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招安之爭
字數:5401 加入書籤
梁山之上,風雲變幻,招安與否的話題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了平靜的湖麵,激起了層層漣漪。在這梁山好漢之中,對於招安的態度,可謂是涇渭分明,讚成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
讚成招安的好漢們,各有各的理由與考量。花榮,這位清風寨的知寨,本就與宋江交情深厚。當初為了救宋江,他毅然決然地上了梁山。在他心中,招安不僅是對自身的一種救贖,更是為了報答與宋江的這份深厚情誼。他深知,在梁山雖能一時逍遙,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隻有回歸朝廷,才能有一個安穩的未來。
柴進,滄州的首富,擁有丹書鐵劵,本應是富貴無憂的一生。然而,命運弄人,他被形勢所逼,不得不上了梁山。在他的觀念裏,朝廷始終是正統,招安能讓他重新回到那原本屬於他的生活軌道,繼續享受那份尊榮與地位。
李應,李家莊的莊主,原本是個安善良民。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淪為土匪,上梁山隻是無奈之舉。在他看來,招安能讓他重新成為良民,過上正常的生活,總比在這梁山之上提心吊膽地做土匪要好得多。
朱仝,本就是個良民,卻被逼無奈入了夥。他心中一直渴望能有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招安無疑就是他心中的那道曙光。他覺得,隻要招安成功,自己就能擺脫這土匪的罵名,重新回到社會的正軌。
董平,前東平府兵馬都監,在被擒投降梁山後,心中始終對朝廷有著一份眷戀。他讚成招安,是因為他希望能再次為朝廷效力,重拾那份曾經的榮耀。
張清,和董平有著相似的遭遇,也是被擒後投降了梁山。他成為了招安的積極分子,一心盼望著能早日回到朝廷的懷抱,施展自己的才華。
楊誌,祖上都是名將,他心中一直有著為朝廷效力的夢想。落草為寇隻是他人生中的一段插曲,招安能讓他重新實現自己的抱負,為家族爭光。
徐寧,本是朝廷命官,卻被撞到了梁山落草。他心中一直對朝廷念念不忘,招安對他來說,是回到原本生活的唯一途徑。
索超,這位被擒的降將,也讚成招安。他希望能借助招安的機會,重新回到朝廷的陣營,為自己的前程謀一條出路。
戴宗,受宋江牽連才做了賊。他心中一直渴望能做官,招安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覺得,隻要招安成功,自己就能擺脫這賊的身份,成為朝廷的官員。
張橫、張順兄弟,張順和宋江關係密切。宋江讚同招安,他們自然也不反對。他們覺得,跟著宋江走,招安或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楊雄、石秀,因殺人而落草。他們知道,招安能給他們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所以也讚成招安。
解珍、解寶,這兩個普通的獵戶,上梁山隻是無奈之舉。他們覺得,招安能讓他們混個大官做做,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對招安也是讚成的。
燕青,盧俊義的親信。盧俊義心中一直有招安的想法,燕青自然也跟著想。他為了招安之事,四處奔走,出力不少。
然而,反對招安的好漢們,也有著自己的堅持與理由。魯智深,這位前朝廷命官,深知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他上梁山後,看透了朝廷的種種醜惡現象,堅決反對招安。他覺得,招安隻會讓他們再次陷入那無盡的黑暗之中,無法自拔。
武鬆,起初對招安的態度並沒有那麽堅決。但受魯智深的影響,他逐漸對招安產生了反感。他覺得,在梁山之上自由自在,何必再去受那朝廷的約束。
劉唐,本就是個無業遊民,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他上梁山後,更是如魚得水,享受著這份自由與快樂。他堅決反對招安,覺得招安會打破他現有的生活,讓他再次陷入那無盡的煩惱之中。
李逵,這個天性純真卻又有些魯莽的人,本性就是想快活一生。他和宋江關係好,雖然宋江讚成招安,但他心裏還是反對的。不過,他知道自己的反對也不頂事,隻能偶爾發發牢騷。
史進,性情中人,不願被拘束。他覺得,在梁山之上能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招安會讓他失去這份自由,所以他堅決反對。
穆弘,黑社會頭目,上梁山後本以為能得到朝廷的重視。但發現朝廷並未將他放在眼裏,他心中對招安充滿了不滿,堅決反對。
李俊,不願受束縛。他覺得,在梁山之上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何必再去受那朝廷的管束。所以他反對招安,希望能一直保持這份自由。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這三兄弟做水寇自在慣了。他們覺得,在梁山之上能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過上逍遙快活的日子。招安會讓他們失去這份快樂,所以他們堅決反對。
雷橫,無處投奔才上了梁山。若有其他出路,他也不會當匪。不過文中未明確表明他反對招安的態度,但從他的經曆來看,他可能對招安並不積極支持,畢竟他上梁山隻是為了有個容身之所,對朝廷並無太多感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江逾明此次遼東之行,有著諸多重要的目的與任務。而勸降花榮,便是其中之一。
當江逾明來到那陰暗潮濕的牢獄之中,見到了花榮。此時的花榮,去甲胄穿囚衣,往日的英武之氣早已消失殆盡。他麵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無奈與絕望。
就在這時,宋江進入了監牢。他看到花榮的模樣,心中一陣痛楚,不禁痛哭起來:“兄弟,都是我不好,連累了你啊。”
花榮看到宋江,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他強忍著淚水說道:“宋押司,此事與你無關,是我自己命不好。”
宋江一邊哭一邊埋怨自己:“兄弟,你為了我,才落得如此下場。我心中實在過意不去啊。”
花榮心中本就對宋江有著深厚的情誼,此時看到宋江如此自責,心中對他的信任又多了幾分。
宋江見時機成熟,便告知了花榮來意:“兄弟,如今朝廷有意招安,隻要我們歸順朝廷,便能重新做回良民,也能為朝廷效力,光宗耀祖啊。”
花榮心中本就有些動搖,聽到宋江的話,心中更是猶豫不決。他想到自己如今在梁山上的處境,又想到若能招安,或許真的能有一個好的未來。
宋江接著說道:“兄弟,你我兄弟情深,我豈會害你。招安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出路啊。”
花榮最終點了點頭,應下了招安之事:“宋押司,我聽你的便是。”
江逾明在一旁看著這一切,心中對梁山好漢的認識又深了幾分。他覺得,在梁山好漢的眼中,提拔和信重自己的朝廷官員便是忠臣,而與自己為難的便是奸臣。他們真正的是非善惡,似乎並不被他們放在心上。
江逾明此次遼東之行,還有著一個重要的計劃,那就是建水師。他深知,登州水師廢弛不堪,規模窘迫,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的戰爭需求。他計劃在登州大建水師,為朝廷培養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
江逾明從登州出發,渡海前往遼東。一路上,禁軍護送,他們向著會寧城進發。然而,這一路並不平坦,亂兵、戰亂不斷,他們多次遭遇血戰。
當他們踏上遼東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讓他們觸目驚心。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江逾明心中明白,這裏正經曆著一場殘酷的戰爭。
在與遼等國的對決中,宋朝的步兵處於明顯的劣勢。江逾明看著戰場上的局勢,心中感到一陣不妙。他深知,若不改變現狀,宋朝在這場戰爭中必將陷入困境。
他們一路前行,不斷地與敵人交鋒。每一次戰鬥,都充滿了危險與挑戰。江逾明身先士卒,指揮著軍隊與敵人浴血奮戰。他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為朝廷贏得這場戰爭。
終於,江逾明作為使者,來到了會寧城。在這裏,他見到了阿骨打。阿骨打,這位天生的王者,身上散發著一種強大的氣場。他的眼神犀利而深邃,仿佛能看穿一切。
江逾明心中明白,阿骨打是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雖然幾年後他會病逝,金軍內部也會陷入內鬥,但此時的他,卻是金國的核心與靈魂。
江逾明與阿骨打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他們商定了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的計劃。遼亡後,宋將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當江逾明拿著和約書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他覺得自己就像李鴻章一樣,在簽訂這份盟約。但在宋朝,簽訂賣國條約似乎是常事。他知道,這份盟約一旦簽訂,將會對宋朝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江逾明心中也明白,百姓因戰爭吃虧多,反對戰爭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希望這份盟約能帶來和平,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但他也知道,這其中的風險與挑戰,遠非他所能想象。
在會寧城的這段時間裏,江逾明時刻關注著局勢的發展。他與阿骨打及其手下將領進行了多次交流,試圖了解金國的戰略意圖與軍事部署。
阿骨打對江逾明也頗為重視,他知道宋朝使者此次前來,必定有著重要的目的。在交談中,阿骨打表現出了對遼國的強烈敵意,他決心要徹底擊敗遼國,擴大金國的版圖。
江逾明心中明白,金國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但他也知道,宋朝目前需要與金國合作,共同對抗遼國。他隻能在這複雜的局勢中,小心翼翼地前行,為宋朝爭取最大的利益。
隨著時間的推移,盟約簽訂的日子終於到來。在會寧城的宮殿中,江逾明與阿骨打及金國的其他重要官員齊聚一堂。雙方代表在和約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份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盟約正式生效。
江逾明看著手中的和約書,心中既有一絲欣慰,又有一絲擔憂。欣慰的是,宋朝與金國終於達成了合作協議,為對抗遼國奠定了基礎;擔憂的是,這份盟約是否真的能帶來和平,宋朝在未來的局勢中又將何去何從。
盟約簽訂後,江逾明準備返回宋朝。在離開會寧城之前,他與阿骨打再次進行了告別。阿骨打看著江逾明,說道:“希望我們兩國能遵守盟約,共同對抗遼國。”
江逾明點了點頭,說道:“大金皇帝放心,我宋朝定會遵守盟約,與貴國攜手共進。”
就這樣,江逾明帶著和約書,踏上了返回宋朝的路程。一路上,他心中思緒萬千,不知道這份盟約將會給宋朝帶來怎樣的未來。而梁山之上,招安的爭論依舊在繼續,好漢們的命運也將隨著曆史的潮流而發生改變。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未來而努力奮鬥著。
喜歡複仇與奇遇請大家收藏:()複仇與奇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