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南北戰爭結束

字數:4168   加入書籤

A+A-


    外西北大局已經初定,沈雲峰的注意力轉移到婆羅洲。蘭芳共和國這些年接收的華人下南洋的越來越多,土地已經不夠用了,糧食也越來越緊張,急需擴張。
    文萊國賽福鼎二世還想在將王位交給兒子之前再奪回一些失地,也有擴張的想法。
    三方意見統一之後,田虎從陸上安保隊抽了1萬名新兵送到婆羅洲換上蘭芳國和文萊國的衣服去練兵。
    “豐南號”的蒸汽機炮艦已經悉數分配給兩國,加上兩國自己製造的蒸汽機炮艦,兩國海軍聯合起來在婆羅洲應該說是所向披靡了。
    文萊選擇入侵的是在婆羅洲東部與沙巴地區相連的布倫幹蘇丹國,蘭芳共和國選擇入侵的是東婆羅洲南部的丹戎布拉,這兩個地方都被荷蘭人所控製,雖然都有自己的政權,其實都是傀儡。
    荷蘭人自然不甘心自己口中的肥肉被當地小國奪走,按照荷蘭人的策略開始在背後提供軍事物資,開展軍事指導。
    這是幾十年來,荷蘭人在婆羅洲慣有的操作,利用土著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少量人力投入掌控婆羅洲的局勢。
    但這一招明顯在文萊國和蘭芳國這裏失靈了,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可以說在婆羅洲這一帶是最強的,更不用說背後隱藏著“豐南號”這樣的怪物。
    布倫幹蘇丹國和丹戎布拉的攻占在軍事上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消化起來還是很難的。婆羅洲部落林立,習慣是誰當國王不要緊,但是部落的事情你不要管。
    顯然,改革之後的文萊國和蘭芳國,無論是君主製還是共和製都不會放任這種部落地方勢力了。打下兩國之後,還要花費大量精力清剿這些反抗的部落。而這些部落利用山地的地形,也不是那麽好清剿的,往往費力找去,人去樓空,你一走,他們就回來了。
    沈雲峰也希望兩國瓜分東婆羅洲的步伐不要太快,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美洲的地盤都在極速縮水,所以不要太為劇烈,會導致這些列強們抱團,再次集合武力來掃蕩亞洲。
    但是遠景目標還是要以華人在南洋的新興國家將西方殖民者趕出去,將華人圈的地域做大。
    博弈的核心依然是在科技水平與工業化程度,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糧食安全。
    軍事隻是表象,但是軍事決定著資源的分配,這是不變的邏輯。
    華人國家的科技與工業化是被“豐南號”硬生生的推起來的,基礎其實十分薄弱,薄弱的原因就是教育的普及和人才成長需要時間。
    但時不我待,一方麵促進華人國家發展教育業的同時,依然要硬推工業化水平。
    “豐南號”的盈利也要從簡單的工業品輸出向資本和知識產權輸出轉變,目前來說,知識產權保護還沒有一套體係,但是“豐南號”依然推動在香港成立“國際專利局”和“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的雛形。
    知識產權的交易將先從國與國之間開始,將授權方主要是豐南號)與被授權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被授權國就有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動性。
    在現代法律尚且不完善的年代,隻能先大致建立一個規則。第一項拿來作為試驗品的就是後裝步槍的專利開始授權華人國家開始生產。
    鑒於英美法等國槍械技術的進步,後裝步槍的技術再捂在手上就被動了,不如授權這些國家自己生產,“豐南號”暫時控製住無煙火藥的技術。
    沈雲峰並不想再擴大普通槍械的生產能力,陸上“安保隊”的兵力規模控製在十萬左右,普通槍械需求就這麽大而已。將一批經驗豐富的技師要從生產轉到研發更先進的槍械上來。
    柴油機技術的輸出,沈雲峰還在猶豫,後世第一輛汽車到1886年才問世,還有一段時間。
    發電技術,沈雲峰倒是沒有藏私,很快也就授權出去,電力是很多發明的源頭,包括未來的魂鬥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去奇思妙想。包括小型發電機和電機。
    既然電風扇已經作為民用產品發售,電機也沒必要藏著掖著了。包括開始在大城市建立電話局,原始的弱電技術也等於外流了。
    美國的“南北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衝突,更是一場關於道德、關於人性的深刻拷問,它以鮮血為墨,重塑了美國的政治版圖、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為這個國家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印記,也為未來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戰爭結束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奴隸製的完全廢除。南方種植園主堅決反對,但奴隸製像身體裏的毒瘤一樣嚴重。雖然北方有人強烈反對奴隸製,但要徹底消滅它,必須經曆一場激烈的變革。《解放宣言》就像一道閃電,打破了奴隸們頭頂的黑暗,幾乎是以宣布的形式,預告了奴隸製的終結。
    最終,美國通過了第13條憲法修正案,這標誌著奴隸製在法律上被徹底廢除。這一舉措不僅僅結束了奴隸製,還代表了美國社會在道德和倫理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對人權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這也導致了種族關係的複雜性不斷演變。
    南北戰爭改變了美國的政治格局,最明顯的是聯邦政府權力的增強。在戰爭時期,為了解決危機,林肯總統實施了多項非傳統手段,大幅增加了聯邦政府的權限。戰爭結束後,聯邦政府利用重建南方的機會,通過多項法律和憲法修正案,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地位。這種權力分配的改變對美國政治體係產生了長期影響。
    聯邦政府現已不再隻是協調各州的機構,它變成了一個有權力的中央政府,能好好保持國家的團結並推動社會發展。然而,聯邦權力的增大也帶來了州權和聯邦權如何保持平衡的長期討論。
    在南北戰爭前,美國的州享有不少自主權,而聯邦政府的權力較小。但隨著戰爭的爆發,聯邦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來對付南方的反叛。包括稅收、征兵、軍事指揮在內的多項措施,都顯示出聯邦對州的控製力增強。戰後,如何再次調整州與聯邦之間的權力平衡,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盡管各州還保持了一些獨立性,但聯邦政府的權力變得更強,它在國家大事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這種變化對美國政治的未來有很大影響。除了政府權力的變化,南北戰爭也帶來了美國現代兩黨製的發展。
    美國戰後的政治中,這種派係分野一直持續,並對眾多後續政策和選舉產生了作用。如今,共和黨和民主黨還是美國政治的主要派別,它們的政治立場和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南北戰爭的影響。
    南北戰爭促進了美國工業化。為了應對戰事,北方州的工業產出大幅增長。軍工、鐵路、製造等行業因此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機。
    許多新科技和新工具被引入製造中,北方工業效率顯著提升。這場衝突給北方帶來豐厚經濟收益,同時為美國將來的工業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此外,南北戰爭推動了軍事科技的進步和應用。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很多新武器,像更猛烈的火炮、更堅固的鐵甲艦和射得更遠的步槍。同時,還出現了新的戰鬥方式,比如壕溝戰和遊擊戰。
    軍事科技的革新不僅改寫了戰鬥模式,還對未來軍事進步有著重大影響。
    南北戰爭不僅影響了政治和經濟,還在社會上造成了重大變化。在戰爭時期,眾多女性離開了家,投身於戰爭的後勤支持工作,如照顧傷員、製作軍用品等。這些經曆讓女性地位上升,為婦女權利運動打下了基礎。同時,戰爭也增強了美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
    經過戰爭,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不隻是某個州的居民,更是整個美國的公民。國家忠誠與自豪感在戰爭中大幅增強。南北戰爭實際上幫助美國人民建立了更強的民族認同。
    戰後的美國,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體製,國家認同感增強,軍事推動工業化巨大發展,南方州給予了北方工業的市場,這些都是戰後美國經濟騰飛的良好基礎,但是還有一個重要條件被“豐南號”對曆史亂入擾動了。
    這個條件就是西部提供的市場、土地和礦產資源,以及西部開發帶來的大量歐洲移民。
    美國的崛起之路等於被“豐南號”狠狠一鐵鎬砸在腰上。但美國人要打通到太平洋通道的決心沒有拋棄,在戰爭結束後,美國聯邦強化了對南方州的統治,解決了奴隸製度問題,經濟有所複蘇後,決定進攻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