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東部被入侵

字數:3010   加入書籤

A+A-


    英軍從雲南入侵的情報傳送到京師和粵西,京師下令從四川調兵6000兵力支援雲南,從貴州調兵4000支援雲南,廣西調兵3000支援雲南。
    沈雲峰下令駐紮在南部省安南)北部的安保隊十一師出動5000人兵力從紅河北上協助清軍殲滅入侵雲南的英軍。
    大衛沒有拿下保山,也沒有去拿兵力去突破,而是穩打穩紮占據了怒江以西的地盤,建立防禦工事,靜待增援的清軍。
    從各路增援的清軍陸續到達保山和臨滄,大衛每天都派出偵察兵搜集清軍的增援情況,和清軍的幾次小規模的交手後,大衛很有信心,自己的這2萬人軍隊足以對付清軍45萬人。
    耐心的等待了20天之後,大衛將清軍增援情況安排人星夜送往了後方的緬甸。
    這份情報又很快從緬甸送往了加爾各答和磅遜。法軍柬埔寨戰區的陸軍總司令皮埃爾拿到英軍從雲南送來的情報,看過之後,他知道柬埔寨這邊該按照計劃行動了。
    柬埔寨與南部省安南)之間的邊境線並沒有天然的防線,而是平原、濕地、河流加上叢林,由於前期的準備,法軍和“豐南號”彼此都在靠近邊境線的位置構築了大量的工事作為軍事屏障。
    “豐南號”目前在南部省安南)駐軍約在6萬人左右,但南部與柬埔寨的邊境線隻有2萬人,漫長的海岸線需要布置不少駐軍點,好在越南的東西狹窄,東部沿海駐軍要趕到西部邊境線支援也快。
    不過北部駐紮了2萬多人,主要還是因為防止英軍從緬甸、老撾進入南部省。
    安南北部與老撾交界的會芬高原,仿佛是搭在安南脖子上是一把利刃,形成了地理上的戰略優勢。這片廣達一萬平方公裏的玄武岩台地,位於老撾國土北部,它的南麵是川壙高原,平均海拔在1200多米,部分地區的海拔在2000米左右。
    會芬高原麵積約1.6萬平方公裏,與黃蓮山緊鄰,高原頂部平闊如巨桌,東側以長山山脈為脊,與安南西原高原緊鄰,東側俯瞰紅河平原。
    在地緣的棋盤上,會芬高原其坐標精準落於安南河內以南的窄處走向,僅50公裏的“蜂腰”地帶,使河內暴露在了會芬高原的俯視之下。一旦力量在此集結東進,百公裏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兵臨城下,令河內與胡誌明市首尾難顧,這是安南狹長版圖揮之不去的夢魘。
    現在,英軍已經從緬甸進入雲南,更是在南部省安南)北部形成了軍事壓力,所以,北部的安保隊駐軍一般情況是不會調動。
    法軍在柬埔寨有5萬兵力,加上意大利的1萬兵力,在兵力總數上占據了優勢。
    不過,法軍和“豐南號”交過手,總司令皮埃爾知道陸軍的武器在“豐南號”麵前不占優勢,所以,皮埃爾並沒有采取大規模進攻的戰術,而是依靠兵力數量的優勢在整個邊境線上將戰線拉長,多點試探。
    英法連續從兩個方向進犯中國,而且選擇在以前從未嚐試過的西南地區,這讓“豐南號”和清廷的決策者都有點納悶,有點搞不清英法兩國的戰略意圖。
    目前來說,“豐南號”並沒有將柬埔寨納入自己版圖的計劃,也就不會調集重兵去衝擊法軍的陣線進入柬埔寨,也是試探的回擊,隻要法軍沒有占領南部省領土即可。
    為了防止戰場形勢的變化,沈雲峰還是指示從粵西再調1萬安保隊進入南部省南邊,加強防守,同時做好海岸線岸防。
    這也是占據更多土地帶來的麻煩,漫長的海岸線需要大量的軍隊進行防守。南洋艦隊也進入了備戰狀態,按照以往英法的習慣,陸戰必然伴隨著海戰。
    柬埔寨這邊持續了十來天也沒有什麽大的變化,法軍的進攻一直都是零星的。雲南的戰場也沒有大的變化,雲南的地形天然對入侵者是一種阻礙,但對守衛者來說,怒江和連綿的高山也是收複被侵占地區的阻礙。
    此時已經是1874年的2月了,就在沈雲峰準備下令嚐試用飛機飛越怒江對占領德宏和騰衝一帶的英軍進行轟炸時,列強對中國東部地區的侵略開始了。
    日本作為列強的侵略跳板這是出乎意料的,英法等列強的侵略線路曆史上都是從中國南部通過艦隊沿著海岸線北上,等到達北方的時候,也都有一些防備了。
    但這次出乎了所有中國當權者的意料,先是日本人突如其來的進攻青島和日照,位於渤海灣的北洋艦隊還沒有反應過來,日本軍隊已經完成了登陸。
    西班牙的艦隊則將自己的軍隊送到了舟山,在軍艦的掩護下,很快占領了舟山和寧波。
    美軍對上海的登陸戰受到了阻礙,因為以湘軍為主體的新軍主要駐紮在上海周邊,美軍於是轉換了登陸地點,分別在如東和嘉興一帶登陸。
    作為運輸力量的西班牙艦隊和日本、美國的運兵船,在達到登陸軍事目的後,並沒有戀戰,要在這裏迎接一場海戰,而是迅速回撤到日本。
    等到北洋艦隊和“豐南號”太平洋艦隊在台灣島和琉球島的軍艦趕過來之後,已經找不到海上的艦隊了。
    兩支艦隊並沒有足夠的陸軍能夠登陸作戰,隻能從海上進行封鎖。陸上的戰場還隻能依靠清廷調兵進行戰鬥。
    清廷在東部的軍隊並不算多,大約5萬人左右,主要還是以湘軍為主體改編的新軍。主要在上海、杭州一帶駐防,其餘沿海地帶和山東半島都是綠營駐防,總兵力也不過1萬餘人。
    清廷立刻從直隸調集一萬新軍趕往山東半島迎戰日本軍隊,從安徽、福建等地調集1萬綠營向寧波進軍。
    從江西湖北等地組織1萬綠營順著揚子江乘船南下支援上海等地。
    這一次的突襲,讓侵略者在陸地上站穩了腳跟,而清軍除了新軍能夠和列強的軍隊抗衡之外,綠營的戰鬥力遠遠不如侵略者,東部被侵略者占據的地盤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