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權謀、才情與命運的交織

字數:3727   加入書籤

A+A-


    在北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朝堂之上權謀傾軋,江湖之中暗流湧動,而文人學子們則懷揣著濟世之誌,在殿試的舞台上展現著自己的才華與抱負。江逾明、崔念奴、蔡京、柴雲等人物,在這複雜的曆史背景下,各自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江逾明,一位在江湖與文人間頗有名望的人物,他談仙論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一日,他與崔念奴相遇,兩人相談甚歡。江逾明侃侃而談,他認為仙本是人,人若想求仙,必先做好人。在他看來,修仙之道並非虛無縹緲,而是與人的品德修養息息相關。一個人若品行不端,即便有再高的法術,也不過是邪魔歪道,難登仙途。隻有心懷善念,行善積德,方能在求仙之路上有所進展。
    崔念奴靜靜地聽著,心中對江逾明的話深以為然。她本是一個青樓女子,在風月場中摸爬滾打多年,見慣了世間的虛情假意和爾虞我詐。然而,江逾明的一番話,卻如同一束光照進了她黑暗的世界,讓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暖和希望。
    江逾明看著崔念奴,心中湧起一絲憐憫。他深知崔念奴身處青樓的無奈和痛苦,於是決定為她提供一個休息之地。他從懷中掏出崔念奴的身契,遞到她的手中。崔念奴看著手中的身契,雙手微微顫抖,眼中滿是難以置信和感激之情。她的身契一直掌握在教坊司的大人物手中,想要贖身,代價不菲,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能夠重獲自由。而如今,江逾明卻如此輕易地將身契交還給她,這讓她如何不感動?
    “江公子,大恩大德,念奴無以為報。”崔念奴聲音哽咽,盈盈下拜。江逾明連忙扶起她,說道:“崔姑娘不必多禮,這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隻願你今後能好好生活,莫要再受那青樓之苦。”崔念奴感激地點點頭,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報答江逾明的恩情。
    在與江逾明的交談中,崔念奴得知江逾明在朝堂上也有一些朋友,她心中一動,想起了一些事情,便提醒江逾明小心蔡京。原來,崔念奴在青樓中接觸過不少達官貴人,從他們的言談中,她隱隱感覺到蔡京並非善類,此人城府極深,心狠手辣,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江逾明聽後,心中一凜,他雖然對蔡京也有所耳聞,但並未太過在意。如今聽崔念奴如此提醒,他意識到蔡京或許會成為自己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阻礙。
    蔡京,作為北宋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府邸位於汴梁的繁華之地。這座府邸建設得極為奢侈,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假山池沼,應有盡有。府中的仆人來來往往,一片繁忙景象。然而,蔡京卻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為了讓自己在皇帝麵前顯得不那麽功高震主,他常常自汙,故意做出一些看似荒唐的事情,讓皇帝對他放心。
    這一日,蔡京正在府中翻看新科舉子的試卷。當他看到柴雲的試卷時,眼中閃過一絲驚喜。柴雲的文章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對時局的分析鞭辟入裏。蔡京認為,柴雲是新黨未來的幹才,若能將他招攬到自己麾下,必將對自己的勢力有所幫助。
    蔡京心中有了主意,他決定為自己的女兒選婿,而柴雲便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他命人將女兒喚到書房,指著柴雲的試卷說道:“女兒啊,你看這柴雲的試卷,才華橫溢,將來必成大器。為父有意將他招為你的夫婿,你可有意?”
    蔡京的女兒名叫蔡婉兒,她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對朝堂之事也有所了解。她仔細看了看柴雲的試卷,微微沉思片刻後說道:“父親,依女兒看來,這柴雲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若在太平盛世,他必能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但若生逢亂世,恐怕也會成為一方梟雄。不過,女兒既然身為父親的女兒,一切自當遵從父親吩咐。”
    蔡京聽後,哈哈大笑,說道:“我兒果然有見識。不過,如今我大宋雖然表麵上繁榮昌盛,但暗地裏卻危機四伏。這柴雲若能為我所用,將來必能助我一臂之力。你嫁給他,也不會委屈了你。”蔡婉兒點點頭,心中對柴雲也產生了一絲好奇。
    殿試,作為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是皇帝親自麵試考核學子的重要環節。在這個舞台上,學子們的成績全靠皇帝的心意。一旦被皇帝看中,便能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反之,則可能前功盡棄,繼續在科舉的道路上苦苦掙紮。
    這一日,陽光明媚,宮城之外,學子們身著嶄新的衣衫,懷揣著緊張與期待的心情,陸續走入宮城。他們有的神情嚴肅,默默地背誦著經史子集;有的則與身邊的同學小聲交談,互相鼓勵打氣。
    殿試的流程分為筆試和口試兩個部分。首先進行的是筆試,學子們被安排在寬敞明亮的宮殿中,麵前擺放著筆墨紙硯。他們需要根據皇帝提出的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篇文章。宋徽宗坐在高高的龍椅上,俯瞰著下方的學子們,心中暗暗期待著能看到一些才華橫溢的文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徽宗提出的殿試題目,是關於金人與遼人的戰事及與大宋的會盟。這個題目一出,立刻在學子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們紛紛交頭接耳,開始討論起來。
    “金人崛起,遼國勢微,這對我大宋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啊。”一位學子皺著眉頭說道。
    “是啊,遼國一直以來都是我大宋的勁敵,如今金人攻打遼國,我們或許可以趁機與金人結盟,共同對付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另一位學子興奮地說道。
    然而,也有一些學子對遼國心存恐懼。他們認為遼國雖然如今處於劣勢,但畢竟國力雄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與遼國開戰,風險太大,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遼國騎兵勇猛善戰,我大宋軍隊在陸地上並非其對手。若貿然與遼國開戰,恐怕會重蹈澶淵之盟的覆轍。”一位學子憂心忡忡地說道。
    而對於金人的崛起,學子們的態度則更為複雜。一方麵,他們對金人能夠打敗遼國感到驚訝和喜悅,認為金人的出現或許能夠打破遼國對北方的長期統治,為大宋帶來新的希望。但另一方麵,他們也擔心金人會成為下一個遼國,對大宋構成威脅。
    “金人如今雖然勢如破竹,但他們的野蠻和殘暴也是出了名的。若他們打敗遼國後,轉而攻打我大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一位學子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在學子們的討論聲中,筆試的時間悄然過去。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筆,等待著自己的文章被收走。接下來,便是口試環節。學子們按照順序,依次走到皇帝麵前,回答皇帝的提問。
    柴雲也在這些學子之中。他神情鎮定,步伐穩健地走到宋徽宗麵前。宋徽宗看著眼前這個年輕有為的學子,心中暗暗點頭。他提出了幾個關於金人與遼人戰事以及會盟的問題,柴雲對答如流,他的觀點清晰明確,分析透徹深刻,讓宋徽宗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柴雲,你且說說,若你為朝中大臣,麵對如今金人與遼人的局勢,你會如何應對?”宋徽宗饒有興致地問道。
    柴雲微微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臣以為,如今金人崛起,遼國勢微,我大宋應審時度勢,相機而動。一方麵,我們可以與金人保持一定的聯係,觀察他們的動向;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放鬆對遼國的警惕,加強邊防建設,以防遼國狗急跳牆。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國內推行改革,增強國力,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戰爭做好準備。”
    宋徽宗聽後,滿意地點點頭,說道:“你言之有理。看來你對時局有著深刻的認識,將來必能為我大宋效力。”
    殿試結束後,學子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離開了宮城。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如何,隻能默默地等待著放榜的那一天。而江逾明、崔念奴、蔡京等人,也在關注著殿試的結果。他們知道,這些學子們的命運,或許將會影響到北宋未來的政治格局。
    喜歡複仇與奇遇請大家收藏:()複仇與奇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