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考場內外

字數:5541   加入書籤

A+A-


    秋分這日,清河坊街市飄著桂花糖香。王大郎蹲在糖坊門檻上扒拉算盤珠,銅錢在青磚地上摞成三堆:"四成歸陳官人,六成歸咱家,這兩吊另串的是孝敬州衙的..."說著撓頭轉向老父,"爹,這"幹股"當真不是烙餅用的幹麵?」
    陳守拙懷裏抱著考籃,正慢悠悠地從糖鋪門前走過。突然,他聽到糖鋪老板娘在櫃台後麵低聲嘀咕道:“王老漢家祖墳冒青煙喲,前日見他往城隍廟捐了整豬頭……”
    老板娘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一陣從油紙包裏傳出的窸窣聲打斷了。陳守拙好奇地往櫃台裏看去,隻見一個身穿團花襦裙的小娘子正站在那裏,手中數著幾枚大錢。
    小娘子數完錢後,抬起頭對老板娘說道:“我要十斤雪魄糖,這可是七夕鬥巧會奪魁的彩頭呢!”她的聲音清脆悅耳,宛如黃鶯出穀。
    州學東齋裏,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桌上,陳太初正襟危坐,麵前攤開著一本厚厚的《周易正義》。然而,他的眼睛卻越來越沉重,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扯著,直往下耷拉。
    就在他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突然,一滴糖漬從天而降,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他的書頁上。陳太初猛地驚醒,抬起頭來,隻見大郎像一隻靈活的猴子一樣,倒掛在椽木之間,懷裏還揣著一個荷葉包。
    “灑家給您送狀元餐來啦!”大郎笑嘻嘻地喊道,聲音在安靜的東齋裏回蕩。
    陳太初有些無奈地看著大郎,這個家夥總是這麽調皮搗蛋。他正想責備幾句,卻發現大郎懷裏的荷葉包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氣。
    “這是什麽?”陳太初好奇地問。
    “嘿嘿,這可是灑家特意為您準備的炙羊肉,可香啦!”大郎得意地說。
    陳太初的肚子不爭氣地叫了起來,他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大郎見狀,立刻從椽木上跳下來,將荷葉包放在桌上,打開一看,裏麵是一塊塊色澤金黃、香氣撲鼻的炙羊肉。
    “快嚐嚐吧,保證您吃了還想吃!”大郎熱情地說。
    陳太初再也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伸手拿起一塊羊肉放進嘴裏。羊肉外焦裏嫩,味道鮮美,讓他不由得讚不絕口。
    就在他享受美食的時候,突然,一滴油星子從羊肉上滴落下來,正好落在了他的策論稿上。陳太初定睛一看,隻見那滴油星子正好暈開了“錢法革新”四個字旁邊的朱批。
    “哎呀!”陳太初失聲叫道,心疼地看著被油星子弄髒的策論稿。
    “再這般胡鬧,仔細你爹扣分紅。”陳太初嘴角含笑,輕聲嗔怪道,但手上的動作卻不停,隻見他熟練地將羊肉掰開,準備大快朵頤。
    然而,就在他掰開羊肉的瞬間,一道白光閃過,他定睛一看,不禁瞪大了眼睛——肉縫裏竟然夾著一張薄薄的紙片!
    陳太初好奇地將紙片抽出來,仔細端詳,發現上麵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奇怪的文字。他雖然不識得這些字,但憑借後世的學識以及多年酒桌上跟各色人打交道的經驗,一眼就認出這是契丹文。
    一旁的大郎見狀,好奇心瞬間被勾了起來,他急忙湊上前去,伸長了脖子,瞪大眼睛,想要看個究竟。
    隻見那紙張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雖然有些字跡模糊不清,但仔細辨認後,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大郎越看越覺得這張紙不簡單,心中暗自思忖:“這怕不是遼商的貨單吧?”
    想到這裏,大郎的聲音不自覺地壓低了八度,仿佛生怕被旁人聽到似的,他小聲地對身旁的人說道:“我聽說最近有一批遼商在渡口卸了二十車牡蠣殼呢!那場麵可壯觀了,二十輛大車一字排開,滿滿當當的都是牡蠣殼。而且啊,我還聽說那領頭的遼商,耳後居然還有黥麵呢!”
    陳太初一臉嚴肅地對王大郎囑咐道:“大郎啊,我此次前去參加考試,糖坊這邊就全靠你了。你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糖坊照看好。若是再有可疑之人前來,你切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緊密盯住,決不能讓他們有機可乘。等我考試結束回來,你再將這段時間糖坊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我。”
    九月初一寅時三刻,貢院轅門緩緩開啟,仿佛沉睡的巨獸張開了它的血盆大口。陳太初手提一隻竹考籃,裏麵裝著鬆煙墨,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艱難地擠過“明經取士”牌坊。
    就在這時,巡考的虞候突然一聲怒喝,如驚雷般炸響。眾人驚愕地望去,隻見虞候手中的長刀如閃電般劈出,準確地挑開了某生的夾帶。那夾帶飄落下來,眾人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張糖坊的包裝紙!
    “好個大膽的賊子!”虞候怒不可遏,“竟敢將《禹貢》抄在這雪魄糖箋上!”
    陳太初心中暗笑,這等行徑實在是愚不可及。他繼續隨著人流前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考棚——甲字十二號。
    然而,當他走進考棚時,一股濃烈的醃臢味撲麵而來。原來,這甲字十二號考棚緊鄰著茅廁,秋風正卷著那股令人作嘔的味道,源源不斷地灌進考棚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太初無奈地搖搖頭,鋪開試卷。第一道策問題是“問鹽鐵通商與四民綱常”,他看著題紙,嘴角不禁泛起一絲微笑。對於這個問題,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筆下的文字如行雲流水般流淌而出:
    “夫市井如血脈,鹽鐵似髓脂,當設平準署為心竅,以通其脈絡,調其氣血……”
    寫到“匠籍改製”時,隔壁突然傳來一陣啜泣聲。陳太初不禁好奇地豎起耳朵,隻聽那老童生哭訴道:“這臭氣熏得我頭暈目眩,實在是無法忍受啊!”
    陳太初心中暗歎,這老童生也真是可憐,竟被這股臭氣熏得如此狼狽。不過,他並未受到太多影響,繼續專注於自己的試卷,筆下的文字愈發流暢起來。
    三場考試結束的那一天,陳太初緩緩地走出院門,腳下踩著滿地的碎稿紙,發出輕微的沙沙聲。這些碎稿紙仿佛是他過去幾日努力的見證,如今卻被隨意丟棄在地上,無人問津。
    院門外,大郎正駕著一輛青篷車,靜靜地等候著。車轅上掛著一束艾草,上麵還沾著清晨的露珠,晶瑩剔透,給這略顯沉悶的氛圍增添了一絲清新。
    大郎看到陳太初出來,連忙迎上前去,滿臉笑容地說道:“官人,您可算出來啦!灑家昨晚可是連夜用糖渣喂了三匹好馬呢,保準這一路都不會顛簸到官人您!”
    陳太初微微一笑,上了車。一路上,他與大郎閑聊著,聽大郎講述這幾日的一些消息。原來,至少有兩撥人分別在考試時間去探查過糖坊。這讓大郎變得更加謹慎起來,連熬糖用的黃泥褪色這樣的細節,都被他轉移到了更為私密的地方進行。
    陳家小院裏,一股定驚的柏子香悠悠地飄散著。陳太初像一灘爛泥一樣,軟綿綿地癱在竹榻上,意識模糊不清。
    在這朦朧的狀態中,他隱約聽到父親與裏正的爭吵聲。父親的聲音帶著些許無奈和焦急:“貴府要的那二百斤貢糖,實在是有些困難啊。須得等犬子醒了,去央求王家大郎抓緊時間製作才行……”
    然而,父親的話音未落,一陣急促的銅鑼聲突然傳來,仿佛要將整個小巷都震醒。這銅鑼聲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小院的寧靜。
    緊接著,報錄人的高喊聲如洪鍾一般在巷口響起:“捷報!貴府陳老爺高中甲等第七名經魁啦!
    ”陳太初猛地從竹榻上坐起,不敢置信地望向巷口。隻見報錄人穿著鮮豔的衣服,手中揮舞著報帖,滿臉喜氣地朝小院走來。裏正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原本囂張的氣焰消失得無影無蹤,灰溜溜地轉身離開了。
    父親先是一愣,隨即老淚縱橫,顫抖著雙手拉住報錄人,反複確認消息的真實性。陳太初也激動得眼眶泛紅,心中五味雜陳。
    很快,這個喜訊便傳遍了整條小巷,街坊鄰居們紛紛圍攏過來,滿臉羨慕地恭喜陳家。大郎更是興奮地跳了起來,大聲嚷嚷著要去放鞭炮慶祝。
    陳太初深知,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家族的榮耀。他暗下決心,日後定要憑借自己的才學,為百姓謀福祉,不辜負這來之不易的功名。此時,陽光灑在小院裏,映照著眾人喜悅的臉龐,仿佛預示著陳家美好的未來。
    每次秋闈結束之後,各個州府都會組織當地的舉子們參加一場文會。這場文會就如同殿試之後的瓊林宴一樣重要,不僅知府會親自到場,就連學正也會一同出席。
    而今年的文會時間定在了重陽節這一天,地點更是讓人意想不到——竟然是在州衙的後園裏的糖霜亭。當陳太初手捧著那隻精美的鎏金糖罐走進亭子時,他的目光不經意間瞥見了趙知州正和一個身著紫袍的宦官低聲交談著什麽。
    那個宦官的腰間係著一條鑲有北珠的蹀躞帶,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嗓音尖銳刺耳,仿佛能刺破人的耳膜一般:“童樞密使近日收了個女真譯語人……”
    “陳兄,你可算來了!”就在這時,陳太初的同年張秀才滿臉醉意地舉起酒杯,向他招呼道,“快來看看這首《賀新涼》寫得如何……”
    陳太初緩緩地伸出手,接過那輕薄的詩箋,仿佛它承載著整個世界的重量。然而,當他展開詩箋時,卻發現眼前呈現的並不是張秀才所寫的詩句,而是他自己曾經借用辛棄疾的“綠樹聽鵜鴂”。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陳太初不禁微微一怔,但他的思維卻如閃電般迅速運轉起來。畢竟,他需要應對李清照的學社要求,不能讓這個小小的意外打亂了他的計劃。
    略一思索後,陳太初決定還是將那後半句給說出來。他深吸一口氣,然後仰頭將杯中的菊花釀一飲而盡,感受著那醇厚的酒香在喉嚨中蔓延開來。
    緊接著,他猛地拍案而起,聲音如同洪鍾一般響亮:“將軍百戰身名裂!”
    這一句詩如同晴天霹靂,驚得亭外的白鶴都紛紛振翅高飛,它們的翅膀在陽光下閃爍著潔白的光芒,仿佛被陳太初的詩句所震撼。整個場麵頓時變得異常壯觀,眾人皆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所吸引,目光紛紛投向陳太初。
    知府大人來到陳太初這裏,說道:元晦陳太初得字)少年才子之名,也是傳播了,隻不過在咱們第一次見麵之前,為啥沒有聽說過你的名字?
    陳太初暗自嘀咕著,這些詩詞都是後世老子每天背課文背的結果,老辛被我剽竊的最嚴重,不過自己也不是什麽都做,最起碼老辛那種比較悲涼的詩詞在這個時代還是不太合適的!
    陳太初尷尬的笑道,學生才是才疏學淺,隻有遇到貴人的時候,才會有感而發!
    暮色裏歸家時,大郎忽然扯住他衣袖。憨漢子掌心躺著枚帶血槽的箭鏃,正是那日遼商護衛的凶器:"灑家今早拾糞時,在糖坊後牆根刨出來的..."
    喜歡宋朝的脊梁請大家收藏:()宋朝的脊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