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裁三邊餉甘肅再兵變

字數:4044   加入書籤

A+A-


    由於現在的農民軍沒有給朝廷造成太大壓力,而東虜那邊現在還滯留在北直隸占領了四座城池,入衛的勤王兵需要發錢。因此,朝廷官員們就打起了三邊餉銀的主意。
    不過因為陝西那邊流寇鬧得凶,暫時沒打延綏方麵的主意,把刀一刀切在了甘肅那邊。反正現在蒙古人來的也少了,你甘肅養那麽多兵幹嘛?
    一刀下去,甘肅少了六成的餉銀。延綏、固原、寧夏這些邊鎮雖然有欠餉,但是飯還是吃得飽的。很多營兵留在隊伍裏麵就為了一口飽飯。
    現在甘肅這裏甚至連飽飯都吃不了。甘肅這地方比陝西還旱,衛軍也吃不飽,更別說交糧食上去了。甘肅鎮一萬多營兵和十二衛的衛軍不幹了,到處開始鬧餉嘩變。隻可惜劉處直不知道這回事,離得太遠了,不然說啥都得去甘肅轉一圈,盡量收編這些人。
    現在的楊嘉謨真的是頭都大了。自從他上任以來,甘肅的事就沒順暢過。
    "報——"傳令兵滾鞍下馬,單膝跪地,"將爺,涼州衛、莊浪衛的衛軍和駐守營兵勾結兵變,軍士們搶了糧倉,殺了守備,正向西逃竄!"
    從崇禎元年起,朝廷就再沒給甘肅發過軍餉,也就勤王兵補了一部分餉銀,還被梅之煥那個坑貨給害了。明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補點餉銀就能安撫住,非得玩弄心機要把那些兵變頭子鏟除了,結果全鎮湊的精銳全跑了。
    現在又因為裁減兵力,不補餉銀弄得營兵聯合衛軍嘩變,他實在是不知道該咋辦了。朝廷是真沒想過這幫人會跑流寇那邊嗎?
    他楊嘉謨自問沒有喝兵血,涼州營連冬衣都是他自己出錢才勉強湊齊的。陝西大旱,餓殍遍野,甘肅氣候更差。軍士們餓得眼睛發綠,哪還顧得上軍紀?
    不過作為總兵,他還是不能不管,詢問道:"有多少人?"
    "兩衛衛軍合計...近二千人。"傳令兵的聲音發顫,"加上駐防營兵,一共三千左右。"
    三千!楊嘉謨胸口如遭重擊。甘肅全鎮兵力衛軍加營兵不過兩萬多明朝後期衛所一般隻有五分之一員額),這一下就少了七分之一。
    "傳我將令,"楊嘉謨深吸一口氣,"各衛所嚴加戒備,但不得主動追擊逃兵,更不能把他們往延綏那邊攆,不然被那邊流寇吸收了就麻煩了。"
    副將在一旁說道:"總爺,若不鎮壓,朝廷怪罪下來..."
    "朝廷?"楊嘉謨搖了搖頭,"朝廷眼裏隻有遼東!甘肅這邊一年才撥多少銀子?這下又砍了六成,現在要我們拿什麽去鎮壓?用西北風嗎?"
    副將一下子就不說話了。楊嘉謨轉身望向東南方向,那裏是京師,是紫禁城,是那些坐在暖閣裏高談闊論的大人們。他們可知道,在這甘肅苦寒之地,軍士們已經兩個月沒吃過一頓飽飯了?
    算了,先讓他們放縱一下吧,等朝廷命令下來再說。
    周延儒輕輕吹散茶盞上的熱氣,眼角餘光掃過在座幾位閣老。他今年不過三十有七,卻已位列內閣,成為神廟以來最年輕的大學士。這份殊榮,既因他才學出眾,更因他深諳為官之道。
    "劉廣生那邊上奏疏要軍餉說要剿賊,另外甘肅又兵變了需要錢安撫,"新任首輔成基命慢條斯理地說,"北直隸現在戰事吃緊,四城還沒拿回來,戶部空虛,諸位以為如何?"
    "不可開此先例,"新任兵部尚書梁廷棟立刻說道,"陛下早就說過了不能輕易增發各省,若都來要錢,朝廷如何應付?何況陝西連年欠收,根本就是地方官治理無方!"
    周延儒輕啜一口茶,任由他們在爭論。正月入閣以來,他大多時候都保持這種謙遜沉默的姿態。但今天,他準備說點什麽。
    "下官有一愚見,"周延儒放下茶盞,聲音不疾不徐,"陝西饑荒固然有地方官的責任,但甘肅兵變卻不可小覷。聽聞已有三千邊軍淪為盜匪,若與延綏那些賊頭勾搭上,怕是一個大麻煩啊。"
    "玉繩周延儒字)多慮了,"梁廷棟不以為然地打斷他,"邊軍嘩變年年有之,派個禦史去訓誡一番便是。"
    周延儒微微一笑:"本兵所言極是。不過我聽聞,甘肅總兵楊嘉謨素有威名,此次卻對兵變處置不力,恐有縱容之嫌。不如派員徹查,若確有其事,正好整頓邊鎮。"
    何如寵說道:"玉繩可有人選?"
    "禦史楊維垣剛正不阿,可當此任。"會議散去後,周延儒獨自留在值房,他剛上任急需做出一些事,於是在仔細思考該如何省錢又能處理好這件事。
    楊嘉謨也不是什麽事都沒做。他帶著二十多個親兵在雪地裏走了三天尋找逃兵,終於在一處山穀找到了逃兵。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正圍著幾口大鍋分食搶來的糧食。見到總兵帶著親兵前來,逃兵們先是驚慌,隨後紛紛拿起武器。
    "都放下!"一個魁梧的軍官喝道,"看看將爺要說點什麽。"
    楊嘉謨認出了他,涼州營千總,也跟著自己打過好幾仗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楊嘉謨徑直走到鍋前,舀了一勺稀粥喝下,"就這點糧食,值得你們拚命?"
    "將爺,兄弟們實在撐不住了。家裏老小餓得吃土,朝廷卻連餉銀都不發!我們不當逃兵,難道等著全家餓死嗎?"
    軍士中傳來壓抑的啜泣聲。楊嘉謨環視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麵孔,每一道皺紋裏都刻著邊關的風霜。他們都沒錯,是朝廷對不起他們。可為了自己的前程,他隻能說些違心話將他們騙回去了。
    "我知道你們的苦,但搶糧殺人,隻會讓事情更糟。跟我回去,我保證一定為大家討個公道。"
    "回去等著被軍法處置嗎?"有人喊道。
    楊嘉謨猛地拔出佩刀,士兵們頓時緊張起來。卻見他揮刀割下一縷頭發:"我楊嘉謨在此立誓,若不能為兄弟們討回軍餉,有如此發!朝廷若要治罪,我一人承擔!"
    那涼州營千總第一個跪下:"我等願隨大人回去!"
    回鎮的路上,楊嘉謨心情沉重。他知道自己的承諾多麽蒼白,朝廷根本不會理會這些人的死活。叫他們回來也隻能暫時穩住,他後續不能解決欠餉的事,自己那點威望就全沒了。
    幾日後,楊維垣到了總兵衙門。他代表皇帝前來巡視,所以坐上首。看著風塵仆仆趕來的楊嘉謨,楊維垣說道:"楊總兵,你好大的膽子,兵變你不立即鎮壓,居然還跑出去一個個勸回來,朝廷威嚴何在?這叫縱容軍士嘩變劫掠各地。我聽說你還擅自離營好幾日,該當何罪?"
    楊嘉謨單膝跪地:"下官知罪。但軍士嘩變實因軍餉拖欠太久,這次又聽說要裁甘肅的軍,一時激憤才兵變的,並非有意為之。下官離營也是為追回逃兵,現已帶回八百餘人。"
    "你起來吧,具體事情我會查清楚的,不會冤枉你的。但是兵變就是兵變,我希望你能好好處理,不要自誤。"說罷,轉身離開。
    而楊嘉謨能幹什麽呢?他什麽也幹不了,隻得回到自己房間。
    翌日,他又去拜見禦史,想讓他給朝廷說一說不要裁甘肅的員額和餉銀。隻要撥上兩萬兩銀子,他保證能解決兵變,把兵變領頭人都處置好。
    但楊維垣也沒辦法。上麵是叫他來整肅軍紀的,可沒答應發餉銀。其它鎮都欠著,就你甘肅特殊啊?這事本來很好解決的,但就在朝廷的漠不關心下,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了。逃兵們到處占據山頭,成為了盜匪。
    整個崇禎朝,甘肅就一直忙著兵變和鎮壓兵變,完全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喜歡流賊也可以燎原請大家收藏:()流賊也可以燎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