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劉宏駕崩

字數:4366   加入書籤

A+A-


    把人口集中起來,無論是對發展農耕,還是對人口增長,都有極大的好處。
    冬天遷徙就不擔心凍死人?
    不擔心。
    青州運載毛衣的車隊,早就抵達幽州東西兩側。
    就連遼東、玄菟和樂浪三郡,都由渤海艦隊送去了二十萬套毛衣、毛褲。
    其中,孩童的毛衣毛褲,都是雙份發放。
    蔡成早在中平二年,就在為掌控冀、幽、並三州做準備,所有的計劃,無論是軍事計劃,還是民生計劃,早就擬定好了。
    隻不過這一天到來時,由蔡正、蔡必、謝方等人落到實處罷了。
    否則,你以為蔡成在青州蟄伏三年多,隻顧得上寫書和練兵了?
    當然,如果劉岱、劉虞兩人覺得鬱悶,蔡成也可以給他們事做。
    他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當然,如果他們能先進大學堂培訓一番,那就更好了。
    比如說泰山郡的太守應邵,就被蔡成通過田奇給忽悠的放棄了太守之位,加入了青州大學堂,專門負責編撰《大漢字典》。
    人盡其用。這一直是蔡成的準則。
    何況劉虞、劉岱兩人,都是在東漢末年比較有名望的。
    然而,事情不都如蔡成所料。
    他就沒有料到,靈帝提前半年就駕崩了。
    蔡成率領護民軍剛剛進入並州,就收到了劉宏駕崩的消息。
    怎麽死的?
    笑死的。
    怎麽會笑死?
    又是什麽事能讓他如此高興?
    要知道,自從蔡立在朝堂之上,讓劉宏幡然猛醒之後,劉宏這半年來,可一件荒唐事都沒做過。
    而且,在百果釀、蒙頂碧綠、雪花鹽、各種炒菜和燒菜的滋潤下,他的氣色也是越來越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蔡成的報捷傳到朝堂之上,他看著看著,就大笑不止,然後一口氣沒上來,瞬間猝死。
    劉宏在正史中,確實是猝死。什麽原因,史料上也沒記載。估計是器官功能瞬間失效導致。
    可現在提前了半年駕崩,還是讓蔡成有些措手不及。
    他在冀、幽、並三州的行動,剛剛鋪開,本就想趕在劉宏駕崩前,完成基本布局。
    誰知道,劉宏提前半年死了。
    好在野草得力。
    劉宏駕崩的當天,野草就把蔡立和蔡邕接出了京都。
    兩路潛行。一路護送蔡立返回青州,另一路護送蔡邕返回陳留蔡家。
    蔡邕這頭強驢,無論蔡立如何勸說,他就是不答應舉族搬遷到青州。
    他的理由很多,什麽蔡家久居陳留,是祖祠所在,什麽陳留蔡家從沒得罪人,什麽陳留蔡家人可以移動,可地產就都丟失了,損失重大……
    蔡立勸不動,隻能自己返回青州。
    蔡成早有預料,也早在陳留布置了野草成員,保護陳留蔡家。
    可蔡邕回到陳留蔡家之後,看到了蔡琰的來信,他震驚了。
    他可是知道,自己這個女兒從小便聰穎異常,看事情也入木三分。
    如今蔡琰在信上說:如果不聽成公子的,結果陳留蔡家不僅會遭無妄之災,能否保留家族延續,都未可知。
    蔡邕這才重視起來。
    然而,雖然過去蔡邕在陳留蔡家一言九鼎,可自從他被流放後,他在家族中的威望大降。
    這種潛在的麻煩,在此時就顯露了出來。
    蔡邕下家主令,整個家族全部搬遷青州。
    然而,家族中老老少少,都找上門來,力陳蔡家在陳留幾百年,也是祖祠所在,絕對不能搬。
    而且,七成以上的族老還出言威脅,要想搬遷家族,就要從他們的屍體上踏過去。
    蔡邕很是無奈。
    可他還是堅信蔡琰的告誡。
    兩方僵持不下。
    最後,不知是誰提出一個折中的建議:想搬的去青州,不想搬的留下。
    蔡邕提出了一個條件:家中所有藏書,必須搬去青州。
    在蔡邕看來,這是蔡家最有價值的財產。
    不想搬走的族老也提出一個條件:如果把藏書都搬走,那就不能帶走其他任何財物。
    蔡邕長歎一聲,答應了這個條件。
    在他看來,隻要有藏書,其他財物無非是過眼煙雲,無所謂的。
    表麵上,隻有蔡邕和一些願意聽蔡邕勸告的族人,跟隨著長長的車隊,往青州方向走去。
    暗地裏,青州已經派出三千治安軍,一路護送。
    不管怎麽說,蔡邕入青州,青州就有了一個真正懂修史的人才了。
    關鍵是蔡家數千冊藏書,再也不會毀於戰火。
    回到並州。
    蔡成接到劉宏駕崩的消息後,第一個問題便是呂布等人的去向。
    野草報告說,本來呂布等人還是不緊不慢的勸陷陣營,以及其他兵馬跟他離開並州,前去京都投靠丁原。
    可突然間,也不知道是怎麽了,他匆匆帶著自己麾下的狼騎,和那些已經同意和他同去京都的兵馬,連蔡成答應給他的半年糧草都沒帶全,就以急行軍的方式,前往司棣。
    蔡成聽報,嘴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他能夠猜到,呂布必然是接到了丁原的指令,讓其帶兵進京。
    看來,這些年小心翼翼,努力不去破壞本來的曆史發展進程,還是有一定成效的。
    當前來看,曆史的進程,隻是被推快了半年時間,可該發生的大事,目前都發生了。
    然而,蔡成的臉色很快就肅穆了起來。
    因為他想到,從這以後,曆史進程肯定會亂掉的。
    蔡成不想亂。真的亂了,不再按曆史本來的進程前進,自己的“上帝視角”就會極度消弱。
    可以說,至今為止,蔡成所創造的“神跡”,完全是依靠腦中海量的知識和自己的上帝視角。
    一旦沒有了上帝視角,依靠的就隻能是蔡成自身的智慧了。
    這對蔡成來說,一定是不小的挑戰。
    蔡成的底氣是北方四州的蓬勃發展,蔡成的心虛之處是沒了上帝視角,他就要與東漢末年各豪傑比智慧。
    來到東漢這麽多年,他已經發現,東漢末年的名士豪傑,智慧不僅不比他差,甚至要比他強。
    比如說,那些朝堂重臣,極快就發現了新農體係對士族的影響,或者說顛覆。如果換成蔡成自己,他未必有如此之快的反應。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