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社會影響與公眾認知提升
字數:3620 加入書籤
鍾樓研究中心的玻璃幕牆外,記者們的閃光燈像成片的螢火蟲,在晨光中閃爍不停。江淺推開會議室的門時,麥克風的嗡鳴聲撲麵而來,她的白大褂袖口還沾著昨夜整理資料時的青銅粉末,在鏡頭前泛著細碎的光。全息投影裏,全球十七處裂縫修複前後的對比圖正在循環播放,亞馬遜雨林的衛星影像旁,擺放著楚巫青銅器的仿製品,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在鎂光燈下交織成奇妙的圖景。
“江博士,有市民擔心時空科學研究會引發新的裂縫。”《科技日報》的記者舉著錄音筆,筆杆上的校徽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您如何回應這種擔憂?” 提問聲未落,後排突然傳來相機快門的連響,某家媒體的鏡頭正對著展示台上的青銅棱鏡,棱鏡反射的光斑在記者們的臉上跳來跳去,像群調皮的精靈。
江淺的指尖在全息投影上劃出虛擬的力場邊界,那道淡藍色的弧線將五濁鎮包裹其中,邊緣標注著 “安全閾值 12 倍” 的字樣。“這就像核電站的運行。” 她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每個角落,清晰而沉穩,“我們建立了三層防護係統楚巫的‘地脈引’天然屏障,現代的量子錨定裝置,還有實時監測的預警係統。修複行動結束至今,五濁鎮的時空穩定度反而比之前提高了 17。” 她突然指向投影裏的居民采訪片段,五濁鎮的老鎮長正對著鏡頭笑,手裏的茶杯在能量場中紋絲不動,“您看,最有發言權的是生活在這裏的人。”
林野突然擠到台前,橙色工裝服的領口沾著爆米花碎屑 —— 那是今早給來訪的小學生做演示時蹭到的。他舉起手裏的 “時空模擬器”,屏幕上的虛擬裂縫在不同參數下伸縮變化。“大家可以親自試試!” 他把設備往展示台上一放,立刻有記者好奇地伸手觸碰,“調整這個滑塊改變能量輸出,裂縫會變大;轉動這個旋鈕模擬出巫儀式,裂縫就會收縮。”《都市快報》的年輕記者玩得入神,差點把咖啡灑在設備上,引來林野慌忙的撲救,“您看,科學不是神秘的魔法,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控的規律。”
張譯的古籍攤在特製的展示架上,泛黃的紙頁上覆蓋著防紫外線的玻璃罩,老教授正用激光筆指著《楚巫安全考》的插圖。那裏用朱砂畫著七個防護陣,與現代的 “時空安全區” 劃分原理完全一致。“楚巫比我們更懂風險控製。” 他的鏡片反射著玻璃罩外的閃光燈,“他們在鍾樓周圍設置的‘禁行區’,半徑恰好是能量流的最大影響範圍,與我們用計算機模擬的結果隻差 03 米。這說明從古至今,安全都是科研的第一準則。” 一位戴眼鏡的曆史學者突然舉手,兩人就 “楚巫防護術的現代價值” 展開討論,引來周圍記者們的專注傾聽。
五濁鎮的民俗博物館裏,小周正帶著參觀團看新落成的 “時空科學展”。玻璃展櫃裏,青銅鈴鐺的仿製品旁擺放著它的 3d 打印模型,旁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兩種工藝的對比視頻。“這是楚巫用的‘聲紋記錄儀’。” 她指著展櫃裏的陶塤,塤孔旁的刻度與現代音頻設備的頻率標記一一對應,“上周有位音樂老師來參觀,說要根據這些刻度創作‘時空交響曲’,讓公眾通過旋律理解能量波動。” 參觀團裏的小朋友突然指著展櫃驚呼,電子屏上的能量波形正在隨著他們的說話聲變化,像群聽話的小魚。
江淺的目光落在會議室角落的公眾留言板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便簽。“希望能去鍾樓看看真正的裝置”“想讓孩子學時空科學”“楚巫的智慧太神奇了”…… 最下麵的便簽上,有人用稚嫩的筆跡畫了個笑臉,旁邊寫著 “長大了我也要修裂縫”。她拿起筆在便簽旁畫了顆星星,筆尖的墨水在紙上暈開,像個未被探索的星係。“下周開始,我們每周三對公眾開放研究中心。” 她對著麥克風宣布,台下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設置‘觸摸展櫃’,讓大家親手感受超導材料在能量場中的變化;還有‘楚巫體驗區’,可以學簡單的能量引導手勢。”
林野突然扛著攝像機衝進會議室,鏡頭裏正播放著五濁鎮中學的 “時空科學興趣小組” 活動。畫麵裏的學生們圍在簡易裝置旁,用手機閃光燈模擬能量流,觀察感應草的葉片變化,歡呼聲透過屏幕傳出來,格外有感染力。“這是昨天拍的!” 他把攝像機往桌上一放,電池艙蓋沒扣緊,滾出來的電池在記者們的腳邊打轉,“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實驗,用放大鏡聚焦陽光代替青銅鏡陣,居然真的讓感應草的葉片轉向了。他們說要申請發明專利呢!”
張譯的古籍被小心地放進恒溫運輸箱,準備送往國家博物館參觀 “古今科技對話展”。老教授正給箱子貼標簽,上麵寫著 “楚巫典籍(複製品)—— 時空科學的源頭之一”。“展覽特意設置了‘互動解讀’環節。” 他對著前來對接的策展人說,“觀眾掃描古籍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對應的現代科研成果。比如掃描‘七星貫珠’的插圖,就會彈出北鬥導航係統的工作原理視頻。” 策展人突然指著標簽笑,“您把‘複製品’三個字寫得這麽小,是怕觀眾失望嗎?” 兩人相視而笑,空氣中彌漫著對知識傳播的期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傍晚的鍾樓廣場上,臨時搭建的舞台正在進行 “時空科學夜話”。江淺坐在觀眾中間,和大家一起聽陳教授講亞馬遜修複現場的故事。老教授的麻布長袍上還沾著雨林的泥土,他舉起青銅鈴鐺輕輕搖晃,鈴聲在廣場上回蕩,與遠處裝置的餘韻形成奇妙的共鳴。“當時能量流突然不穩,是當地的長老提醒我們調整鈴鐺的角度。” 他的聲音裏帶著感慨,“科學研究不是閉門造車,需要傾聽不同的聲音。” 觀眾席裏有人舉起手機錄像,彈幕在屏幕上滾動“原來科研這麽有趣”“為團隊點讚”“驕傲”……
林野的 “時空科普大篷車” 正在駛向周邊鄉鎮,車身上的彩繪描繪著楚巫裝置與現代實驗室的場景。他趴在車窗上,看著路邊的孩子們追著車跑,手裏揮舞著之前發放的能量檢測試紙 —— 這種特製試紙能根據周圍的時空穩定度變色,像魔法卡片。“下一站是留守兒童學校。” 他對著對講機說,聲音裏帶著興奮,“準備了簡易的棱鏡折射實驗,讓孩子們通過彩虹理解能量的傳播。” 大篷車的喇叭裏播放著小周配音的科普動畫,卡通版的青銅棱鏡正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引來路邊村民們的駐足傾聽。
江淺回到研究中心時,夜色已經籠罩了五濁鎮。玻璃幕牆外的記者們大多散去,隻剩下幾個執著的攝影師在拍鍾樓的夜景。她的目光落在辦公桌上的新郵件裏,是位退休教師發來的,說組織了老年大學的 “時空科學讀書會”,正在研讀團隊發表的通俗文章。附件裏的照片上,老人們圍著放大鏡看楚巫銘文的拓片,臉上的笑容在台燈下格外溫暖。
張譯的古籍修複台還亮著燈,老教授正給一本新發現的楚巫筆記做數字化掃描。屏幕上的文字在掃描筆的移動下逐漸清晰,與團隊的研究數據形成奇妙的呼應。“這位楚巫記載了他對‘時空本質’的思考。” 他指著屏幕上的句子,“和現在的弦理論有相通之處。” 江淺湊近細看,兩千多年前的筆跡在電子屏上泛著微光,像位老朋友在訴說未完成的探索。
廣場上的夜話還在繼續,陳教授的陶塤聲與孩子們的笑聲交織在一起,順著晚風飄向鍾樓。江淺知道,公眾對科學的認知,就像這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真誠的交流。她拿起筆,在新的科普文章提綱上寫下 “讓每個人都懂時空科學”,筆尖的墨水在紙上暈開,像顆正在擴散的種子,終將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