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開始山西移民
字數:3046 加入書籤
這封電報讓奕欣頓時坐不住了,他知道沈雲峰一向愛惜人命,他提出以殺救人,那肯定後果是不可預料的糟糕。
於是立刻召開朝會討論人口遷移問題,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後麵幾年會發生大旱,自然很多官員都反對,畢竟遷移這麽多人是一件極大的工程,甚至有人抨擊鎮南王為了填補安南的人口,故意做此玄虛之舉。
沈雲峰料定此舉突兀,比如很難推動,憑借“豐南號”力量根本無法實現,所以,不僅僅是去電報給了奕欣。還專門發了電報給同治,動用了隱秘手段,將消息傳遞給慈禧,請慈禧相助。
雖然眾多人員反對,但在同治小皇帝和慈禧的助力下,奕欣強力推動,讓人口遷徙一事在朝會上敲定。
戶部、刑部、兵部都派出侍郎一級的官員參與到大遷移之中。朝廷先期撥款100萬金元。
首先是清空山西、山東以及直隸、河南四省的監牢,所有人犯均分送外西北和安南,然後是孤兒和流浪乞討人員,也是按照直隸、山東上船送欽州,山西河南送外西北。
然後開始強製征兵,從山西征兵十萬到外西北,家屬可以隨遷。山東、河南、直隸各征兵五萬,到江浙、東北和廣東。
“豐南號”也要求“惠農公司”放棄大致劃定的數省範圍,把技術力量放到周邊提高糧食產量去。
“惠農公司”的撤退,讓很多人開始警醒,特別是在鄉紳層麵,這群人是最頑固的,他們的資產都在本地,輕易是不會離開的,即使出現荒年,他們儲存的糧食也能保住一家老小。
但是他們也會算賬,開始辭退一些長工,收縮開支,加大糧食的儲存。
第一波遷移人口比較容易,第二波就開始抵製了,但是朝廷和督撫衙門給各州縣都下了任務,於是就進入了強製遷移的階段,外地流入的小家小戶自然強行遷移,宗族大戶衙門則攤派指標。
凡是反抗的,一律下大牢,下了大牢也是發配出去。遇到武力抗拒的,一律斬首。
即便如此,到了八月,也隻完成進度30。
在這件事情上,“豐南號”也隻能出運力和出一些錢,畢竟這幾省都在北方,鞭長莫及,沈雲峰等人也隻能盡人事看天意了。
安南投降的士兵最後願意繼續留在軍隊服役的將近有五萬人,這是因為得知“豐南號”安保隊的工資收入高。
“豐南號”進行了甄選之後,留下了四萬五千人左右,這些人一部分放在了粵西,一部分替換了海外駐紮的安保隊員,留在原安南境內的按照比例為二成比例,因為這些本地士兵對地形、風俗和語言熟悉,有利於溝通和作戰。
這一番整編,再從遷移過來的人員中征召了一部分,陸上安保隊總人數已經達到了19萬人。
將安保隊兵力提高到這麽多,也是無奈之舉。“豐南號”吞並安南後有了漫長的邊界線,必須要有軍隊鎮守,尤其柬埔寨有法軍,緬甸有英軍,可以說是環伺周圍。
此時,“豐南號”已經全麵停止糧食出海,對於蘭芳國和文萊國的糧食缺口,要求他們從泰國等地購入。
貨船沒有空等貨物的,從北方運送遷移人口來了之後,立即轉載糧食北上。戶部則在青島、天津等地接收糧食,分散到各府糧庫,盡可能保證這四省糧庫都裝滿。
當官府動刀了,“惠農公司“徹底退出山西、河南等四省,有些將信將疑的人開始投親靠友去了,與其被官府遷移到不願意去的極北極南之地,不如自己找個有親友的地方投靠。
此番大動幹戈,若是北方沒有按曆史上記載出現清末大旱,沈雲峰的名譽估計徹底毀了。
中國正在翻江倒海的進行人口大遷徙,忙的不亦樂乎,列強經過幾個月的談判拉扯,終於將圍攻中國的兵力部署談好。
日本出兵2萬,此時日本的海軍剛剛起步,並沒有軍艦可以參戰,隻能自顧自,用小型軍艦和運兵船負責進攻山東。但是日本可以提供基地給列強的軍艦,這是日本在談判桌上的優勢。
沙俄出兵20萬,單獨在外西北進攻,他的利益與他國不牽扯,所以沙俄在談判桌上最為獨立。但沙俄希望列強在南方進攻中國,能牽扯中國內地支援外西北的精力。至於外東北,沙俄打的算盤更精明,他要等南方取得勝利後,已經開始殖民中國,他再以極小的代價拿下外東北。
遠征中國的海上主力還是英法兩國,其餘的幾國也就能湊出二十來艘不同時代的戰列艦,再加上各自國家的運兵船。
陸戰士兵,英國出11萬,法國出7萬,美國出5萬,意大利出1萬,西班牙出2萬,荷蘭出2萬,葡萄牙出5千。加上日本的2萬,沿海預備登陸作戰的總兵力達到31萬5千人。
其中美國5萬士兵先期運送到日本,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出發,也負責對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作戰。合計9萬軍隊主攻山東半島、上海和寧波等地。英國的太平洋艦隊和西班牙的艦隊負責海上的進攻和掩護。
英國從緬甸安排2萬軍隊進攻中國雲南。法國人出動5萬軍隊和意大利1萬軍隊從柬埔寨進攻原安南,牽扯豐南號的軍隊。
英軍9萬人,法軍2萬人,荷蘭2萬人加上葡萄牙5千人,進攻南方沿海的香港、汕尾、汕頭等地,吸取上次教訓,不輕易深入,在海邊城市站穩腳跟,連線成片再說。
另外,英國在緬甸殖民地的當地軍隊約2萬人作為後備軍,法國在柬埔寨的當地軍隊組織1萬人作為後備軍。東印度公司的兵力隨時根據戰局再進行調用。
此次英法投入之大,已經實際上超過了克裏米亞戰爭,遠征中國的費用遠遠要高於在黑海作戰。
但是兩次遠征失敗,兩次贖回俘虜的軍隊,等於恥辱寫在了英法兩國的臉上,所以,即使談判中兩國在派遣軍艦和兵力上是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但最終他們還是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