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朕閱

字數:4755   加入書籤

A+A-


    杭州的喧囂與宴席的熱鬧,如同被運河的流水帶走,漸漸消散在江南的春色裏。
    陳恪完成了傳旨的重任,並未過多停留,翌日便率領著那支顯赫的隊伍,登上官船,啟程返京。
    來時匆匆,去時亦不耽擱。
    而就在他乘坐的官船還在運河上不疾不徐地北行時,兩匹快馬已馱著至關重要的文書,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日夜兼程,搶先一步踏入了北京城。
    一封,是靖海伯陳恪關於此次南下傳旨的例行奏報。
    另一封,則是浙直總督、新晉太子少保胡宗憲那封字斟句酌、承載著無限重量的謝恩表。
    這一日,西苑精舍內的氣氛,罕見地透著一絲人間煙火的暖意。
    嘉靖帝朱厚熜今日未著道袍,隻一身寬鬆的雲紋常服,斜倚在鋪著軟墊的雲床上。他臉上帶著罕見的、幾乎可以稱之為“慈祥”的笑意,目光須臾不離地追隨著在地毯上蹣跚學步的幼小身影。
    那是他未滿周歲的皇孫,裕王之子朱翊鈞。
    小家夥穿著大紅錦緞的襖褲,頭戴虎頭帽,粉雕玉琢,正被乳母小心翼翼地護著,搖搖晃晃地試圖去抓嘉靖帝隨意垂下的、撚著一串玉珠的手指,嘴裏發出“咿呀”的無意義音節,黑葡萄似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裕王朱載坖恭敬地坐在下首一個繡墩上,腰背挺直,神情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拘謹和……滿足。
    他看著父皇逗弄自己的兒子,眼中流露出為人父的驕傲,更有一絲對這份難得天倫之樂的珍惜。
    自他出生以來,父皇如此放鬆、如此“家常”的模樣,屈指可數。
    精舍內氣氛融融,黃錦也識趣地遠遠站著,臉上堆著發自內心的笑意,仿佛也被這溫情感染。
    “鈞兒,來,到皇爺爺這兒來……”嘉靖帝的聲音是前所未有的溫和,甚至帶著一絲誘哄的意味,他晃動著玉珠,吸引著孫子的注意。
    朱翊鈞果然被吸引,咯咯笑著,張開雙臂,踉蹌著撲向雲床。乳母趕緊扶住,將他輕輕送到嘉靖帝手邊。
    嘉靖帝伸出手,並未立刻去抱,而是用那枯瘦卻保養得宜的手指,極輕地碰了碰孫子柔嫩的臉頰,那觸感讓他眼底的笑意更深了些許。
    這一刻,什麽金丹大道,什麽朝堂紛爭,似乎都被隔絕在了精舍之外。
    唯有眼前這鮮活的小生命,能讓他感受到最純粹的血脈延續和人間喜樂。
    裕王看著這一幕,心中暖流湧動,正想開口說些什麽湊趣的話。
    就在這時,精舍外傳來一陣極其輕微、卻足以打破這份寧靜的腳步聲。
    一名身著緋袍的司禮監隨堂太監,手捧一個紫檀木托盤,上麵放著兩份加急送達的奏疏,悄無聲息地跪在門口陰影裏,不敢抬頭。
    黃錦立刻收斂笑容,快步上前,接過托盤,隻看了一眼封麵題簽和火漆印鑒,臉色便微微一凝。他轉身,躊躇著該如何開口,既不敢打擾陛下的天倫之樂,又知此等緊急奏報延誤不得。
    裕王何其敏感,立刻察覺到氣氛微變,連忙起身,躬身道“父皇既有政務,兒臣先行告退。”
    若是往常,嘉靖帝必然揮揮手讓他退下,甚至可能因被打擾而麵露不悅。
    然而今日,嘉靖帝的目光依舊停留在孫子身上,隻是隨意地擺了擺手,語氣平淡卻不容置疑“不必。國家大事,裕王也已開府建牙,理當參詳一二。坐著吧。”
    裕王渾身猛地一僵,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父皇……讓他留下聽政?!
    這可是破天荒的恩典!是前所未有的信號!
    一股巨大的、混雜著受寵若驚與難以置信的狂喜瞬間衝上他的心頭,讓他聲音都有些發顫“兒臣……兒臣遵旨!”他重新坐下,卻隻敢挨著半邊繡墩,身體繃得比剛才更緊,全神貫注,豎起耳朵。
    黃錦心中亦是劇震,麵上卻不露分毫,恭敬地將托盤呈上“皇爺,是靖海伯陳恪自杭州發回的奏報,以及浙直總督胡宗憲的謝恩表,八百裏加急。”
    “嗯。”嘉靖帝這才緩緩抬起頭,似乎剛從含飴弄孫的狀態中抽離,眼神恢複了慣常的深邃難測。他先拿起陳恪那份奏疏,展開瀏覽。
    奏疏內容並無太多新奇,無非是稟報行程已畢,旨意已宣,杭州軍民感沐皇恩等語。
    文字精煉,語氣恭謹。但在幾處描述杭州百姓聽聞胡宗憲加恩後“歡欣鼓舞、感念聖恩”的細節上,筆觸格外生動,將一場政治操作描繪得如同盛世祥瑞、萬民擁戴一般。
    末尾自然少不了一番“陛下聖明燭照,知人善任,東南得此柱石,海疆可期永靖”之類的頌聖之詞。
    嘉靖帝看著,嘴角幾不可察地向上彎了一下。
    陳恪這小子的馬屁,總是拍得如此恰到好處,既不露骨,又能精準地搔到癢處。
    尤其是將胡宗憲的恩寵與“東南民心”、“海疆永靖”聯係起來,更是深合他意。
    “滑頭。”嘉靖帝低聲笑罵了一句,隨手將陳恪的奏疏遞給一旁的黃錦,語氣輕鬆,“寫得倒是花團錦簇。留中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是。”黃錦躬身接過。
    裕王在一旁屏息凝神,努力捕捉著父皇的每一個表情和詞語,心中對陳恪的“聖眷”有了更深的體會。
    接著,嘉靖帝拿起了胡宗憲那份謝恩表。
    他的目光迅速掃過前麵大段的感恩戴德、惶恐辭讓之語,這些都在意料之中。他的視線最終落在了中後段,一句看似平常的稟報之上
    「……仰賴陛下天威浩蕩,聖德廣被,東南海域近日海波不興,風平浪靜。倭寇殘孽懾於天威,聞風遠遁,絕跡洋麵,絕無再犯之可能。臣雖駑鈍,亦敢以性命擔保,海疆靖平,陛下可寬聖懷……」
    ——海波風平,倭寇絕跡,絕無再犯可能!
    嘉靖帝的目光在這短短一行字上停留了足足數息。
    精舍內剛剛因皇孫帶來的暖意,仿佛瞬間被這句話裏蘊含的冰冷政治訊息所驅散。
    嘉靖帝臉上那絲因含飴弄孫和陳恪奏疏帶來的輕鬆笑意,緩緩消失不見。
    沒有喜悅,沒有欣慰,甚至沒有一絲一毫的意外。
    隻有一種極致的、洞悉一切的平靜,以及平靜之下,那翻湧的、屬於帝王的冰冷掌控感。
    胡宗憲,終於徹底低頭了。
    他用最直接的方式,交上了他的投名狀。
    之前東南“倭患頻仍”,是嚴嵩需要東南不穩來彰顯其重要性,需要胡宗憲這把刀懸在那裏,作為政治籌碼。
    如今嚴嵩將傾,胡宗憲果斷調轉船頭,用“海波風平”四個字,向嘉靖帝宣告了他的臣服與站隊。
    這無聲的對話,殘酷而真實。
    裕王緊張地看著父皇的臉色,他雖未必能完全洞察這短短一句話背後驚心動魄的博弈與背叛,但也隱隱感到一股寒意。
    嘉靖帝沉默片刻,緩緩伸手,從筆山上取下一支朱筆。
    他甚至沒有再多看那奏疏一眼,徑直在胡宗憲那份辭藻華麗、情感飽滿的謝恩表末尾,批下了兩個冰冷而淡漠的字
    「朕閱。」
    朱筆落下,殷紅刺眼。
    仿佛一塊巨石投入深潭,無聲無息,卻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
    批罷,他將奏疏隨意合上,丟回托盤,仿佛那隻是一件無關緊要的物品。
    然後,他抬起頭,目光再次投向地毯上仍在咿呀學語的皇孫朱翊鈞,臉上重新浮現出那種溫和的、屬於祖父的笑容,仿佛剛才那瞬間的冰冷從未存在過。
    “鈞兒,過來……”他再次向孫子伸出手。
    一邊是冰冷徹骨的帝王心術,一邊是溫暖的天倫之樂。
    但無論哪邊,都是他嘉靖。
    裕王坐在其間,背脊發涼,他終於真切地體會到,何為天家,何為帝王。
    喜歡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