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華人勞工悲慘史

字數:2883   加入書籤

A+A-


    管越和田妞走到一起,沈雲彤覺得挺滿意,田妞確實不太好找對象,在“豐南號”這片區域裏,能配的上董事身份的人家確實不多。沈雲彤一直寄希望於田妞在豐南大學找個老師,這樣也比較般配。
    沈雲峰也覺得挺好,這兩個孩子在一起,無論作為男方還是女方的長輩,他都很滿意。
    唯一皺著眉頭的就是田虎這個爹了,大概女兒戀愛,每個當爹的都是這種微妙的心情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管越以後是要接班沈雲峰的,身上擔子比較重,田虎更希望女兒找個單純點的老師或者醫生,快樂單純一生。
    不過,都是後世穿越來的,在兒女戀愛婚姻上基本都是不太幹涉的理念,雖然覺得有些缺憾,但不會說出來。
    不打仗的時光總是快樂的,和家人團聚,幾個老友吹吹牛逼喝點小酒,再去船廠和研發基地轉轉,帶著粉雕玉琢的女兒珍珍玩玩,耐心的等著毓海度過叛逆期。
    除了不能拿手機刷抖音、打幾把遊戲之外,好像穿越後的中年生活也並不差很多,更何況,穿越後還有兩個老婆!不,對中老年來說,這不是加分項。
    船廠春節也就放假六天,初六就開始趕工。四艘3000噸的柴油機鋼鐵艦要趕製出來交給東海艦隊。
    現在東海艦隊成了最前線,不僅要守衛台灣、琉球群島,馬上還要北上支援北洋水師,下一步還要做好奪取夏威夷的戰爭準備。
    所以,不僅這四艘歸東海艦隊,下一批四艘依然是東海艦隊的。
    南洋現在不說是四海升平吧,但英法葡聯軍被擊敗後的震懾依然存在,歐洲列強除了荷蘭人在婆羅洲一塊有點軍艦之外,其他國家的艦隊基本不過馬六甲海峽,防止莫名其妙的遇上海盜失蹤。
    歐洲商船則是繼續著東方航線,商業的規則也非常清楚,隻要不走私鴉片,買賣隨市場。而且隨著中國市場的複蘇,購買力增強,一些西方的奢侈品現在也有了一定的市場,比如鋼琴和鍾表。
    一時間的風平浪靜不代表世界向和平轉變,對利益的追逐始終是商人的本性,一旦商業進入平穩期,航海時代探險式的暴利不見了,資本就會推動政治和軍事來尋找新的暴利。
    此時,兩項經濟作物進入了殖民者的視線,一項是煙葉,一項是橡膠樹。種植業的暴利源於香料、茶葉以及樟腦、桐油這些。但隨著時間的轉移,這些暴利農產品最後都被殖民者或者種植者擴大種植麵積拉低的利潤。
    由人們新需求引起的煙葉種植和二次工業革命對橡膠的需求引發了又一輪種植業的暴利。當然,這種暴利是建立在土地廉價和勞工廉價之上的。
    由於奴隸貿易的廢止,殖民者將目光轉向人口眾多的中國南方。
    從1864年起﹐荷屬蘇門答臘需要華工種植煙葉﹑開發錫礦﹐每年約自新加坡轉販一萬六千名﹐引起英國殖民當局的幹預。
    1877年﹐英殖民當局決定在新加坡設立華民政務公司﹐控製“豬仔”販賣﹐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同時防止荷屬蘇門答臘的轉販。荷蘭殖民當局不得不轉向中國﹐從“豬仔”的源地汕頭和香港直接設館招募。汕頭所設“元興洋行”﹐專門拐販“豬仔”供應蘇門答臘島﹐由德商好時洋行包攬承運。從1888年到1931年共拐去三十多萬人﹐連同過去從新加坡轉販的人數﹐共約六十萬人。
    蘇門答臘島東部地區“豬仔”年均死亡率為50。無數的“豬仔”為這些殖民地的種植園﹑礦山及各項生產事業的開發和當地的經濟繁榮付出了血汗和生命的代價。估計從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去東南亞的華工累計在一千萬人以上。
    從1845年到1875年被掠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契約苦力不下五十萬人。其中古巴和秘魯分別為十四萬三千和十二萬人。絕大多數是從澳門掠去的。
    古巴和秘魯原來都是西班牙殖民地﹐以虐待華工著稱於世。清政府在19世紀80年代﹐曾先後派人赴古巴和秘魯進行調查。在名為《古巴華工事務各節》的報告中附有一千六百名苦力的控訴﹐詳述苦力身受和目睹雇主殘酷淩虐的事實。報告公布後﹐舉世震驚。
    “賒單工”專指從香港販往舊金山的欠債華工。1849年﹐上海英商祥盛洋行掠買二百名契約苦力﹐裝美國船“亞馬森”號運往舊金山﹐每人的船票﹑夥食和雜費共一百二十五元﹐由祥盛墊付﹐簽訂契約到美做工﹐按月在工資內扣還。
    1850~1851年﹐香港開始拐販欠債華工到舊金山。為了監督華工履行契約﹐收回墊款本息﹐安排華工勞動﹐在舊金山的廣東各屬同鄉會(即會館)很快成為聯係業務﹑控製華工的機構。“賒單工”幾乎全是從香港輸往美國的。
    拐匪以暴力強迫華工見官誑稱“自願”﹑“自費”出國﹐取得美國領事簽證﹐打著“自由旅客”招牌﹐前往美國。1855年香港英國當局別有用心地炮製了一個“中國乘客法案”﹐裝出要改善華工待遇的樣子,先到舊金山會館報到﹐隨即在包工頭帶領和監督下﹐編隊到指定工地勞動。美國雇主付給華工的工資,僅及白人工資的半數,而且全部交給會館頭人,頭人除克扣和勒索墊款本息外﹐還從生活消費以及誘煙﹑誘賭等方麵剝削華工。
    19世紀中期﹐美國從事運載華工的航運業得到十倍的暴利。從香港到舊金山的航運成本每人隻需五元﹐而票價卻在五十元以上。專門載運華工的“太平洋郵船公司”﹐每年還從政府領取五百萬美元的津貼。這家輪船公司同華商會館訂有口頭協議﹐華工乘船回國﹐必須持有會館的證明﹐否則不售船票。
    美國修建從東到西﹑橫貫美國全境的中央太平洋鐵路時,因工程險阻,勞工短缺,曾同中國簽訂招募華工的條約。數以萬計的華工在築路中犧牲了生命﹐可是在這條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劃時代作用的鐵路建成後﹐慶祝通車典禮﹐卻不讓華工參加﹐並把他們全部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