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求的智慧
字數:7896 加入書籤
黎明時分,金色的朝霞剛剛綻放在天際,許遜已立於飛鴻派的山門前,身後是前來送行的風清子及眾位長老。
郭璞、青鈴和白羽早已收拾妥當,靜候在側。
“此行多加小心。”風清子將一封信遞給許遜,“這是給蘭心仙子的信,她居於東海碧波島,與蓬萊相距不遠,若有困難可向她求助。”
許遜恭敬接過,鄭重地收入懷中:“弟子明白。”
風清子又取出一個玉盒,交給許遜:“這是"通靈寶珠",可在千裏之外傳遞簡短信息。若遇險情,即刻通知門派,我們會派人支援。”
許遜感激地接過玉盒,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自加入飛鴻派以來,他一直被視作普通弟子,從未享受過特殊待遇。
如今風清子不僅批準他持神器出行,還給予如此重視,足見門派對他的信任。
“弟子定不負掌門和眾位長老所托,謹慎行事,早日歸來。”許遜深深一揖。
風清子點頭,目光轉向郭璞等人:“你們三人各有所長,務必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弟子謹記。”三人齊聲應道。
告別儀式簡單而莊重。
片刻後,許遜四人乘坐一隻巨大的飛行法器——“疾風舟”離開飛鴻派,向著東方的大海飛去。
疾風舟是飛鴻派的珍貴法器,通體碧綠,形如小舟,可禦風飛行,日行千裏。
四人席地而坐,任清風拂麵,雲霧繚繞。
“許師弟,此次前往蓬萊,你有何打算?”郭璞問道,眼中閃爍著智者的光芒。
許遜沉思片刻:“首先要找到九黎神鏡,接受那位守護者的三重考驗。然後...”他頓了頓,“我想尋找黃鈺兒的下落。”
青鈴好奇地問:“黃鈺兒是師兄在晉朝時認識的人?為何會與神器有關?”
許遜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感:“鈺兒是我在玉山時結識的茶農女子,天資聰穎,性格堅韌。後來她遭遇不測,據傳被帶到了山海大陸。我在神器顯現的地圖中,似乎看到了與她有關的線索。”
白羽開口道:“緣分奇妙,也許黃姑娘與神器確有關聯。”
郭璞若有所思:“我在古籍中查閱過關於三件神器的傳說。玄黃印代表"地",測天尺代表"人",九黎神鏡則代表"天"。三者合一,可通曉天地人三道。”
“通曉三道...”許遜低聲重複著這個詞,心中泛起波瀾。如果真如郭璞所說,那麽三件神器齊聚後,或許真能解開許多謎團,包括他穿越的原因,以及黃鈺兒的身世之謎。
正說話間,青鈴突然指向前方:“看,東海!”
眾人抬頭望去,隻見天地相接處,一片蔚藍鋪展開來,浩瀚無垠,波光粼粼,正是傳說中的東海。
疾風舟降低高度,沿著海岸線飛行。
下方是繁忙的港口城市,船隻如織,人聲鼎沸,與山林中的寧靜形成鮮明對比。
“那就是東海城,我們需要在此換乘海船。”青鈴指引道,“從這裏到蓬萊,駛帆船需三日,乘法船則隻需一日。”
疾風舟緩緩降落在城外的一處平地上。
四人收好法器,步行進城。
東海城熱鬧非凡,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賈雲集。
各種珍奇異寶,海產藥材,應有盡有。
許遜看得目不暇接,這種繁華景象與他在晉朝所見大相徑庭。
“先去找客棧住下,再謀法船。”郭璞建議道。
四人在鬧市中穿行,最終選定了一家名為“聽濤閣”的高級客棧。這是一座三層木質建築,臨海而建,風景絕佳。
安頓下來後,許遜取出兩件神器,輕輕撫摸,感受它們的波動。
隨著對神器的了解加深,他越發能體會到它們的“情緒”。此刻,兩件神器似乎有些興奮,大概是感應到了第三件神器的接近。
“三件神器本是一體,分散各處,如今兩件即將與第三件重聚,自然有所感應。”郭璞解釋道,他對古物有著獨特的見解。
許遜點頭,他想起《德道經》中的一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件神器是否也遵循這種規律?分而複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夜幕降臨,四人在客棧的雅間用餐。
席間,郭璞談起了他對九黎神鏡的研究:“九黎神鏡據傳是上古時期九黎族的聖物,可照見過去未來,明辨真假。後來九黎族覆滅,神鏡下落不明。沒想到竟在蓬萊島現世。”
“九黎族?”許遜疑惑地問,“是上古的一個部族嗎?”
郭璞點頭:“確是如此。九黎族擅長天文曆法,鑄造技術極為精湛。尤其是他們留下的"觀星台",至今仍是研究天象的重要遺跡。”
青鈴接話道:“據說九黎族後裔散居各地,至今仍有人傳承其衣缽。東海有個鮫人族,就自稱是九黎族的後人。”
這些信息讓許遜若有所思。
三件神器來曆不凡,背後必有重大秘密。
而這些秘密,或許與他穿越到這個世界有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關於守護者提到的三重考驗,你們有何看法?”許遜問道。
郭璞沉吟片刻:“考驗之心、智、力,應是考察心性、智慧與力量。心性純淨者方可見神鏡真容,智慧足夠者方可解其奧義,力量強大者方可承其威能。”
白羽點頭認同:“修行之路,心性為本,智慧為翼,力量為輔。缺一不可。”
青鈴微笑道:“師兄已能掌控兩件神器,心性無疑過關。智慧方麵,有郭師兄在,定能迎刃而解。至於力量...“她看向白羽,“白師兄劍術通神,當可應對。”
聽著夥伴們的分析,許遜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有這樣一群誌同道合的夥伴相隨,何愁大事難成?
“多謝各位。”許遜由衷地說,“有你們相助,我信心倍增。”
次日清晨,四人來到港口尋找前往蓬萊的船隻。港口熙熙攘攘,各類船隻停泊其中,有普通漁船,有豪華商船,也有修士乘坐的法船。
“去蓬萊?”一位老船夫驚訝地看著他們,“那地方常年霧氣繚繞,難以尋覓。除非有特殊法器指引,否則極易迷失方向。”
許遜取出測天尺,輕輕注入一絲靈力。測天尺立刻有了反應,指向東北方向,那裏霧氣彌漫,若隱若現。
“我有指引之物。”許遜說道,“隻需一艘堅固的船隻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船夫。”
老船夫沉吟片刻,最終點頭:“老朽曾去過蓬萊附近,可為諸位引路。不過...“他露出憂慮之色,“這幾日海上風浪較大,又有不少妖獸出沒,諸位需有心理準備。”
四人對視一眼,都沒有退縮之意。許遜當即與老船夫達成協議,支付了豐厚的船資。
臨行前,郭璞在城中購買了一些東海特有的防水符籙和驅妖香,以備不時之需。青鈴則買了幾盒海味點心,說是送給蘭心仙子的禮物。白羽寡言少語,隻是在武器店鋪挑選了一把精致的匕首,作為備用武器。
許遜則獨自前往一家古籍店,希望能找到關於九黎神鏡的更多記載。店中古籍浩如煙海,他如饑似渴地翻閱,尋找相關信息。
“公子對九黎族感興趣?”店主是個鶴發童顏的老者,見許遜翻看相關典籍,主動搭話。
許遜點頭:“確是如此。敢問前輩可有關於九黎神鏡的記載?”
老者眼中閃過一絲異彩:“九黎神鏡乃上古神物,記載不多。不過...”他轉身從書架上取下一本破舊的線裝書,“這本《東海異聞錄》中有些許記載,或可一觀。”
許遜接過書,小心翻閱。果然在其中一個章節裏,提到了九黎神鏡:
“九黎神鏡,上古神器,可照見真假,明辨善惡。持鏡者心有邪念,則鏡現凶像;心懷正義,則鏡助威能。傳言鏡中藏有九黎族滅族前最後一位聖女的魂魄,故有靈性。”
“聖女魂魄?”許遜心中一震,這是他第一次聽說神器中可能存有靈魂。
老者點頭:“確有此說。九黎族覆滅前夕,聖女以秘法將魂魄寄於神鏡,欲待日後重生,複興九黎。然千年已過,聖女可曾重生,無人知曉。”
許遜若有所思,問道:“前輩可知九黎族為何覆滅?”
老者搖頭:“史書語焉不詳。有說是天災,有說是內亂,也有說是外敵入侵。真相如何,恐怕隻有九黎遺族才知道了。”
許遜又問了幾個問題,老者都答得頗為詳盡。臨別時,老者將《東海異聞錄》送給了許遜:“公子有緣,此書就贈予公子吧。或許能幫公子解開一些謎團。”
許遜感激不已,鄭重收下,並以一塊上好的靈石相贈。
回到客棧,許遜將新獲得的信息與眾人分享。
“九黎聖女的魂魄......”郭璞眉頭緊鎖,“如此說來,神鏡不僅是一件法器,更是一個容器,承載著一個古老文明的希望。”
白羽難得開口:“若有魂魄寄居,則神鏡必有靈性。考驗之難,恐怕超出想象。”
青鈴則思考著另一個問題:“聖女欲待重生...是否意味著她在尋找合適的載體?”
許遜心中一動:“你是說......”
青鈴點頭:“或許黃姑娘與此有關。古籍記載,靈魂轉世後,往往會被原有的聯係吸引。若黃姑娘是聖女轉世......”
“這隻是猜測。”郭璞打斷道,“但不無可能。我們明日啟程前往蓬萊,或許能找到答案。”
夜幕降臨,許遜獨自站在客棧的露台上,望著東方海麵籠罩的霧氣。那裏就是蓬萊,第三件神器的所在地,也可能是黃鈺兒所在的地方。
明月如鉤,映照在平靜的海麵上,波光粼粼,宛如一條銀色的長路,直通天際。
“鈺兒......”許遜輕聲呼喚,聲音融入夜風,飄向遠方。
明天就要啟程了,前路充滿未知與挑戰。但此刻,許遜心中卻異常平靜。他知道,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隻要堅守內心的真善美,就一定能夠找到答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回到房間,許遜取出《德道經》,在燭光下細細研讀。書中的智慧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讓他越發明白修行的真諦。
“大道至簡,歸根曰靜。”許遜輕聲誦讀,“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修行之路,首在靜心。唯有心靜如水,才能明辨是非,看清方向。在探尋九黎神鏡的路上,他需要的不僅是力量,更是智慧與平和的心境。
許遜合上《德道經》,取出兩件神器,輕輕撫摸。隨著他對神器理解的加深,控製也越發得心應手。現在他已能在不引發任何異象的情況下,讓神器顯現微弱的光芒,僅供照明之用。
“力量隻是工具,而非目的。”許遜在心中默念,“真正的強大來自內心的平和與純淨,來自對善良的堅守,來自對美好的追求。”
他回想起從穿越到晉朝開始的種種經曆:在逍遙山上與郭璞結為摯友,在玉山教授茶農種茶技藝,在山海大陸曆經各種磨難...每一段經曆都讓他成長,每一次挫折都讓他領悟。
如今回首,他發現自己已不再是那個隻追求個人利益的股市交易員,而是一個心係天下,願意為正義而戰的修行者。
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無數次選擇與磨礪中逐漸形成的。每一次在善與惡、正與邪、真與假之間的抉擇,都在塑造著他的心性。
“修行不隻是提升修為,更是修心養性。”許遜在修行筆記中寫下這句話,“而智慧,則是照亮心靈的明燈。”
他想起風清子臨行前的叮囑:“力量越大,責任越大。”三件神器齊聚後的力量難以想象,若使用不當,恐怕真如守護者所言,會引發天地傾覆的災難。
因此,在前往蓬萊之前,他需要更多的智慧,更深刻的領悟,以確保自己能夠正確使用這股力量。
許遜取出《東海異聞錄》,繼續閱讀關於九黎族的記載。書中提到,九黎族有一套獨特的修行體係,強調心性與智慧的培養,而非單純追求力量的增長。
“九黎族信奉"三美"之道:心美、言美、行美。心美者,內心純淨,無邪念;言美者,言辭溫和,無詛咒;行美者,行為正直,無惡行。修行者需先培養"三美",方可入道。”
這與《德道經》所倡導的理念何其相似!許遜心中一震,難道九黎族的修行體係與《德道經》有某種聯係?
他繼續閱讀,發現九黎族的修行還強調“三知”:知天、知地、知人。
知天者明曉天道規律,知地者通曉地理變化,知人者了解人心本性。
唯有“三知“具備,才能真正成為智者。
“三美”與“三知”結合,正是心性與智慧的完美統一。這與許遜自己的領悟不謀而合,更加堅定了他對“真善美乃修仙第一奧義”的信念。
窗外,東方已現魚肚白,新的一天即將開始。
許遜合上書,深吸一口氣,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
他知道,前往蓬萊的旅程不會一帆風順,九黎神鏡守護者的三重考驗必定艱難無比。
但他不再懼怕,因為他已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那顆追求真善美的心。
隻要這顆心不變,無論麵對怎樣的困難,他都能迎刃而解。
黎明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許遜的臉上。
新的征程,即將開始。
喜歡天樞神相請大家收藏:()天樞神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