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尋求專家幫助

字數:5473   加入書籤

A+A-


    暮春的陽光斜斜地鋪在青藤纏繞的院牆上,江淺攥著牛皮紙袋的手指微微發顫。紙袋裏裝著那幾張讓她魂牽夢繞的拓片,宣紙上的墨痕在晨光裏泛著幽藍,像是某種來自遠古的召喚。她仰頭望著 "考古文博學院" 的匾額,銅漆剝落處露出木質紋理,恍惚間與拓片上斑駁的刻痕重疊。
    推開三樓 307 室的門,檀香混著紙張的黴味撲麵而來。胡桃木書架上層層疊疊堆著線裝書,最頂層的青銅爵杯生著綠鏽,與牆壁上懸掛的甲骨文拓片遙相呼應。穿藏青色中山裝的老者正伏在案頭,放大鏡下是一張繪滿楔形符號的羊皮紙,聽見響動才摘下老花鏡,鏡片後的目光像淬了古玉的光澤。
    "江小姐?" 老者起身時中山裝的布扣發出輕響,他指著黃花梨圈椅,"坐吧,茶還熱著。" 青瓷杯裏的碧螺春舒展如蝶,江淺這才注意到他腕間戴著串刻有楔形文字的銀鐲,每個符號都與她拓片上的某個筆畫驚人相似。
    牛皮紙袋在桌麵上鋪開的瞬間,老者的指尖輕輕顫抖。他先戴上白手套,用竹尺將褶皺的拓片撫平,然後從褲兜摸出個黃銅放大鏡,鏡片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光斑。江淺看見他的眉毛漸漸擰成川字,放大鏡在幾處重疊筆畫上停留許久,忽然開口:"這些刻痕分兩次完成,你看這裏 ——" 他的鉛筆尖輕點拓片右下角,"第一道刻痕較淺,應該是初稿,第二道明顯用力,筆畫走勢變了。"
    江淺連忙翻開筆記本,鋼筆尖在 "刻痕時序" 四字下畫了著重線。這是她之前忽略的細節,拓片上的文字總讓她糾結於單字結構,卻沒想過書寫過程本身可能藏著秘密。老者忽然從書架抽出一本厚重的圖冊,翻到蘇美爾楔形文字演化史那頁,指尖在烏魯克時期的泥板照片上劃過:"你看這些祭祀用的表意符號,和這裏的曲線結構..." 他的手指移到拓片中央的某個符號,形似展翅的鷹卻多了三片尾羽,"還有古埃及聖書字的限定符號,往往出現在名詞末尾,你這些文字裏也有類似的偏旁標記。"
    茶涼了又續,窗外的玉蘭花瓣飄進窗台。老者起身從保險櫃取出個木盒,裏麵整齊碼著十幾片陶片,每片都繪著不同的符號。當他拿出一片刻有蛇形紋的陶片時,江淺差點驚呼出聲 —— 那蜿蜒的體態與拓片右下角的某個裝飾紋完全一致,而根據她之前的研究,這種蛇紋在瑪雅曆法石上代表雨季的開始。
    "三個月前在河西走廊出土的這批陶片," 老者戴上棉質手套,將陶片與拓片並置,"碳十四測定距今三千二百年,比甲骨文早五百年。你看這個符號," 他指著陶片上類似天平的圖形,"在兩河流域泥板上代表貿易,在咱們這兒的甲骨文裏," 賈 " 字的最初寫法..." 他忽然在黑板上畫出甲骨文的 "賈",上貝下貝中間貫通,"是不是和這個天平符號有同源關係?"
    江淺感覺有電流從脊椎竄起。她想起在拓片裏反複出現的 "◇" 符號,之前一直以為是裝飾紋,此刻對照老者列出的蘇美爾數字符號,赫然發現那是代表 "十" 的計數符號。更讓她震驚的是,當老者將拓片上的某行文字按三列拆分,左側符號對應古埃及的部首,中間是類似楔形文字的聲符,右側的星形符號竟與瑪雅文字的音節符高度吻合。
    "混合文字體係..." 老者用紅筆在黑板上畫了三個相交的圓圈,"不是簡單的文字借用,而是三種文明在某個節點達成了書寫係統的融合。你看這個字 ——" 他指向拓片中間的複雜符號,拆解成鳥首埃及)、折線蘇美爾)、三橫本土計數),"可能代表 " 三十隻神鳥 ",既有表形又有表數,甚至可能有表音成分。"
    暮色漫進窗戶時,老者從帆布包裏掏出個平板電腦,調出三維掃描的刻石模型。那些在拓片上模糊的筆畫,在 3d 圖像裏清晰呈現出深淺不一的刻痕,某道斜線末端的缺口,分明是石器崩裂留下的痕跡。"書寫工具是燧石刀," 老者放大某個筆畫的轉折處,"和蘇美爾用蘆葦筆壓刻不同,這裏保留著石器鑿刻的頓挫感,但筆畫結構又有蘆葦筆的流暢,說明書寫者可能同時掌握兩種技藝。"
    江淺的筆記本已經記滿五頁,鋼筆尖在 "書寫工具混用" 旁畫了好幾個驚歎號。當老者提到陶片上的蛇紋與拓片裝飾紋的關聯時,她忽然想起在敦煌文獻裏見過類似的圖騰符號,連忙翻出手機裏存的照片 —— 那是她去年在莫高窟臨摹的北魏壁畫,飛天衣袂間的纏枝紋竟與拓片邊緣的裝飾紋有相同的螺旋走向。
    "您看這個!" 她將手機屏幕推過去,老者的瞳孔微微收縮。壁畫上的螺旋紋共有七圈,而拓片底部的相同符號恰好也是七圈,這種數字的一致性在古代文明裏往往與天文曆法相關。老者忽然起身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中亞文明交流史》,翻到貴霜帝國時期的章節,指著一幅描繪商隊的浮雕:"公元前二世紀,這裏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希臘商人、波斯工匠、印度僧侶... 不同文明的書寫係統在這裏碰撞,會不會在更早的時期,就存在這樣的文字熔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夜色漸深,台燈在兩人之間投下暖黃的光暈。老者從抽屜裏拿出張泛黃的手稿,上麵是他二十年前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發現的木簡文字,那些介於隸書與佉盧文之間的符號,此刻與江淺的拓片放在一起,竟能拚出幾個完整的短句。"當年我以為是佉盧文的變體," 老者的聲音有些沙啞,"現在看來,可能都是這種混合文字體係的分支。"
    江淺忽然注意到老者辦公桌上的台曆,5 月 5 在那個日期旁畫著個小陶罐,正是她帶來的拓片上反複出現的器物圖形。"這個陶罐..." 她指著台曆,老者笑了:"今早收到的考古簡報,新疆克孜爾石窟新出土的陶甕,肩部刻的就是這個圖形,碳十四測定距今三千三百年,和你的拓片年代相近。"
    他們就著冷茶繼續分析,老者用不同顏色的便簽紙標注拓片上的三種文字成分:紅色代表埃及元素,藍色是蘇美爾,黃色是本土符號。當所有便簽貼滿整塊黑板時,一幅跨越三大文明的文字交流圖譜漸漸清晰。某個形似眼睛的符號埃及烏加特眼)旁邊,疊著蘇美爾的楔形 "看" 字,下方則是甲骨文的 "見",三種文明對 "視覺" 的詮釋在此處達成奇妙的統一。
    "最關鍵的是這個 ——" 老者用熒光筆圈住拓片最下方的一行符號,此前江淺一直以為是雜亂的刻痕,此刻在老者的拆解下,竟呈現出類似星圖的排列。對照蘇美爾的黃道十二宮圖,每個符號對應不同的星座,而星圖下方的三個重複符號,正是他們剛才分析的 "十" 字,"三十個星座?不對," 老者忽然搖頭,"蘇美爾人分黃道為十二宮,埃及人是三十六旬星,這裏三十個符號,可能是兩種體係的融合。"
    江淺的後背早已汗濕,卻渾然不覺。她忽然想起在拓片左上角的某個符號,之前誤判為破損,現在看來竟是埃及聖書字裏的 "年" 符號,旁邊的楔形符號代表 "循環",而本土符號是 "季",三者組合起來,很可能是在記錄某種跨文明的曆法周期。這個發現讓她心跳加速,立即在筆記本上畫出三者的組合示意圖。
    當校鍾敲響十下時,老者終於摘下眼鏡,揉著太陽穴笑歎:"人老了,眼神不濟咯。" 但他的語氣裏滿是興奮,就像發現了新大陸的探險家。江淺這才注意到他中山裝的第二顆紐扣扣錯了孔,袖口還沾著幾點墨跡,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像她想象中的大學者 —— 沉浸在學問裏,連時間都忘了。
    "下周去新疆的考察隊還有名額," 老者忽然從文件夾裏抽出張表格,"克孜爾新出土的陶甕需要文字比對,你的拓片說不定能解開關鍵謎題。" 江淺看著表格上的 "古文字聯合科考" 字樣,喉嚨發緊,指尖在 "申請人" 一欄輕輕摩挲。窗外的玉蘭在夜色裏散發著幽香,她忽然想起第一次看見拓片時的那個雨夜,雷電照亮石碑的瞬間,那些文字仿佛活過來一般在石麵上遊走。
    告別時老者往她手裏塞了本《古文字比較研究手冊》,扉頁上有他的簽名和日期,墨跡未幹。走到樓梯拐角,江淺忽然聽見身後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回頭看見老者舉著個布袋氣喘籲籲:"忘了給你,去年在尼尼微遺址撿的楔形文字泥板殘片,你留著比對。" 布袋裏的殘片冰涼,卻帶著穿越三千年的溫度,江淺忽然眼眶發熱,想起父親臨終前交給她拓片時的眼神 —— 那是考古學者對未知的終生癡迷,此刻在老者眼中,她又看見了同樣的光芒。
    走出學院樓時,月亮已經爬上飛簷。江淺坐在台階上翻開筆記本,熒光筆標注的重點在手機光下格外醒目。混合文字體係、三種文明要素、書寫工具混用、曆法星圖... 這些關鍵詞在她腦海裏編織成網,拓片不再是零散的符號,而是變成了一扇門,門後是那個讓三大文明書寫者共同提筆的神秘時代。
    夜風帶來遠處的琴聲,不知哪個琴房在彈《陽關三疊》。江淺摸著布袋裏的楔形殘片,忽然想起老者說的那句話:"文字是文明的基因,當三種基因在同一個符號裏交融,那背後一定有個驚天動地的故事。" 她望向夜空,獵戶座的群星正在雲層後閃爍,仿佛在呼應拓片上的星圖符號。三千年時光在今夜的對話裏折疊,那些在石碑上沉睡的文字,正在兩個相隔千年的研究者手中,漸漸舒展成文明的畫卷。
    回到宿舍已是午夜,江淺卻毫無睡意。她將拓片複印件貼在牆上,用三種顏色的便利貼重新標注每個符號。當黃色便利貼本土符號)與藍色蘇美爾)、紅色埃及)在某個字上相遇時,她忽然發現,那些看似衝突的筆畫,其實遵循著某種共同的書寫邏輯 —— 比如所有表音符號都位於右側,表意符號在左,表數符號在下,這種結構竟與後世的漢字六書有著奇妙的呼應。
    淩晨三點,她在筆記本上寫下最新的推論:這種混合文字體係可能是早期絲綢之路文明的共同書寫工具,用於商旅、宗教與天文記錄。書寫者可能是穿梭於綠洲城邦的書記員,他們融合母國文字與沿途文明的符號,創造出既保持各自特征又能相互理解的新文字。拓片上的內容,或許是某個城邦的曆法詔書,或是商隊的貨物清單,甚至可能是祭司記錄的星象預言。
    晨光初綻時,江淺趴在桌上睡著了,夢裏是三大文明的書寫者圍坐在篝火旁,用燧石刀、蘆葦筆和獸毛筆畫出共同的符號。當舍友的鬧鍾響起,她猛然驚醒,看著牆上被晨光鍍亮的拓片,忽然明白父親為何將畢生心血傾注在這塊石碑上 —— 它不僅是幾片殘破的刻痕,更是文明對話的活化石,是人類在茫茫沙漠中彼此傾聽的證據。
    收拾書包時,老者給的楔形泥板殘片從布袋滑出,落在拓片複印件旁邊。兩種不同文明的文字,在二十一世紀的晨光裏靜靜相望,就像三千年前它們在某個綠洲城邦的相遇。江淺輕輕將殘片放回布袋,心裏有個聲音越來越清晰:這個混合文字體係的秘密,或許才剛剛揭開一角,而她,有幸成為那個握著鑰匙的人。
    走出宿舍樓,江淺摸出手機,給老者發了條消息:"老師,我想申請加入新疆的科考隊。" 發送鍵按下的瞬間,春風掀起她的發絲,帶著玉蘭花的香氣,也帶著古文字的神秘,在這個清晨,向更遼闊的遠方漫延。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時砂遺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