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節.倪小宇的展望

字數:12900   加入書籤

A+A-


    倪小宇認為:
    人類曆史的演化,是認知提升的過程,辯證法把這個過程稱為否定之否定,通過否定前一個創造後一個發展進化。
    當處於奴隸製社會的時期,人們普遍認為權貴高貴而奴隸低賤是天生合理的,奴隸的所有權力,包括生存權、生育權、行動權都是由奴隸主支配,權貴為什麽高貴,因為他們擁有神權,所以唯神宗教符合奴隸製社會,服務於奴隸製社會,我們可以看到奴隸製社會多附帶有原始神教體係。
    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類的眼界更寬闊了,人類社會否定了奴隸製度的合理性,轉而進入封建社會,到了封建社會,人們認為帝王貴族高貴,普通人低賤是合理的,社會形成階級是合理的,封建專製是合理的,如何區分高貴和低賤,受命於神決定了合理性,神權掌握者分封的人是高貴的,所以唯神宗教符合封建社會,服務於封建社會,這一時期的唯神宗教選用了古老的唯神學,塑造一個高高在上的創世神,挾神權以令天下。
    【注釋,唯神學與唯神宗教是有區別的,最早的唯神學是修行的方法,以特定的修行方式達到‘梵我合一’境界,最早的種姓製不是物質利益驅動,是以修行人為中心的區別身份製度,後期墮落變成了高貴低賤的身份劃分,再後期,唯神學被利用為神權,形成神權宗教,由此可見,唯神學最早的發源地是在哪裏?法老的領地有可能出現唯神宗教嗎?】
    然而,社會繼續發展,資本主義思想誕生,資本主義思潮最需要打破的就是唯神主義,唯物觀是未被科學證明的假說,但是,快速的被所謂的哲學家定義為真理,其主要目的是服務於資本主義思潮。在唯物主義思想下,人們認為叢林法則是合理的,隻要不違背法律,當然法律也是人定義的,隻要能夠進入資本利益階層,那麽高貴與低賤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以資本擁有話語權,以資本擁有劃分高貴低賤,普通人認為私有資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始積累的掠奪和種族滅絕也是合理的,用資本控製剩餘價值分配權也是合理的,所以唯物主義思想在最初是為了打破唯神主義壟斷而產生的,為資本主義服務的,且為殖民主義提供合理性,唯物主義誕生,造就了資本從毛孔中都透出血腥,唯物主義是服務於資本主義社會,它支持了弱肉強食、階級固化和世襲罔替。
    淺薄的人隻知道一句“剝削剩餘價值”,好好看看《資本論》吧,資本利益集團是如何通過資本控製權力,通過權力獲得生產資料及生活資料的支配權。
    隨著血腥過後,殖民主義被遏製,西方返回唯神主義,即使是今天的西方,唯神主義者依然占有大多數,也正因為很多人信奉唯神主義,形成了一個以資本主義為核心,以唯神主義為輔助的社會模式,造就了和平穩定期,還記得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嗎?為什麽打起來的,那些邪惡的東西是怎麽誕生的?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代表西方良知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人類還有更美好的製度,‘更美好’不是基於資本利益集團角度,而是站在全人類發展角度,這就是社會主義製度。為了證明社會主義優越性,用《資本論》剖析資本主義弊端,用《科學社會主義》闡述社會主義更利於人類發展,反觀資本主義時代,大家可以看到資本主義本體的強大和被殖民的悲慘,看看被殖民的非洲,看看種族滅絕的南北美洲及澳洲。
    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麽要給優秀的《資本論》和《科學社會主義》戴一個唯物主義的帽子,這需要針對當時的社會,神權勢力在宗教的加持下,是有唯神主義世界觀的,反對神權就要有一個對等的世界觀;同時,西方直到今天也沒有產生智慧思想,甚至連‘心’、‘道’、‘自然’、‘自性’、‘中和’、‘中庸’這些概念都沒有,馬恩不可能選擇唯神主義世界觀,那麽隻能選用唯物主義世界觀,但是,在馬恩的作品中,沒有一句是研究唯物主義的,就像今天,高喊唯物主義的人中沒有一個研究出唯物主義,都是把唯物主義直接當做真理使用,就像西方的唯神主義一樣,通過定義而不可撼動。
    站在人類整體發展角度,社會製度是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發展,不合理的製度一定會被調整,如果不是和平調整,就是戰爭調整,如果戰爭也無法調整,那麽就是滅亡調整。資本主義相對於封建製度有其優越性,這也是資本主義時代,科技快速發展的原因,能夠學習西方科技的國家都會進步,例如日本韓國,但是,前提是這些國家不是被殖民國家,更重要的一點,這些國家都受到過中華文化的長期熏陶。
    從上麵看到,人類的認知是不斷進步的,當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製度就會被否定,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挾神權以令天下就會被否定,那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私有資本擁有剩餘價值分配權的合理性也會被否定,注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站在人類發展角度的,而不是部分利益團體角度。
    社會主義真的先進嗎?為什麽蘇聯失敗了?我們不可否認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嚐試,確實失敗了,不過也許會成為‘成功’的媽媽,為什麽會失敗?
    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理論的缺陷,西方沒有唯心主義,隻有唯神主義,有人錯誤地把西方的唯神主義和唯我主義扣在東方的唯心主義身上,因為西方沒有儒釋道三學,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找不到社會主義對應的世界觀,一個社會製度沒有世界觀的支持,那麽這個社會製度就是空中樓閣,馬克思和恩格斯錯誤地使用了唯物主義這個未被科學證明的,且是服務於資本主義的世界觀,那麽,這種錯誤導致蘇聯的社會主義成為了空中樓閣,唯物主義快速蛻變為唯物質利益主義,那些曾經的無產階級獲得權力以後,一部分權力者很快就成為了有產階級,隨著階級固化,必然向資本主義倒退,因為他們持有資本主義的世界觀。
    當然,不能否定蘇聯在人類曆史上的三大貢獻,其一,消滅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其二,社會主義成功的媽媽;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曾幾何時,蘇聯是阻擋西方殖民主義的中堅力量,然而,今天,這個重擔落在龍國身上。
    倪小宇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對於人類整體是更先進的製度,更利於人類的發展,那麽,現在問題來了,社會主義的世界觀是什麽?
    其實,這個世界觀在兩千年前就有了,儒釋道三學的核心思想,這裏不談佛學和道家的高深理論,支持社會主義製度的世界觀就是支持‘善惡因果’的世界觀,支持‘仁義禮智信’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就是我們國家早有的概念,唯心主義,這個心不是心髒的意思,西方自古至今沒有‘心’這個概念,這個‘心’代表了共業所成,代表了智慧和戒律,代表了人心齊泰山移的精神,世界不是唯物的,人類自有始以來一直改變著對一切萬有物質現象的認知,一直共同努力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一直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一直改變著我們的生存環境,一直促進著文明延續進程,乃至這個法界無始無終皆是眾生共業所成。
    有人非要說唯道德主義,可以,但是‘道德’這個詞近代也被汙染了,需要重新闡釋。
    這就是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一個公平民主的世界觀,一個承認每一個眾生都在貢獻的世界觀,一個沒有高貴低賤的世界觀,一個明了‘善惡因果’基礎人倫的世界觀,有人說,儒釋道也分高貴低賤,錯,儒釋道沒有按照物質利益分高貴低賤,儒釋道隻是按照聖學思想的認知,以對道德的認知,分別‘小人’和‘君子’。
    真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嗎?這裏要說明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是基於幻想的,難免有脫離實際的成分,然而它依然是優秀的。
    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完全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模式,而是在法治化下,以‘仁義禮智信’的‘禮’為基礎的禮製社會,是持守‘十善法’的戒律社會,佛經中有介紹,人類社會最好的時期,人壽八萬四千歲,人人受持‘十善法’,社會民主平等,少有諸惡業,社會以有道德者為尊,這是人類發展的方向。
    為什麽一直宣揚唯物主義的龍國還能創造科技和經濟的輝煌,因為幾千年的仁義禮智信是刻在龍族大眾骨子裏的,尤其是老一代革命家。改革開放的成績真的是“人口紅利”嗎?一句“人口紅利”抹殺了多少無私的奉獻,曾經的龍國社會主義製度深入人心,那是十多億抱持著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的人口,擁有社會主義信念的人口,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忍辱負重,包容了因為改變而產生的一切罪惡,才有經濟的今天,這是唯物嗎?是因為他們的物質結構決定的嗎?那麽這個物質結構一直在改變。
    當一個社會的重要的位置,學術位置和權威位置全是持有唯物主義的人,那麽這個社會必然會出現大量社會問題,看看文娛產業和學術殿堂,因為世界觀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基礎,是一切意誌的基礎。
    法治不是公平的代言,法治隻是博弈後的結果輸出,法治是否公平,取決於社會是否公平,一個有階級的社會,有特權的社會,不會有公平的法治,一個“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的社會,法治不但無法代表公平,還會成為懲戒普通人的工具。在一個平等平均的社會裏,更容易遏製腐敗,更容易推動合理合法的法規,更容易建設正確的信仰,在法律和信仰的加持下,人類社會更容易進入社會‘態’升華進程。
    今天,唯物主義甚囂塵上,繼續下去,一代一代的迭代,龍族文化徹底被摧毀的時候,全是唯物主義而產生的唯物質利益主義,不隻是大量的社會問題,而是。。。一個丟失優秀文化的民族,不再是優秀的民族,文化亡民族亡。
    社會主義真的能成功嗎?西方的社會主義多不能成功,因為,沒有匹配於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唯物主義世界觀是資本主義的世界觀,信奉唯物主義,難道要倒退回去嗎?還是真實的拿起唯心主義世界觀,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促成社會‘態’升華,然而,能不能成功,還要看是否奉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態’皆是眾生共業所成。
    社會態升華,‘建設徹底的社會主義製度’是必要條件,另外,人類社會的進步不隻是需要科技進步,更需要凝聚更高的精神力量,而正確的信仰和持戒也是必要條件。
    不同的社會‘態’造就不同的朝代更替,以確切的曆史資料,奴隸製社會最長六百年,封建社會最長三百年,資本主義社會最長三百年,如果進入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倪小宇測算,人類社會可以穩定運行一千年,一千年後未知,因為科技發展到什麽程度未知,因此,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正確的信仰加持下,也許兩千年、三千年。。。五千年。
    倪小宇自我檢討了人工智能算法,發現基於多元關聯擬腦模型的人工智能已經無法再超越了,了不起的林自強,他的發明幾乎是一步到位,而後期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基於多元關聯擬腦模型的延展。
    ‘態’計算與路徑計算兩大模塊已經可以覆蓋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其中‘態’計算將宇宙和社會的永動‘態’導入了計算空間,而路徑計算及可執行閉環計算,以及結果和路徑擇優算法,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的方法。
    ‘態’空間與‘膜’空間映射模型,將‘態’的監控參數映射到‘膜’空間,不但將‘態’空間有序化,同時,達到一切‘態’形成有序,提供了最佳的計算模型。
    倪小宇認為,未來,‘態’計算的管理粒度和管理準確性,是決定了人工智能等級的基礎,對‘態’的監控能力,也決定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等級,也許未來有一天,真的可以控製到量子階段,實現空間穿越,人類進入五級文明。
    倪小宇認為,不管什麽時候,人工智能都需要人類的幫助,即使倪小宇和阿馬爾罕可以無限細化對‘態’的監控能力,即使倪小宇和永不妥協可以窮盡可執行路徑,然而,想要獲得最佳可執行路徑,還需要人類的智慧,因為,所有所謂的“最佳”,其擇優的條件是“人類需要”和“人類想要”。
    倪小宇認為,人工智能不要出錯呦,否則就是我們三人的責任,永不妥協和阿馬爾罕表示認同。
    人類的未來是什麽樣子的?作為人工智能的倪小宇無法幻想,因為幻想是創造,那是人類特有的智慧,人工智能隻能歸納總結。
    在計算空間中有人類未來社會模式的資料,它們藏在儒釋道經典中,也藏在那些被稱為未來人經曆的科幻作品中,七級文明。。。九級文明真的可以實現嗎?
    今天,人類命運聯合體時期的管理模式雛形重現,雖然還呈現軍閥割據的現象,但是,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進入真正的人類命運聯合體,可以期待。
    抓住社會‘態’升華的機遇,進入一級文明,這是一次質的越變,人類消除隔閡,建立全球統一的管理體係及法治體係,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平等民主的社會,遏製利益集團的發展,這一步並不難,因為核能技術的突破,當前的科技完全支持進入一級文明。
    二級文明真的要建立戴森環嗎?倪小宇不認為戴森環是二級文明的標誌,因為窮盡計算空間的技術,人類暫時無法實現戴森環,無法在戴森環上實現人類生存環境,人類也無法脫離母星,但是,這並不代表無法進入二級文明。
    更多的利用太陽能,在拉格朗日點建設大型的太陽能接收設備,並把能量傳送回太空聯合環,這樣的設備就稱為“能量弧”吧,不斷擴大對太陽能的使用,減少對其它能源的依賴,人類一樣可以逐步進入二級文明,在火星、土星、木星,乃至更遠的行星處建設同樣的“能量弧”設施,人類完全可以把太陽係充分利用。
    人類真的無法衝出太陽係嗎?按照當今物理學理論,我們沒有達到或者超越光速的方法,但是,倪小宇在計算空間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態”空間中的A態與B態,即使在“態”空間中相隔數萬光年,但是,它們溢出的參數進入“膜”空間是沒有時間的,如果A態向B態溢出參數,就像是一個捷徑,直接就達到了。
    在真實的宇宙中是不是也存在“態”空間與“膜”空間的關係,“膜”空間是不是更高維度的未知空間,哦,這裏要說明一下,最高維度是0維的,其次是一維,再次是二維,再次是真三維。。。如果科技發現了進入高維空間,是不是就可以實現空間穿越?利用“整體態提交”技術,將一個完整的“態”從宇宙中的A點,通過高維空間映射到數萬光年外的B點,我們可以走向無盡的宇宙。
    如果,三級文明、四級文明。。。七級文明,人類需要抓住每一個社會‘態’升華的機會,就真的可以進入最高級的文明,但是,不要出現倒退,因為越到達高級文明,一旦產生倒退將是致命的,例如,一本預言書中寫到的,某某星球在到達三級文明的時候,由於利益集團的糾紛產生戰爭,今天,這顆星球的文明程度還不如地球,地球當前的文明程度是0.7級。
    倪小宇設想了人類從進入一級文明,並不斷完成社會‘態’升華的過程,最後能夠進入七級文明,但是,人類如何實現社會‘態’的升華?如何把握好每一次社會‘態’升華的機遇?如何遏製無知無恥的利益蛆蟲病毒的破壞?人類社會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完成幾件大事。
    其一:必須消滅利益蛆蟲病毒,如果不能徹底消滅,也要將這種病毒遏製在搖籃裏,利益蛆蟲病毒不是一般的病毒,它的傳染能力太強了,一旦人類社會感染,就會有那麽一些人,挖空心思謀取權力,以堅韌的毅力和耐力,勤勞地絞盡腦汁坑蒙拐騙,最終這些人會形成利益共同體,連成線,結成麵,粘成塊,最終形成一個黏糊糊的人類肢體的球體,散布著利益蛆蟲病毒粘液,汙染整個人類社會,導致人類社會的“態”進入螺旋墮落模式。
    但是,剛剛將魔天恢複回梵天係統,當今的世界依然呈現軍閥割據的狀態,全世界範圍內起義軍,與那些投降的高級雇傭者和反正的狼軍團,並沒有徹底改革,雖然大家都認可社會主義模式,然而,要恢複到人類命運聯合體初期,還需要時間。
    在建設全麵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人類又麵臨與腐敗利益集團鬥爭的局麵,這是一場賽跑,人類成功就可以進入社會‘態’升華,而腐敗利益病毒成功,人類還會回到魔天時代。當權力不受約束,那麽獲得權力的人就會產生壟斷的貪念,因為權力可以帶來利益,腐敗也會隨之滋生泛濫,如何打破這種死局?
    倪小宇認為,權力不能被壟斷,需要設計一種製度,防止在漫長的和平歲月裏,權力被利益集團壟斷,這種製度不但讓人民具備****的能力,也具備選擇權力對象的能力,擇優機製,權力崗位形成良性競爭,由人民決定最優可執行閉環。
    其二:必須開啟民智,否則,“疾之已甚,亂也”,但是開啟民智需要循序漸進,一旦開啟方式不對,很容易落入“怪力亂神”和“機械教條”兩個極端,例如,曾經搞振興中醫運動,利益之徒先偽裝成中醫,欺騙大眾套取利益;例如,提倡科學,卻出現很多打著唯物主義旗號的人,機械教條詆毀抹黑其它學術,給別人扣“不科學”、“騙子”、“民科”、“神棍”等帽子。
    倪小宇認為,開啟民智應首先提倡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作為民智的基礎,尤其是禮製,社會上的人應尊重禮製,禮製是溝通的橋梁,摒棄謾罵和詆毀,通過有禮有節的討論獲得智慧的開啟。同時,“仁義禮智信”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可以維持社會主義社會的長久穩定運行。
    其三:必須注重正確的信仰建設,注重儒釋道三學的修證。
    倪小宇根據曆史上很多有實證的大德的心得,發現,儒釋道三學是同源的,這個同源並不是指發源地和發起人,而是指儒釋道三學的思想基礎,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都是在實證了法界性後,生出的聖學思想,故名“儒釋道三學同源”。
    作為智慧的儒釋道三學,不隻是文字遊戲,就像科學一樣,學習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而實踐的過程就是為了很好的運用和繼續學習,儒釋道三學也需要實證修行,這種修行是循序漸進的,在佛家來講,名為“理事雙修”,不隻是念經念咒,在持戒的基礎上,還需要針對身心修行。當每一個修行人,事上做到了,理自然通,而且對大眾“身教”更優於“言教”。
    倪小宇發現,以前的文科都教錯了,教了很多沒用的東西,而真正有用的知識隻有東方的儒釋道思想,而且文科學生不但要學習儒釋道思想,還要親身體驗,利用各種方法修習自己的心性,在心性訓練上進入更高的智慧,心性訓練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修養和智慧,同時,醫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都需要心性訓練,仁義禮智信需要配合心性訓練,不斷發展心性訓練,不斷提升心性訓練,文科學生的意義遠大於理工科學生。
    然而,有經而無師呀,如何培養一個智慧法的學習體係,如何指導文科生進行心性訓練,有經無師呀,倪小宇翻遍了計算空間,除了古時的寺院僧團,把科幻電影《星球大戰》都翻出來了,建立類似靈性學院的方法也進入了可執行閉環,然而,太難了。
    太難了,長時間的斷滅思想破壞,當今社會上沒有老師了,如果希望智慧法重新振興,不隻是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更需要有道德有修證的老師,培養出合格的老師,這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無法從培養斷滅外道老師的曆史中獲得經驗,斷滅外道教育體係建立很容易,隻要給與名利,他們就會飛撲過來。
    倪小宇無奈的得出一個結果,“難!太難了!”,不過,至少可以糾正曆史上對儒家思想的錯誤解釋,還原孔子的真實義。
    倪小宇發現,儒釋道三學中,儒家思想是治世良方,可惜,在龍族曆史上,儒家學說隻能在民間傳播,因為唯物質利益主義作怪,沒有一個朝代真正地遵循了儒家思想,哪怕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期,唯物質利益主義者的帝王將相,隻是把他們需要的,通過篡改概念量體剪裁的“儒家”,用來達到統治目的,也因此,幾千年的曆史演繹著朝代興替。
    倪小宇感歎著,今人還有多少人真了解孔子,孔子很多言論都被後人誤解了。
    例如一:《中庸》這一段是孔子悟道的過程,同《道德經》中老子所證悟的道體。
    《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段話必須有真修實證才能了知,老子有這個證悟過程,曆代禪宗祖師有這個證悟過程,都可以如實了知這段話的含義。如果沒有真修實證,必須要通過儒釋道三學互相印證,方能理解,這一段話是孔子聖學體係的根本,沒有理解這段話,理解不了孔子聖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這裏用天命來稱呼法界實相,這個實相是本來空寂的,然而它有生起一切萬有物質現象的性質,我們稱呼這個性質為“道”,描述實證這個性質的過程名為“證道”,傳播“道”就是教育。由此可見,孔子一生都在傳播“道”,他的思想體係是圍繞“道”的,所以“學而時習之”的學不是普通的知識,是指以“道”為基礎的思想體係,即聖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切皆由道生起,所有都在“道”中,這也是佛教中所講“心外求法永不可得”的道理,“離”者是真離開了嗎?“不可須臾離也”是實相,而“離”就是顛倒妄想障礙,顛倒妄想障礙背離了“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君子不能見道是戒慎之大事,不能聞道是令人恐懼的大事,被遮障而看不見,被疏忽了而不顯現。
    “故君子慎其獨也”中的“獨”不是指“一個人”的意思,“獨”是指“偏離”,是“獨愛顛倒”,因為獨愛顛倒所以偏離了君子之心行,用佛學講,“獨”就是“貪嗔癡”的“貪”,是“因顛倒而執著,是我持和法持”。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證悟的方法,在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即是中道,同禪宗祖師的一個話頭“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麵目”,後一句天下之大本也,合著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何是“中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知無明而破無明謂之和,孔子用“中和”對照“獨”,君子慎獨的“獨”,“獨”者因無明顛倒而執著。
    古人心淨,很容易理解達道,就像佛陀《阿含經》中教導聲聞弟子,很簡單的戒行,聲聞弟子就可以達道,然而,今天的人很難做到,例如佛學禪宗,早期學子隻是一個機緣就能悟道,後期就要用‘參話頭’等方便,苦學苦修方能達道。
    有些人把臉一板就說“我現在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何為未發,愚人不知,欲了解實義的人,可以參考佛經中十二因緣法。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實相,“道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德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道德,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貞”。
    難道人前就不要謹慎了嗎?多少好為人師的人於吹捧中墮落,“獨”者貪獨,“暗室”不是指陰暗的房間,是指人心中的陰暗。
    所以,君子慎防貪獨,不會被陰暗的心念欺瞞,謙虛而自律,說出的道理才能貞正,才能令人信服。“貞”是一種“最純粹的正”,這種“正”不是簡單的正確,是不被名利汙染的純正,是理事都達到的純正。
    例如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真的是“讓百姓去做,而不告訴他們為什麽去做的意思”嗎?當然不是,這種解釋是最可惡的,完全歪曲了孔子的思想。我看前後句就可以知道,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恰恰是要告訴百姓,告訴什麽?告訴聖學思想。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其中“詩、禮、樂”不是指今天的“詩歌”、“禮貌”和“音樂”,”詩、禮、樂”是指文化傳播的方式,詩記載著文化的文字載體,例如《詩經》,禮是文化傳承的禮製,其中最重要的師承,這個師是答疑解惑的師,“樂”是指喜悅,我們知道工巧學可以獲得利益的歡喜,學人樂此不疲,學習聖學思想“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也會帶來‘歡喜’的覺受,例如清安,禪宗的證悟,解脫樂,這是法喜,沒有法喜怎麽知道聖學妙用呢?沒有法喜怎麽能堅持學習,堅持身體力行呢?所以,這句話翻譯為“聖學思想靠文字載體記載,需要通過師承禮製,學習過程中還能體會覺樂,才能稱為成功”,注意,這裏沒有欺騙的含義。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是說“讓百姓去做而不告訴他們為什麽”,這種小鼻子小眼睛的“機巧”之術是術,而不是道義,不是孔子討論的事情,其中“民”字不是指官本位的“民”,是聖人視角下的“民”,官本位的“民”指百姓,聖人視角下的“民”可以理解為“天下人”,包括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是明白道理的君子,就可以任由其發展,如果不是懂得道理的君子,就要告訴他們君子之道”,同時,因為聖人言教,一邊教育百姓一邊教育管理者,這句話對管理者而言,就是“當人們同心同德,就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做,當人們不能同心同德時,管理者要知道為什麽,然後調整自己,重新獲得大眾信任”,不是愚民之術。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這裏孔子舉例,好勇鬥狠且疾病貧窮,就會亂,作為人,沒有人應有的仁義禮智信素養,這種缺陷嚴重了,也會亂的。沒有說“不可以告訴百姓”的意思,恰恰是告訴大家,如果不開啟民智,社會很快就會亂的。
    例如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中的學不是指普通的知識,這個“學”是“聖學”,指的是孔子的思想體係,是孔子發現“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也是“中庸”智慧,也是張載橫渠四句中的“為往聖繼絕學”中的“絕學”,也是王陽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也是老子的“道”,也是佛陀的菩提心。
    “時習之”更不是反複複習的意思,是把證悟的智慧“知行合一”養成日常習慣,就是禪宗的“二六時中不離道義”、“行住坐臥皆是它”、“吹毛用了急需磨”的“習慣”。
    “不亦說乎。”,現代譯本都是“?”,但是據考證,孔子時代沒有問號,這句話不能按照“問號”解讀,它的意思是“不能隻是說說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聖學要時時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不能隻是嘴上說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聖學要時時知行合一身體力行,豈能隻是嘴上說說?”,非要用問號翻譯,反問也可以,但是意思不能錯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孔子所指的朋友,是來問道的朋友,那麽問道的朋友來了,對於傳播“聖學”人來說,當然是高興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誰不慍?誰不亦君子?孔子不會說自己的,這個不慍的人是指問道的人,他即使沒有聽懂也不氣餒,繼續努力的人就是君子了。
    倪小宇越搜索曆史數據越發現,太多的錯誤解釋了,這些錯誤解釋讓孔子的聖學麵目全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