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麥浪疊星霜,食語寄山河

字數:1621   加入書籤

A+A-


    長白山的初雪落滿穀穗時,沈千顏收到了一封來自北大荒的信。泛黃的牛皮紙袋裏,夾著幾株幹癟的老品種小麥,信箋上的字跡帶著泥土的厚重:"沈老師,墾區最後的"鐵鈴鐺"麥種要絕了,救救這些老味道吧。"照片裏,佝僂的老農捧著麥穗,渾濁的眼中盛滿哀求。
    三天後,沈千顏帶著團隊深入東北黑土地。北大荒的寒風卷起雪粒,國營農場的倉庫裏,守著最後兩袋麥種的老張頭顫巍巍打開麻袋:"這麥磨的麵,蒸出的饅頭能聞到陽光的香,可現在都種高產雜交麥了..."小包子用基因檢測儀掃描麥粒,驚覺這些老品種蘊含著獨特的麵筋蛋白,正是古法麵食勁道口感的關鍵。
    搶救行動刻不容緩。沈千顏聯係全球種子庫調配資源,在長白山腳下開辟出三畝試驗田。承淵跟著老農學習"壟作休耕"的古法種植,雙手凍得通紅仍堅持記錄土壤濕度;小糯米走訪周邊村落,收集到二十三種傳統麵食做法——從赫哲族的"塔拉哈"烤麵餅,到鄂倫春族的蕎麥蒸餃,每一種都承載著瀕臨消逝的記憶。
    然而,阻力接踵而至。某農業集團宣稱老品種小麥"產量低、易染病",在媒體上大肆鼓吹機械化種植的優越性。沈千顏沒有反駁,而是帶著團隊在試驗田裏搭起透明大棚。直播鏡頭下,她親自用石磨研磨"鐵鈴鐺"麥粒,雪白的麵粉如瀑布傾瀉,蒸出的饅頭掰開時竟能拉出細密的蜂窩絲。彈幕瞬間沸騰:"這才是記憶裏的麥香!"
    轉機出現在一場國際糧農會議上。沈千顏帶著新培育的"古法改良麥種"登台,這種融合現代抗病基因與傳統風味的小麥,畝產比老品種提高三成,磨出的麵粉卻保留著獨特的麥香。法國麵包師當場用新麥製作法棍,酥脆的外殼裂開時,濃鬱的穀物香氣讓在場專家紛紛動容。會後,全球二十七個國家的農場主發來合作請求。
    與此同時,龍鳳胎發起"麥香萬裏行"活動。他們駕駛改裝的麵包車,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的軌跡,從敦煌的駱駝商隊驛站,到意大利的羅馬鬥獸場,一路教當地人用老品種小麥製作特色麵食。在伊朗的巴紮集市,小糯米用新疆饢坑烤製意式佛卡夏;在希臘的聖托裏尼,承淵將老麵發酵法融入當地皮塔餅。這些畫麵通過短視頻平台傳播,掀起全球"返璞歸真"的飲食熱潮。
    最動人的故事發生在內蒙古草原。一位蒙古族阿媽帶著祖傳的奶皮饅頭配方找到沈千顏,這種用發酵的馬奶和麵,再鋪上新鮮奶皮蒸製的麵食,曾是遊牧民族遷徙路上的能量來源。沈千顏將其改良成便攜包裝,推出"草原記憶"係列點心,銷售額的10定向用於保護當地草場。
    一年後,首屆"世界麥作文化節"在北大荒開幕。金色的麥浪中,來自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種下象征友誼的麥種。日本的傳統製麵師展示"刀削麵"技藝,俄羅斯的麵包師傅現場烤製大列巴,中國的麵點大師則表演"龍須拉麵"——一根麵能穿針引線,細若發絲。沈千顏站在巨型聯合收割機改裝的舞台上,舉起沉甸甸的麥穗:"這些麥芒上凝結的,是人類文明共同的根係。"
    暮色降臨,沈千顏漫步在試驗田埂。《萬宴譜》自動翻開,空白頁浮現出淡金色的字跡:"麥浪翻湧疊星霜,食語呢喃寄山河;當土地的饋贈重回餐桌,每個日子都有了踏實的分量。"遠處,"顏宴號"列車滿載著新麥種駛向遠方,汽笛聲驚起一群候鳥,它們振翅的聲音,與風吹麥浪的沙沙聲交織成一曲永恒的生命讚歌。
    喜歡替嫁後被植物人老公寵上天請大家收藏:()替嫁後被植物人老公寵上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