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上海的興起

字數:3360   加入書籤

A+A-


    中英談判之時,侵華英軍總司令璞鼎查曾經要求開放鴉片貿易,主張鴉片貿易同其他商品一樣納稅後公開經營銷售。也就是說,英國希望鴉片貿易合法化。
    這是英國早就有的希望,在議定《南京條約》之前,巴麥尊訓令璞鼎查,要他基於中英兩國間維持永久諒解的觀點上,使中國政府把鴉片貿易置於正常化、合法化的地位。
    並期望他利用適當機會,促使耆英奏請道光帝改變禁煙政策,使鴉片以正常稅餉、正規貿易從而合法化。
    但道光帝對鴉片貿易不鬆口,談判代表耆英也不敢擅作主張。因而,對鴉片問題隻字不提,所以條約上也沒有顯示。
    況且鴉片貿易畢竟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在兩個國家的正式條約文本上大談鴉片,當然也會給英國抹黑。
    在鴉片貿易上的絕口不提不代表清朝達到了禁絕鴉片的目的,反而是進入了一種不可言的境地。
    鴉片貿易反而形成了一種公開的走私,清朝的官員都知道明哲保身,不會因為製止鴉片走私而引發新的一次中英衝突,良心上過不去的隻能用視而不見,而還有更多的人一直在鴉片走私上牟利。
    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南京條約》並未公開,無論是鴉片商人還是官員,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此時,李九章還沒有煩到鴉片這件事情上來,但十三行衰落讓他對沈雲峰又有了新的認識。
    他沒想到沈雲峰對局勢把握的如此精準,一個蠻夷能有如此眼光,給他開蒙的那個人肯定很厲害。
    當然,李九章根本想不到所謂開蒙的流浪人是個虛構的人物,誰也想不到一個活生生當下的人是來自後世的。
    簽訂《南京條約》後,由於“廣東之富揚名於天下”,又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首當其衝成為清政府的榨取對象。
    道光帝決定讓十三行商人就地籌款作戰爭賠款,此舉令不少行商紛紛破產。
    廣東官府傳令行商伍紹榮等人,要求追索300萬銀元,限全體行商六日內全數交清。
    這次賠款,十三行中的巨富怡和行伍紹榮被勒繳100萬銀元,行商公所認繳134萬元,其他行商攤派66萬銀元。
    此外,《南京條約》中規定,廣州行商不得壟斷貿易,開放五口對外通商,這個條約最終為十三行的特權畫上了句號。
    廣州不再是唯一開放的口岸,行商已也無法管理對外貿易。
    十三行的落幕是曆史的進程,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城市的衰落不僅僅因為十三行,主要原因而是廣東人對英國人的抵製。
    在《南京條約》簽訂後三個多月,1842年12月初發生了廣東民眾包圍“夷樓”並火燒夷樓的事件。
    有一批登岸的英國水手行為蠻橫,惹動公憤,群眾自動集合起來造成了這場事件。
    在這次事件發生前幾天,城裏的明倫堂貼出了一個《全粵義士義民公檄》,檄文認為跟英國侵略者議和是靠不住的,號召民眾根據皇帝關於要求“團練自衛”的諭令組織起來準備進行反英鬥爭。
    幾個知識分子和紳士起草了這檄文並且把它印刷散發。曾有上千的人聚集在明倫堂議論這事情。這對於激發群眾中的反英情緒顯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個檄文所依據的是在戰爭期間的上諭。兩廣總督祁貢和廣東巡撫梁寶常立即在明倫堂貼出布告,禁止“聚眾滋擾”,表示要嚴懲敢於破壞和局的暴亂行為。
    他們認為:“皇上已準英夷就撫,照舊通商,我官紳士民當欽仰聖衷懷柔之至意,中外一體,方為孝子忠臣。”所以官方態度是很明確的。
    在火燒夷樓事件發生後,他們殺了十個被認為禍首的人,不久後,又經過朝廷批準,嚴懲了起草和散發明倫堂檄文的監生錢江等數人。
    在允許英國人進城自由居住一事上,由於中英文條約文本各自表述不同,廣東官員和英國人各解釋一套,在法理上也開始扯皮。
    鴉片戰爭雖從廣州開始,廣東人生性彪悍,開放較早,並不懼怕洋人,相反對英國人有著仇恨情緒。
    不但對抗,而且抵製洋貨。讓英國人不得不漸漸放棄廣州作為主要通商口岸,向北轉移。
    福建人相比廣東人更為彪悍,廈門抵製洋人的情緒也高漲,最後,英國人選擇了上海作為了主要的通商口岸。
    這就造成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外向型商業中心從廣州轉移到上海,促進了上海和香港這個中轉地的繁榮。
    “興城號”在廣州的生意並沒有收到這種經濟轉移的影響,因為商品的獨有性和稀缺,市場遠遠不得飽和。
    貨物雖然貌不驚人,但是日進鬥金,這讓李九章和周玉岫狂喜。
    但他們也深深清楚,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瑤寨的生產能力之上。所以,沈雲峰雖然頂了一個蠻夷的身份,但在李九章和周玉岫的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很高了。
    一年的時間還不到,沈雲峰已經成為防城縣衙的貴客,雖然穿著一身瑤人的服裝,但進出時,沒人敢輕視他,都知道李九章對這個蠻夷十分看重。
    沈雲峰進出防城縣城沒有選擇穿漢人的服裝,因為穿漢人的服裝就意味著要蓄辮子,作為一個後世的現代人,這無法接受。
    他寧願偶爾纏頭穿瑤人的服裝,也不願穿長衫短襟蓄辮子。
    與李九章和周玉岫、崔永祿等人見麵的增多,獲悉外麵的消息也增多了,也可以堂而皇之的發表一些意見了。
    在李九章和崔永祿談到廣州現在的情況時候,沈雲峰就建議“興城號”要北上,要去上海開拓商業版圖。
    他估摸著到明年,“豐南號”的生產能力還能提升,就可以支撐“興城號”北上。
    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通商口岸對貨物種類的不限製,遲早西方工業會發現這一商品的高利潤。
    產品仿製非常容易,幾年之後肯定會銷售到中國,甚至在中國建立工廠,桅燈獨霸市場的窗口期會越來越短,必須要提前占領市場。
    喜歡十萬大山:1840請大家收藏:()十萬大山:184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