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時空社區的和諧發展與居民參與
字數:4232 加入書籤
清晨的 1967 年 “時空家園” 社區,陽光透過錯落有致的樓宇,在中心廣場的 “時空年輪” 雕塑上灑下斑駁光影。雕塑由不同時空的材料拚接而成 ——1913 年的桃木、1938 年的戰地金屬片、1967 年的環保玻璃,象征著社區居民跨越時空的聯結。江淺穿著舒適的休閑裝,手裏拿著社區規劃草案,走進剛裝修好的 “居民議事廳”。廳內擺放著圓形會議桌,牆上掛著社區地圖和居民意見箱,幾名來自不同時空的居民代表已早早等候在此。
“今天咱們議事廳第一次開會,主要討論社區中心花園的規劃方案,大家有啥想法盡管說!” 江淺笑著坐下,將規劃草案分發給眾人。來自 1913 年霧靈鎮的周大叔,摩挲著草案上的花園草圖,指著其中一處空地說“我覺得這兒可以種些 1913 年的序能稻,既能讓孩子們認識傳統農作物,成熟了還能分給居民,多實惠!”1938 年戰後社區搬來的王嬸立刻附和“再加個‘戰地記憶角’吧,擺些老照片和舊物件,讓年輕人知道以前的故事。” 剛搬來的 1967 年科技公司員工小李則提議“咱們可以搞個‘智能灌溉係統’,用時空能量驅動,既省水又方便,還能讓大家體驗科技的好處!”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江淺認真記錄著每個人的建議,時不時補充提問“序能稻需要充足光照,咱們得選光照好的區域;‘戰地記憶角’可以和社區文化牆結合,既能展示曆史,又不占太多空間;智能灌溉係統的安裝,咱們可以請社區裏的科技達人一起動手,降低成本。” 經過兩個小時的討論,最終確定了花園規劃方案劃分 “傳統作物區”“戰地文化區”“科技體驗區” 三個板塊,由居民自願組成三個工作組,分頭負責建設。周大叔主動擔任 “傳統作物區” 組長,王嬸牽頭 “戰地文化區”,小李則帶著幾個年輕人負責 “科技體驗區”,大家約定每周六一起施工,江淺則負責協調物資和技術支持。
居民自治組織的高效運作,為社區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除了議事廳,社區還成立了 “時空調解隊”“環境維護組”“文化活動社” 等自治小組。“時空調解隊” 的成員來自不同時空,熟悉各地的習俗和處事方式,遇到鄰裏矛盾時,總能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化解。一次,1913 年搬來的張大爺和 1967 年的年輕住戶小吳因作息習慣不同產生摩擦 —— 張大爺習慣早起澆花,澆水聲影響了熬夜工作的小吳休息。調解隊的李阿姨了解情況後,帶著兩人一起商量解決方案張大爺將澆花時間推遲到早上 7 點,小吳則調整作息,盡量早睡早起;同時,李阿姨還建議社區在每層樓安裝 “靜音澆水裝置”,減少噪音。問題解決後,張大爺和小吳還成了朋友,張大爺教小吳種序能稻,小吳則幫張大爺調試智能手機,教他用視頻軟件和老家的親人聊天。
各類社區活動的開展,更是讓居民之間的關係愈發融洽。每年春秋兩季,社區都會舉辦 “時空文化節”,居民們各自帶來不同時空的特色節目和美食。今年的文化節上,周大叔帶著孫子表演了 1913 年的 “地脈祈福舞”,祖孫倆穿著傳統服飾,跟著鼓點翩翩起舞,舞步中融入了守護地脈的動作;王嬸組織社區裏的老人,演唱了 1938 年的戰地歌謠,歌聲雖不專業,卻充滿了真情實感;小李和朋友們則用無人機表演了 “時空光影秀”,無人機在空中組成 1913 年的古村落、1938 年的戰地星門、1967 年的城市天際線等圖案,引得居民們陣陣歡呼。
文化節的 “百家宴” 環節,廣場上擺滿了各時空的特色美食1913 年的序能稻米飯、1938 年的戰地野菜餅、1967 年的智能烤箱做的糕點。居民們端著盤子,互相品嚐美食,交流做法。“張大姐,你這野菜餅怎麽做的?又香又有嚼勁!”1967 年的林女士嚐了一口王嬸做的野菜餅,忍不住問道。王嬸笑著說“這野菜是 1938 年常見的‘戰地菜’,要先用開水焯一下,去除苦味,再和玉米麵混合,用大鐵鍋烙,火候很重要。回頭我教你做!” 林女士立刻拿出手機,記下做法“太好了!我家孩子總挑食,換種口味說不定愛吃。” 江淺看著這熱鬧的場景,端著一杯果汁走到人群中“大家來自不同時空,卻能像一家人一樣熱鬧過節,這就是咱們時空社區的魅力!”
除了文化節,社區還定期舉辦 “科技體驗日”“傳統技藝展”“親子運動會” 等活動。“科技體驗日” 當天,小李帶著大家體驗剛建成的 “智能灌溉係統”—— 通過手機 p 就能控製澆水時間和水量,還能監測土壤濕度;同時,社區裏的科技達人還展示了 3d 打印技術,教孩子們用 3d 打印機製作 1913 年的符文掛件、1938 年的戰地模型。“傳統技藝展” 上,周大叔等老藝人現場教學蘇繡、木雕、剪紙等傳統手藝,不少年輕人和孩子圍在旁邊學習。10 歲的朵朵跟著周大叔學剪紙,雖然剪得歪歪扭扭,卻學得格外認真“周爺爺,我要剪一個時空飛船,帶著大家去 1913 年看稻田!” 周大叔笑著說“好啊,爺爺教你剪,咱們剪個最大的飛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居民們還積極參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項目,用實際行動打造綠色文明的社區環境。“環境維護組” 每周組織一次 “社區大掃除”,居民們拿著工具,清理樓道、廣場、花園的垃圾,還會對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為了推廣垃圾分類,社區製作了 “時空垃圾分類指南”—— 用不同時空的案例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比如 1913 年的村民如何 “變廢為寶”,將秸稈製成肥料;1938 年的戰地如何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物資;1967 年的城市如何通過垃圾分類減少汙染。指南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就連上了年紀的老人也能輕鬆掌握。
社區花園旁的 “垃圾分類積分站”,更是激發了居民的積極性。居民將分類好的垃圾送到積分站,可兌換相應的積分,積分能用來兌換生活用品、花園裏的蔬菜、文化節的紀念品等。張大爺每天都會認真分類垃圾,幾個月下來,攢了不少積分,兌換了一把新的園藝剪刀和一袋序能稻種子。“垃圾分類不僅能讓社區變幹淨,還能換東西,真是一舉兩得!” 張大爺拿著新剪刀,開心地說。
“社區花園” 項目建成後,成為居民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台。“傳統作物區” 的序能稻成熟時,居民們一起收割、脫粒,將收獲的大米分給每戶家庭,剩下的則送給社區裏的孤寡老人;“科技體驗區” 的智能灌溉係統,不僅為花園節省了 30 的用水量,還成為社區的 “環保教育基地”,周邊學校經常組織學生來參觀學習;“戰地文化區” 的老照片和舊物件,讓居民們在休閑的同時,銘記曆史,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為了進一步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居民們還自發開展了 “舊物改造” 活動。大家將家裏不用的舊家具、舊衣物、舊電器等拿到社區廣場,一起動手改造。1913 年的老木匠劉師傅,帶著年輕人將舊木板改造成花園裏的長椅和花架,還在上麵雕刻了不同時空的圖案;1967 年的服裝設計師陳女士,教大家將舊衣物改成時尚的背包和靠墊;社區裏的電工師傅則負責修理舊電器,修好後送給有需要的居民。活動結束後,廣場上擺滿了改造好的物品,既實用又有創意。“以前舊東西要麽扔掉,要麽堆在家裏占地方,現在通過改造,又能派上用場,還能減少浪費,真是太好了!” 居民們紛紛感慨。
江淺看著社區一天天變得更加和諧、美麗、充滿活力,心中充滿欣慰。在一次社區工作總結會上,她對居民們說“咱們社區能有今天的樣子,全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主人,無論是參與規劃、組織活動,還是維護環境,都是在為自己的家園添磚加瓦。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發揮居民自治的作用,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推進更多可持續發展項目,讓咱們的時空社區成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夕陽下,社區中心花園裏,孩子們在 “傳統作物區” 追逐嬉戲,老人們坐在 “戰地文化區” 的長椅上聊天,年輕人則在 “科技體驗區” 調試設備。遠處的 “時空年輪” 雕塑,在夕陽的映照下,散發著溫暖的光芒。這座由不同時空居民共同打造的社區,正以和諧、文明、充滿活力的姿態,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幸福故事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