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大明的未來

字數:3918   加入書籤

A+A-


    離開工部時已是日影西斜,朱雄英帶著二虎策馬前往中央學府。沿途的市井喧囂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學府周邊特有的清幽氛圍。遠遠望去,中央學府那飛簷翹角的建築群在夕陽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殿下,到了。"二虎勒住韁繩,指著學府大門上新掛的匾額——"格物致知"四個鎏金大字在餘暉中熠熠生輝,這是朱雄英親筆所題。
    剛踏入大門,教導主任解縉便匆匆迎了上來。
    這位年輕的大才子如今穿著學府特製的藏青色長衫,腰間懸著塊刻有"師道尊嚴"的玉牌,顯得格外精神。
    "殿下今日怎麽得空前來?"解縉行禮道,眼角眉梢都帶著笑意。
    朱雄英拍了拍他的肩膀:
    "來看看咱們的學子們。聽說自從上次比試後,學府風氣大有改觀?"
    解縉聞言,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神色:
    "正是。如今權貴子弟與寒門學子雖不至於親如兄弟,但至少能同桌而食、同室而學了。"
    他指著遠處涼亭裏幾個正在討論的身影,"您看,那是魏國公家的三小姐和三個農家子弟,他們組了個"算學社",天天研究殿下編的《新式算術》。"
    順著解縉手指的方向,朱雄英看到幾個年輕人正圍坐在石桌前,時而激烈爭論,時而埋頭演算。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那個錦衣少女竟毫無架子地蹲在地上,用樹枝畫著奇怪的符號。
    "那是...微積分符號?"朱雄英驚訝道。
    解縉笑著點頭:"徐姑娘聰穎,已經把殿下給的《高等算學》啃了大半。
    前日還帶著幾個同窗,把學府糧倉的儲糧計算問題給解決了。"
    正說著,一陣朗朗讀書聲從東側講堂傳來。
    朱雄英示意解縉帶路,三人輕手輕腳地來到一間教室窗外。
    透過新安裝的玻璃窗,隻見三十多名學子正襟危坐,全神貫注地聽著台上先生講解。
    "..."壓強"這個概念,在治水築堤時尤為重要..."那位蓄著短須的講師正用一根鐵棒演示著,"殿下所著的《初級物理》上說..."
    朱雄英注意到,學子們的案頭上不再隻有四書五經,而是分門別類地擺著各種教材——有藍色封皮的《格物新編》,紅色封麵的《九章新術》,甚至還有幾本手抄的《海外奇談》。
    "現在學子們都明白,科舉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
    解縉低聲道,"擅長算學的可以考戶部,精通格物的可以進工部,就連農學出色的也能在太仆寺謀個職位..."
    突然,教室後排一個瘦小的學子舉手發問:
    "先生,您說水往低處流是因為重力,那為何海水不會流到地心去?"
    滿堂哄笑中,講師卻不慌不忙地取出一枚雞蛋:"問得好!這正是殿下在《初級物理》中提到的"萬有引力"..."
    朱雄英會心一笑,悄悄退開。
    轉過一道回廊,遠處操場上的喧鬧聲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隻見百餘名學子正在上體育課,有的在練習射箭,有的在比拚跑步,更有十幾個壯實的少年在摔跤場裏較勁。
    "那是新設的"武修課"。"解縉解釋道,"按殿下的意思,文武不可偏廢..."
    話未說完,場上突然爆發出一陣歡呼。
    原來是個瘦高的寒門學子在射箭比試中連勝三場,此刻正被眾人拋向空中。
    "殿下!是太孫殿下!"突然有眼尖的學子發現了朱雄英,激動地喊道。
    刹那間,整個操場都沸騰了。
    學子們爭先恐後地湧過來,卻又在距離三步遠時自發地停下,整齊地行禮問好。
    朱雄英正回應這熱情的學子們,忽然聽見身後傳來一陣整齊的腳步聲。
    回頭一看,隻見楊榮、楊溥領著十餘名學子快步走來,遠遠就躬身行禮。
    "殿下金安!"楊榮聲音清朗,雖身著粗布衣衫,卻自有一股沉穩氣度。
    他身後的楊溥則顯得更為內斂,隻是安靜地作揖,但眼神中透著聰慧的光芒。
    朱雄英目光在二人身上打量,忽然問道:
    "你們二人如今在學堂表現如何?最喜歡什麽課業?將來可有誌向?"
    他記得這兩人,上次比試中,若不是因為他們兩人,寒門學子可能就要輸了。
    就見楊榮和楊溥相視一笑。
    楊榮上前一步,拱手道:
    "回殿下,學生最愛算學。那些數字排列組合,猶如千軍萬馬聽候調遣,每每解題時便覺酣暢淋漓。"他說著眼睛發亮,手指不自覺地在地上劃了道算術符號。
    “前日跟著工部來的師傅學測量,發現治水修路都離不開算學。"他指著遠處正在修建的校舍,"若能以算學經世濟民,學生願往戶部或工部效力。"
    "哈哈哈,好個算學將軍!"朱雄英撫掌大笑。
    他轉頭看向楊溥道:“你呢?”
    楊溥則沉吟片刻,溫聲道:"學生偏愛經史典籍。尤其對刑名律例頗有興趣,常想著若能以法度治國,使百姓各得其所,方顯聖人之道。"
    “好,那你們自己要努力,新科舉馬上就開始了,你們之前的比試中表現良好,科舉是可以加分的,我看好你們!”
    朱雄英雖然看好他們,但也不能直接破格錄取他們,這對其他學子來說不公平。
    而且他們現在太年輕,也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成為朝廷的台柱。
    這時,一個瘦小的學子怯生生地問:
    "殿下,我們寒門子弟,真能入朝為官嗎?"
    朱雄英收斂笑容,正色道:
    "英雄不問出處。隻要你們勤學苦練,孤必量才而用。"說著指了指遠處的演武場,"就像那射箭,不在乎弓的貴賤,隻在乎能否中的。"
    學子們聞言,眼中都燃起希望的火光。
    楊榮、楊溥深深一揖,齊聲道:"定不負殿下期望!"
    夕陽的餘暉灑在學子們青春洋溢的臉上,朱雄英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大明——不再有門戶之見,不再有懷才不遇,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離開學府時,解縉忽然低聲道:"殿下,其實還有一事...近來有些老學究在背後非議新學,說這是"離經叛道"..."
    喜歡重生朱雄英,複活白起滅倭國請大家收藏:()重生朱雄英,複活白起滅倭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