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實驗前的預演與問題排查

字數:3774   加入書籤

A+A-


    1967 年立冬的清晨,燕山山穀的儀式場地彌漫著霜霧,五怨器的仿製品在淡金色的晨光中泛著冷光。江淺按下指揮中心的啟動鍵,五十台量子光譜儀同時發出嗡鳴,三十名儀式執行者和守護者立刻各就各位 —— 這是大規模實驗前的第三十七次預演,也是最接近正式流程的一次全真模擬。
    張念站在金怨器旁,指尖的朱砂筆懸在隕鐵匕首上方三毫米處。按新調整的流程,她需要在周先生團隊敲響西周鎮砂爵的第三聲餘韻中落筆,這個時間差經過計算,能讓雷紋的能量傳導效率提升 11。“咚 ——” 青銅爵的第一聲轟鳴在山穀間回蕩,聲波監測儀顯示頻率穩定在 112 赫茲,與火怨器的基準頻率完美契合。但當第二聲響起時,張念突然發現朱砂筆的筆尖凝著一滴露水 —— 霜霧讓筆鋒受潮了。“停!” 她的喊聲透過通訊器傳來,筆尖的露水落在匕首上,激起一串雜亂的能量火花,“1938 年的林淑儀說過‘筆要燥,心要潤’,濕度超過 60 就得換筆。”
    陳默的能量感應貼在此時突然變紅,他盯著土怨器玉琮旁的隕鐵導管,那裏的能量流出現了 03 秒的停滯。“第三段導管有問題!” 他的身影在晨霧中疾奔,手指撫過埋在地下的管道接口,能感覺到能量在接縫處像撞了牆的水流般反彈。1913 年的學徒小張立刻帶著工具跑來,他用傳統方法在接口處補刻了三圈微型雷紋,陳默的感應貼瞬間變回綠色。“是接口的紋路沒對齊。” 小張擦著額頭的汗,他終於明白工程師老李說的 “閘門要嚴絲合縫” 是什麽意思,“1913 年接水管時,接口錯位會漏水,原來接能量管也是一個道理。”
    趙隊長的士兵們在第三輪預演中暴露了協作問題。當模擬的時空能量衝擊襲來時,負責外圍警戒的士兵沒能及時將數據傳給核心區的守護者,導致土怨器的能量盾啟動晚了 07 秒。“戰場上傳遞敵情靠旗語,這裏就得靠感應貼。” 陳默讓士兵們手拉手圍成圈,將能量感應貼的信號強度調到最大,“你們看,當小李的貼子亮起來時,小王的也會跟著閃 —— 這就是 1967 年的‘能量旗語’。” 第七次練習時,士兵們的感應貼終於形成連貫的信號鏈,像一串流動的光珠在山穀邊緣閃爍。
    艾倫在指揮中心發現了更隱蔽的問題。全息屏幕上,1913 年鎮砂爵的能量波動與 1967 年量子放大器的輸出存在微小的相位差,這個 002 秒的錯位在小規模實驗中可以忽略,但放大到十二組同步儀式就可能引發共振災難。“把放大器的啟動延遲調至 002 秒。” 他手指翻飛,將 1913 年青銅爵的聲波圖譜與放大器的電流曲線疊加,“就像給老式掛鍾對時,得讓現代設備等一等老物件的節奏。” 調整後的第八次預演中,兩種能量波完美咬合,在監測屏上畫出一道光滑的銀線。
    李教授的吟誦團隊在處理聲紋協同問題時找到了新方法。第三排負責木怨器口訣的吟誦者總比標準節奏慢 01 秒,老人讓 1938 年的老兵站在隊列中間,用青銅哨的短促音作為節拍器。“1938 年在防空洞唱軍歌,跟不上節奏的就聽指揮的哨音。” 老兵吹出三短一長的哨聲,吟誦聲立刻變得整齊劃一,泛音監測圖上的毛刺全部消失,“原來不管是唱歌還是念咒,能讓人跟上的就是好拍子。”
    最棘手的問題出現在能量調節裝置的聯動係統。當十二組儀式同時達到能量峰值時,中央控製器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 ——1967 年的量子放大器與 1913 年的鎮砂爵產生了頻率衝突,金怨器的能量值瞬間突破安全閾值。江淺果斷啟動三級預案,讓張念用加粗型雷紋分流,陳默的土係能量盾壓製,艾倫則遠程切斷了兩組設備的連接。“是頻率疊加導致的共振。” 她看著屏幕上交織的紅色波形,“就像兩個不同調子的喇叭對著吹,聲音會變刺耳,能量也會打架。”
    解決這個問題花了整整兩天。最終團隊決定讓 1913 年的古物祭品單獨組成能量回路,與 1967 年的現代設備形成 “並行不相交” 的雙係統,中間由守護者的能力作為緩衝帶。當這個方案在第四十次預演中成功運行時,江淺看著屏幕上兩條平行流淌的能量河,突然想起周明軒的話“老物件有老脾氣,新機器有新性子,得給它們各自留條道。”
    最後一次預演在立冬的深夜進行。霜霧散去,月光灑滿山穀,十二組儀式按新流程同步啟動。張念的朱砂筆在鎮砂爵的餘韻中精準落筆,雷紋的能量流順著隕鐵導管直奔土怨器;陳默的感應貼與士兵們的信號鏈形成完美閉環,像一張發光的網罩住整個場地;李教授的吟誦聲裹著青銅哨音,在量子光譜儀的綠光中起伏。當五怨器的能量流在陣眼匯聚成銀白色光球時,指揮中心的五十塊屏幕同時顯示出 987 的同步率 —— 這是所有預演中的最好成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江淺讓技術人員把三十七次預演的問題清單投影在指揮中心的牆上,密密麻麻的紅色批注記錄著每個漏洞的解決過程第 7 次發現朱砂筆受潮問題,改用 1938 年的桐油浸泡筆杆防潮;第 19 為解決導管接口問題,製定了 “三查紋路對齊” 的標準流程;第 32 次優化士兵協作,設計出 “能量旗語” 傳遞法……“這些不是錯誤,是實驗送給我們的禮物。” 她的手指撫過 “1967 年 11 月 7 日 04:23 解決頻率衝突” 這條記錄,“1913 年的周正明、1938 年的張敏,他們當年一定也在無數次試錯中摸索 —— 我們不過是在續寫他們的實驗日誌。”
    趙隊長給士兵們分發新的能量感應貼,這些貼子經過三十七次改良,靈敏度提升了 40。“明天這玩意兒一亮,就像戰場上看到戰友的信號彈。” 他把貼子按在每個士兵的手腕內側,那裏的皮膚已被磨出淡淡的印記,“這些印子就像軍功章,記錄著我們和 1913 年、1967 年的同誌們一起戰鬥過。”
    張念將三十七支用過的朱砂筆收好,每支筆上都貼著標簽,記錄著使用時的濕度、溫度和能量參數。她在奶奶的教案本上寫下“1967 年 11 月 7 日,經 37 次驗證,朱砂筆最佳保存環境溫度 18c,濕度 52,需與 1913 年的青銅爵保持三米距離防聲波震動。” 寫完突然發現,這些現代數據與教案本裏 “筆宜燥,避濕寒,遠金石” 的古訓,說的竟是同一回事。
    當第一縷晨光再次照亮山穀時,所有問題清單上的紅色批注都被綠色的 “已解決” 覆蓋。指揮中心的屏幕上,最終版實驗流程像一條精心編織的彩帶,將 1913 年的古物、1938 年的士兵、1967 年的技術人員完美串聯。江淺知道,預演的結束意味著真正考驗的開始,但此刻看著山穀裏整齊排列的五怨器和嚴陣以待的團隊,她想起了三次時空的研究者們跨越百年的接力 —— 那些在 1913 年竹林裏刻下的雷紋、1938 年防空洞畫就的符紙、1967 連實驗室裏跳動的數據,都將在明天的陽光下,共同綻放出守護的光芒。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