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時空藝術創作的全民參與熱潮

字數:4417   加入書籤

A+A-


    清晨的 1967 年城市廣場,巨大的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普通民眾創作的時空藝術作品 —— 有小學生畫的 “會飛的時空校車”,有退休老人拍攝的 “古今同框” 攝影,還有年輕人創作的 “跨時空詩歌”。屏幕下方,圍著不少駐足觀看的市民,不時有人拿出手機掃碼,進入 “時空藝創” 在線平台,上傳自己的作品。江淺穿著休閑的印花襯衫,站在人群中,看著屏幕上一幅名為《地脈與星空》的油畫,畫中 1913 年的稻田與 1967 年的星空交相輝映,筆觸雖顯稚嫩,卻充滿想象力。“這幅畫的作者是位快遞員,平時利用休息時間畫畫,通過平台分享後,已經吸引了上萬名粉絲。” 江淺對身邊的平台運營負責人說,“社交媒體和在線平台,真的讓每個人都有了展示藝術才華的機會。”
    “時空藝創” 平台上線僅半年,注冊用戶就突破 500 萬,涵蓋各個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群。平台設置了 “繪畫專區”“攝影部落”“文學天地”“手工工坊” 等多個板塊,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上傳不同形式的時空主題作品。在 “繪畫專區”,來自 1913 年霧靈鎮的 10 歲女孩朵朵,用彩鉛畫了《奶奶的時空針線筐》,畫麵裏奶奶的針線筐裏,既有 1913 年的繡花針、土布,又有 1967 年的發光絲線、智能縫紉機,旁邊還趴著一隻會穿越時空的小貓。作品下方,有上千條留言“好有想象力,仿佛看到了不同時空的生活”“小貓的眼神太靈動了,像是真的能穿梭時空”。朵朵的媽媽笑著說“以前朵朵總說自己不會畫畫,自從在平台上看到別人的作品,就跟著模仿,現在不僅畫得越來越好,還能主動觀察生活中的時空元素,這平台真是幫了大忙!”
    在 “攝影部落”,65 歲的退休教師老鄭是小有名氣的 “時空攝影師”。他擅長帶著相機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拍攝 “古今同框” 的照片 —— 在 1913 年的老宅院門口,用長焦鏡頭將遠處 1967 年的摩天大樓 “拉” 進畫麵;在 1938 年的戰地遺址旁,捕捉現代兒童嬉戲的身影,與遺址的滄桑形成對比。他的作品《時光的痕跡》,拍攝的是 1913 年的老井與 1967 年的智能飲水機並排而立的場景,井台上的青苔與飲水機的金屬光澤相互映襯,引發網友熱議。“我就是想通過照片,讓大家看到不同時空的印記如何在當下共存。” 老鄭在作品簡介中寫道。有網友留言“看了您的照片,我才發現身邊有這麽多‘時空密碼’,以後我也要學著觀察和記錄。”
    “文學天地” 裏,年輕人小陳創作的連載小說《時空郵局》深受歡迎。小說講述了一個能連接不同時空的郵局,人們可以給過去或未來的自己、家人寫信的故事。其中一章《給 1938 念爺爺的信》,講述主角給在戰地服役的爺爺寫信,告訴爺爺未來的和平生活,字裏行間充滿溫情,讓不少讀者落淚。“我爺爺就是 1938 年的老兵,小時候常聽他講戰地故事,就想通過小說,搭建一個跨越時空的對話橋梁。” 小陳在直播分享時說,“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喜歡,還有讀者給我留言,分享他們家人的時空故事,這些都成了我創作的靈感。”
    除了線上平台,社區和學校也成為推動全民參與時空藝術創作的重要陣地。在 1967 年的陽光社區,每月都會舉辦 “時空藝創市集”,居民們帶著自己的創作作品來到市集,擺攤展示、交流創作心得,還能互相交換作品。市集一角,70 歲的周奶奶正在展示她的 “時空拚布畫”—— 用 1913 年的老土布、1938 年的舊軍裝布料、1967 年的碎花布,拚出不同時空的生活場景。“這塊藍色的布,是我婆婆 1913 年結婚時的嫁妝;這塊帶補丁的軍裝布,是我丈夫 1938 年參軍時穿的衣服;這塊碎花布,是我孫女去年給我買的。” 周奶奶指著拚布畫,向圍觀的居民講述布料背後的故事,“把這些布料拚在一起,就像把不同時空的家人‘聚’在了一起,特別有意義。” 居民們聽得入神,不少人當場表示要跟著周奶奶學做拚布畫。
    社區還會定期組織 “時空藝術工作坊”,邀請專業藝術家指導居民創作。在最近一次 “攝影工作坊” 中,攝影師李老師教大家如何用手機拍攝 “時空錯位” 照片。“大家可以找一個有曆史感的場景,比如老街道,然後讓模特穿著現代服裝站在裏麵,利用光線和角度,拍出‘穿越’的效果。” 李老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技巧。居民王阿姨學得格外認真,她拿著手機,在社區的老槐樹下,讓孫子穿著現代的卡通外套,拍下了一張《老槐樹下的時空娃》。“以前總覺得攝影是專業人士的事,沒想到自己也能拍出這麽有意思的照片!” 王阿姨看著手機裏的作品,開心地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學校更是將時空藝術創作融入日常教學。在 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小學,美術課上,老師帶著學生們用剪紙創作 “時空故事”。學生阿明剪了一幅《地脈守護者的一天》,畫麵裏 1913 年的地脈守護者在田間勞作,1967 年的科技守護者在實驗室研究,兩人通過一道 “時空門” 互相揮手。“我希望不同時空的守護者能互相幫助,一起保護我們的家園。” 阿明向老師和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老師笑著說“阿明的想法太棒了,剪紙不僅剪出了畫麵,還剪出了溫暖的故事。” 除了美術課,語文課上,老師會讓學生寫 “時空日記”,想象自己穿越到不同時空的經曆;音樂課上,學生們學唱 “時空歌謠”,用歌聲講述時空故事。
    在 1967 年的實驗中學,學校每年都會舉辦 “時空藝術節”,吸引全校師生參與。藝術節上,既有學生們編排的 “時空話劇”,演繹不同時空的人物相遇的故事;也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創作的 “時空裝置藝術”,用廢舊材料製作出 “時空隧道”“能量樹” 等作品;還有親子合作的 “時空手賬” 展覽,記錄家人眼中的時空變化。在今年的藝術節上,初二(3)班的學生們編排的話劇《跨越時空的課堂》,講述了 1913 年的鄉村學生和 1967 年的城市學生,通過 “時空投影” 互相聽課、交流學習的故事。劇中,1913 年的學生向 1967 年的學生展示地脈種植技巧,1967 年的學生則教 1913 年的學生使用電腦,有趣的劇情和生動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排練話劇的時候,我們查了很多 1913 年的資料,不僅學到了曆史知識,還更加理解了時空文化的魅力。” 話劇主演小宇說。
    全民參與時空藝術創作,不僅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內涵和形式,還讓更多人感受到了時空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傳承意識。在 “時空藝創” 平台上,不少用戶因為創作作品,開始主動了解 1913 年的地脈文化、1938 年的戰地曆史、1967 年的科技發展。退休工人老張,為了創作《戰地記憶》係列油畫,專門走訪了 1938 年的戰地遺址,采訪了幸存的老兵,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曆史資料。“以前對這些曆史隻是略知一二,通過創作,我才真正感受到當年戰士們的不易,也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老張說,他還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成冊,捐給了當地的博物館。
    在陽光社區,因為 “時空藝創市集” 的舉辦,居民們對社區裏的老建築、老物件更加關注。大家自發成立了 “社區時空文化保護小組”,定期對社區裏的 1913 年老宅院、1938 對戰地紀念碑進行維護,還收集居民家中的老照片、老物件,在社區裏辦起了 “微型時空博物館”。“以前覺得這些老東西沒用,現在通過藝術創作,發現它們都是珍貴的文化財富,必須好好保護和傳承。” 小組負責人王叔叔說。
    江淺在考察全民時空藝術創作情況時,感慨地說“每個人都是藝術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時空藝術創作的全民參與,讓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成為每個人表達情感、傳承文化的方式。未來,我們要繼續搭建更多線上線下平台,舉辦更多創作活動,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讓時空藝術之花在全社會綻放,推動社會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夕陽下,“時空藝創” 在線平台的電子屏上,新的作品還在不斷上傳;陽光社區的 “時空藝創市集” 裏,居民們仍在熱烈地交流創作心得;實驗中學的校園裏,學生們正在為下一屆 “時空藝術節” 做準備。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創作著、表達著、傳承著,讓時空藝術真正融入生活,成為社會文化繁榮發展的生動注腳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