大明從來沒出現過此等官民同樂,西苑官地一片溫馨祥和。
“來了,五號地紅薯一筐,五十三斤!”
“十二號地土豆一挑,一百零二斤!”
“七號地紅薯三筐,一百四十八斤!”
“”
收獲之物被陸續運往過秤處,負責稱重的人報出數據,監督官員反複確認,科學院農業所和官員代表兩本賬冊同時記錄。
這些地當中有莊戶責任田也有部分官地屬田,不過每塊地都作以編號並單獨堆一堆,出現錯誤的概率極小。
一筐筐農作物絡繹不絕,注定是個豐收年,崇禎無比欣慰。
種子這下多了起來,隻要明年大力推廣,百姓餓肚皮的日子,必將一步步煙消雲散!
喜歡重生大明1635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重生大明1635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